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敬和

季刊

1008-8091

xbskb@sdau.edu.cn

0538-8242242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的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龙一萍刘锦扬李胜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完善以农业农村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因此,从生产现代化、经营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现代化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及港澳台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算,并对2013年、202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阶段划分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研究影响其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总体上,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有所提高;分维度上,农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水平等级基本一致,且均呈空间集聚态势;驱动因素上,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与政府干预度均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对本地区与邻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农业现代化空间格局演化驱动因素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孙布克燕翔潘晨光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与保障.该研究基于黑龙江省2011-2020年时序数据,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3个维度,选取24个特色指标构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水平在2011-2020年间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发展状况良好,但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准则层中,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最为显著,达到优质水平;各单项指标与综合水平的联系较为密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核心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该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科技富农政策力度,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TOPSIS模型评价体系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优化及对地方政府适应性治理的价值研究

    豆晓李秀义邢晓燕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然而如何构建有效指标体系对村庄进行科学分类,则成为难点.本文以泰安市"美丽富裕乡村"126个典型示范村为案例,从"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和组织"等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五维I-C-T-E-0分类模型,将案例乡村划分为综合发展型、协同发展型和整合提升型三类,得出其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这一新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明晰村庄特色优势和振兴主体特征,为地方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适应性政策提供方法和工具.

    乡村振兴熵值法综合评价分类推进

    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王雨晨焦育琛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目的,文章选择位于甘肃省的首批全国重点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通过351名脱贫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两者的协调指数,运用灰色关联法探寻影响两者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甘肃12个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数为0.367~0.734,乡村振兴指数为0.271~0.739,乡村之间差距较大,其中11个乡村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数大于乡村振兴指数;甘肃12个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为0.181~0.995,50%的乡村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状态,另外50%的乡村面临即将失调及以下的状态;从三级指标看,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建设水平等指标是影响两者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从二级指标看,文化振兴是影响两者有效衔接的最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针对处于不同衔接状态的乡村提出相应的实践启示,以期为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甘肃省

    乡村组织振兴的症结及优化路径——基于山东省6个地市的调查

    张利涛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系统工程,其中组织振兴是关键.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政治保证.山东省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过程中,探索出许多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措施,并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山东省要着力建强村级组织"龙头",推进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增强村级组织功能,着力把为民服务的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坚持因地制宜、多元经营,夯实村级组织发展的集体经济基础;建立健全"空壳社"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健全完善村级组织体系,增强村级组织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村党组织齐鲁样板

    数字乡村建设的农民增收效应分析——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视角

    陈芷楦陈洪昭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基于2011-2019年全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农村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农村产业融合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加速各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村产业融合的中介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的中介效应大于非粮食主产区;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数字乡村农民增收农村产业融合

    农户家庭资产异质性、农用机械投入与土地流转

    王艳荣陈楠楠台欣悦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8,实证分析在现有资产条件下,农户经营能力、经营规模与农用机械投入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对提升土地经济效益、提升流转双方福利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持有的家庭资产状况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和农用机械投入决策;且研究发现农用机械投入在农户家庭务工资产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根据该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应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户家庭资产的增加;加快农业领域生产技术革新,因地制宜设计出简单实用的农用机械.

    农户异质性家庭资产农用机械投入土地流转

    建设农业强国大背景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路径模式探究——以招远市为例

    张海波付艳丁海萍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山东招远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农村改革实践,通过"剥洋葱""点穴式""解剖麻雀"形式对招远市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融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着力探索解决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小农户稳不住、带不动、跟不上、"耕地细碎化"以及农村"无人种地""不会种地""种地不划算"的问题,系统总结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344"通关密码,即:"村集体、农村土地、农民培训等与小农户自身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内因驱动;政策扶持、国企助力、科技兴农、改革赋能等四个外在因素推动;组织联合、要素聚合、服务融合、区域协同等四个路径联动".

    农村改革乡村振兴小农户土地

    成长悖论与生命博弈:纳博科夫《防守》的多元叙事"聚焦"

    韩悦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博科夫早期创作《防守》以象棋博弈中独特的形象和模式构建了主人公卢仁的"成长"历程和自我探寻之路.作者借助象棋对弈的攻杀和防守,以及棋局的连锁反应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叙事主线.本文在拓宽叙事"聚焦"理论和人物话语模式的基础上,关注作者创作中独特且多维度的视角,探讨人物形象建构在叙事声音、角度和话语等层面的叙事书写,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内容层面主人公的成长悖论和生命博弈的自我探寻过程.作为流亡时期的创作,其中浓重的俄罗斯主题书写在主人公的扭曲与悖论的成长过程中有多重隐喻色彩.本文即通过这些叙事与内容上的结合探究流亡中成长背后的生命诉求.

    聚焦博弈《防守》悖论叙事

    论康德哲学中心灵自我的统一性

    李溪源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康德哲学中,灵魂作为内感官的自我,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为经验性的自我意识的对象.但是由于"灵魂"概念自身带来的问题,以"心灵自我"概念代替"灵魂"概念就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基于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立场,康德哲学中的先验自我和本体自我在先验意义上分别构成了心灵自我统一性的认识根据与存在根据,并在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中成为心灵自我所面对的双重主体.时间和空间则是心灵自我在现象中保持其统一性的根本的经验性条件,由于身体是空间形式以及外在经验的重要条件,所以身体对于心灵自我保持统一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心灵自我先验自我本体自我时空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