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尹玉吉

双月刊

1672-0040

dxxb59@sdut.edu.cn

0533-2782057、2780032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理工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综合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代表栏目有“编辑传播学研究”、“生态文化研究”、“学术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企业生态产品创新对中国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制度宣传创新的调节效应

    曲毅黄琛涵邢润丰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企业生态产品创新对中国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这一主题,探讨了制度宣传创新对中国消费者购买不同品牌化妆品和日用品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调查了生态创新和制度宣传创新影响消费者购买化妆品和日用品意愿的差异.采用SPSS 25.0 作为分析工具,以中国化妆品和日用品行业的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揭示了生态创新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化妆品和日用品意愿的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制度宣传创新不仅在消费者购买化妆品和日用品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明显调节了企业生态产品创新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缺乏生态创新和制度宣传创新的产品,即使具有某些优越特征,消费者可能也不会选择.化妆品和日用品公司需要继续关注生态创新,同时必须重视制度宣传创新在化妆品和日用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上的调节作用.

    可持续和生态创新生态产品制度宣传创新购买意愿化妆品和日用品行业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路径研究——基于网络关系资本构建视角下的fsQCA组态分析

    孙芳李佳赵艳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议题.基于网络关系资本构建理论,选取4 个条件变量、81 个典型衔接案例,运用fsQCA组态分析方法分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单个要素并不构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的瓶颈;第二,研究区别了关系替代型、资源替代型、资源吸引型、结构决定型等4 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的驱动路径;第三,非高质量衔接的组态分析发现了人际关系只是关系资本转换的催化剂,仅凭借人际关系无法保证小农户的可持续发展和衔接的高质量.研究发现对揭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实现路径、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针对关系匮乏型农户,政府应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资源匮乏型农户,政府应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市场接入机会;针对资源优势型农户,政府应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内在优势;针对结构优势型农户,政府应规划市场参与路径,使其占据有利生态位.

    小农户现代农业高质量衔接fsQCA组态分析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价值共创影响因素研究

    李永明朱彦董盼盼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智慧融合视角为切入点,探索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优化提供新思路.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并阐释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识别出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并从馆员、用户、技术、平台和环境 5 个方面阐明影响关系和作用机制.

    智慧融合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价值共创扎根理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化研究

    王东朱守国陈芳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践取得的成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现行政策体系,分析增减挂钩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阶段审批模式有局限、节余指标使用调剂受制约、审批权限不明确、实施管理有短板、收益分配机制待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提出如下建议:调整管理模式、拓宽拆旧范围、完善安置保障、优化项目审批、严格项目实施、放活指标调剂、规范收益管理、做好政策衔接.

    乡村振兴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收益管理

    基于样本分析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价研究——以教育部奖和山东省奖为例

    南爱华周杨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在学术评价.学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成果评价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而政府类成果奖是成果评价的风向标,是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挥棒.以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的发表期刊及获奖数、获奖著作的出版社及获奖数、获奖学科组及获奖数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发现省级层面的获奖成果存在获奖学术著作占比低、成果评价受外在标准影响、评审的学科特性未充分彰显、评价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不平衡等问题,由此建议从评价理念、评价原则、评价实施等方面做出努力和改进以创新学术评价考核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成果奖获奖等级

    区块链证券市场应用之风险防控法律规制

    王玲张明略张润华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以其去中心化、安全性、稳定性等特点提高了证券市场的交易效率,节省了交易成本,但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证券法律规范,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挑战.基于此,我国应深入剖析当前区块链技术的规制政策及不足,积极借鉴区块链技术的国际经验,在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同时,更要引导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既要完善区块链相关立法,加强区块链证券交易用户的权益保护,也要借鉴"监管沙盒"理念提高区块链证券市场监管能力,以期达到区块链技术创新和证券市场安全有序发展的平衡.

    区块链证券交易法律风险

    在乡望城:短视频交往与农村社会空间的延伸

    陈瑞华尹怡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理解农村社会变迁的关键视角,空间本身随社会变化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其中,现代媒介对农村社会空间建构有重要影响.与大众媒介相比,短视频出现改变农村社会空间同质化特征,因为短视频具身、移动等属性,带来的是与大众媒介截然不同的交往方式,这导致空间构成要素、交往关系与日常实践的改变,空间本身则从有界存在变成聚合化关系网络.这种变化同时使城乡关系从传统二元对立转变为城乡相望,进而重塑村民身份认同与地方感等.面对短视频交往下农村社会空间转变及其情感衍生,以情感为介质强化乡村情感认同与城乡空间公共性建构,将成为乡村治理重要途径.

    短视频农村社会空间形态

    邓石如"布衣不仕"的处世态度及其碑学实践

    赵彤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石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碑学宗师".邓石如的成长经历使他形成了"布衣不仕"的处世态度,也正因如此,邓石如走上了一条职业书法家的道路,他的书法风格与尊奉"帖学"传统的文人书法家有明显差异.在毕生的访碑之路和碑学实践过程中,邓石如形成了雄浑大气的书风,这种书风既是邓石如个人的追求,也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邓石如的处世态度及其碑学实践,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书法家形象,是晚清"帖学"与"碑学"发生分野的推动者,奠定了邓石如在书法史中的地位.

    邓石如"布衣不仕"碑学实践书风

    聊斋人格的智慧性意涵

    盖光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蒲松龄在文脉疏通、汇聚智慧方面的独特性可谓一种标识性存在.并不限于《聊斋志异》、诗词创作及俚曲,蒲松龄的杂著同样包含着生活化、多元化的丰富人生智慧.这些著述,是乡风、乡情、农事、民事的展示,也是生活的记事、记叙、演绎,有根有脉.当其表达民生际遇时,既"接地",又"蓄智";当其贴近身心、根系扎实时,必然共情有加;当其冲气踏境,崇善和美,多用平民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时,俨然善美融合,地气满满.《省身语录》以诗性表达方式凸显并汇聚智慧,烛照思想,畅扬善性,与《聊斋志异》一真一虚,一智一魅,共筑、丰厚并提升"聊斋人格".

    《省身语录》"聊斋人格"蒲松龄杂著智慧型人格文脉疏通

    文化治理视角下理工类高校师范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魏晓栋郑兆青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教育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治理重视内在的价值和精神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推动和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理工类高校在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中仍面临着师范教育特色弱化、院系等单位实体化运行程度不高、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缺失、教师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等多重困境.因此,为加快理工类高校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主要从四个层面着力:学校层面,要加强人文情怀培养,凝聚尊师重教的育人文化;学院层面,要合理分工、高效协同,打造多主体共育的制度文化;学科层面,要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建设师范教育的学术文化;教师层面,要逐步优化教师结构,培育协同发展的行为文化.

    文化治理理工类高校师范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