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敬和

季刊

1008-8091

xbskb@sdau.edu.cn

0538-8242242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的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

    周平渠涛邵波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为科学评价山东省的振兴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对此,在遵循构建的理论和应用原则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逆向归纳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照过程,设定评价体系的层级和指标,可以建立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31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三层级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运行,可创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监测运行管理模式,并在组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体系运行管理的组织建设、加强摸底调研等方面制定应对策略.

    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扎根理论指标设定山东省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市2004-2018年的数据

    申书炜邹旺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基于2004-2018年的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基本消费和提升消费两个因子的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由温饱型转向富裕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以基本消费为主;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此呈现出"喇叭"形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完善.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加提升类消费需求,刺激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因子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双循环"格局与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新机制与新路径

    夏岩磊程永生胡鹏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形成特色创新能力的"双重新机制"及其作用形式、保障机制运行的实现路径及其具体内容等进行机理性阐释.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制度供需演化、布局结构变化和目标功能转化"的显著特征;以"合作、集聚、竞争、协同、联动"等五个维度为支撑的"双重"作用机制,能够促进形成特色创新能力;"激励因素集——激活机制集——凝塑能力集——实现目标集"的路径体系能够保障园区创新发展机制顺畅运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政策干预"引领个体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通过厘清园区创新发展的"双重"新机制及其实现路径,保障特色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有助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科技园区制度变迁新机制新路径双循环格局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涵、实践及破局——基于15个试点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

    李静
    24-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统计,我国宅基地面积高达2亿亩.如此庞大的宅基地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发挥好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和保障价值.2015年至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历时5年之久,试点县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利修法"的改革经验.同时,《民法典》的颁布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民法典》的视域下透视宅基地"三权"的内涵,缕清宅基地"三权"的权能表达形式,并在试点县实践的经验中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宅基地改革破局之维.

    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县资格权权利构造

    组织裂变与人身依附弱化:以国有农场为例

    张尔升李雪晶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裂变是农业改革过程中农垦系统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表现形式为:一场三制、一分为六.国有农场组织裂变带来职工队伍的大调整,产生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研究表明:组织裂变产生国有农场人身依附的弱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单位系统变成单位和社区管理的两个系统.组织裂变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本文提出具体的对策.本文的贡献是拓展了组织变革的研究空间,为组织变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

    国有农场组织裂变人身依附

    外部监管、高管权力与在职消费

    牛清润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十九大"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开展反腐败工作为准自然实验契机,基于2016和201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外部监管对企业在职消费以及费用归类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十九大"召开以后,权力较大的高管在职消费的水平明显降低,但同时国有企业将消费性支出计入销售管理费用的比例也明显降低.进一步的经济效应检验表明:在"十九大"之后,企业在职消费水平难以在接下来的年度持续降低,并且国有企业倾向于将消费性支出计入资本性支出项目中,这种费用归类操纵的现象在在职消费水平较低的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这表明"十九大"以后,国有企业可能通过费用归类操纵维持原有的在职消费水平,来规避外部监管.

    "十九大"在职消费消费性现金支出费用归类操纵

    家庭农场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269家省级示范场调研数据

    葛舒梦徐朱媛张化楠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山东省269家省级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家庭农场的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具有信贷需求量大、信贷需求用途多元化、信贷需求期限多层次化、融资渠道倾向信贷、信贷可获性较低等特征;经营规模、经营规划、还贷能力、信贷经历等8个变量对家庭农场的信贷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为提升和满足家庭农场的信贷需求,应提升家庭农场主的金融素养,加强金融机构市场建设,优化金融政策支持环境.

    家庭农场信贷需求二元Logistic

    多维视域下我国农地金融创新的可行性研究

    李停
    54-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激活农地的金融属性,借助农地金融创新让土地流动起来,以此带动城乡要素流动实现收入均等化,已成为当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当前农村工作实际,从制度、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多维视域下全方位考察在我国现阶段推行农地金融创新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私有制不是农地金融化的必要条件,农地金融化不会改变当前我国农村基本土地制度;政府先后修订了相关法律、陆续出台专项政策,为农地金融创新护驾起航;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日益淡化,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覆盖农村,为现阶段推行农地金融创新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产品设计、定价、流程设计和风险规避等方面已有多年实践基础,为实施农地金融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农地金融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可行性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

    中国水资源非农化的空间效应分析

    李玲王秀鹃周玉玺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探究其空间异质性对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不同产业间用水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省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测度了水资源非农化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测度水资源非农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中国31个省份的水资源非农化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变量考察水资源非农化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各因素在省域范围内多呈现正向溢出效应,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方向有正有负.[结论]地区之间影响水资源非农化的各个因素互相牵制带动,区域之间应加强协同,形成良性竞争状态.

    水资源非农化空间效应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空间溢出

    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张化楠葛颜祥接玉梅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充分发挥政府补偿在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应尽快完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针对目前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责任界定困难、支付模式不相匹配等现存问题,应合理界定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权责、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耦合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以促进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实现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