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敬和

季刊

1008-8091

xbskb@sdau.edu.cn

0538-8242242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的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契合实践——基于滇南景村的考察

    李志浩张志锋杨威威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以傣族乡村文化新乡贤——波章为研究对象,分析波章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契合实践.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民族群众社会实践与传统实践契合、民族群众地方认知与传统理念契合、民族群众文化传承与传统社会契合的纵向宏观契合性,具有文化新乡贤与村民的社会关系契合、与村民的日常行为契合、与村庄的制度结构契合的横向微观契合性.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自治、带头遵纪守法促进乡村法治、作为德治榜样示范促进乡村德治,均是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契合实践.契合实践在学理上对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为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典范案例,对民族地区乡村善治具有积极推动价值.

    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乡村治理契合实践

    黄湾和美乡村共同缔造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

    史云
    92-9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如何科学把握和美乡村精准内涵、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亟须关注的时代命题.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黄湾乡村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发现和美乡村建设是消弭城乡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建设是共同缔造理念的场景迁移和拓展应用;共同缔造理念下和美乡村建设应遵循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的自规划、自组织、自建设和自管理模式.为破除乡村建设制约短板,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建设水平和构建长效管护体制等实践进路.

    和美乡村共同缔造乡村振兴黄湾

    绿化下乡与村庄权力重构问题研究

    谢培熙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人居绿化是人居环境政策的重要维度,依托基层政府、市场、村庄合作机制,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其实践以城市绿化方式替代农村传统绿化,可称之为"绿化下乡".绿化下乡直接改变了农村空间,促进了碎片空间的整合、公共绿化空间的形成和私人空间的庭院隔离,进而重构村庄权力,推动农民环境权力提升、乡土权力向法定权力转型、村委会权力强化以及村内绿化管护群体形成.研究中,将空间作为环境与权力的中介变量,使环境社会学权力研究理路更加清晰,推动了环境社会学研究与社会治理实践的进一步融合.

    农村人居绿化绿化下乡空间村庄权力重构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张素罗宋雯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贤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将基层政府组织和乡贤组织作为博弈双方,并引入激励机制,计算双方在不同的收益下选择意愿,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MATLAB R2016a仿真工具,分析不同参数对演化结果和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能极大地激发乡贤组织的参与热情,因此,对完善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乡村治理乡贤组织激励机制演化博弈

    基于扎根理论的山区县产业振兴模式研究——以湖北恩施S县生态桃园产业为例

    张志敏葛忠明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导致山区县发展受限,同时赋予了其独特的生态优势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限制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下,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本文以湖北恩施s县生态桃园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性构建了以产业规划、人才孵化、技术体系三位一体为"弓",以产品矩阵多元互促为"箭",以品牌打造、渠道建设双擎驱动为"弦",以"党政企校"主体协同为"拉弓人"的山区县生态桃园产业振兴"弓箭"模式,以期为我国山区县探索产业振兴之路提供参考.

    山区县产业产业振兴模式扎根理论

    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村妇女性别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陈阳阳蔡弘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先振兴.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主体问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在男性劳动力大量向城镇流动的乡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妇女成为乡村振兴可依靠的主体力量.她们通过生产角色、政治角色、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演绎,性别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乡村的经济生产、乡村治理、文化振兴与家庭发展中发挥出"超半效应",但她们在经济、社会以及话语上的边缘化地位阻碍了她们更深一步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的今天,农村妇女的性别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需要探索出妇女"超半效应"的实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农村妇女发展.

    乡村振兴农村妇女性别价值

    乡村振兴视角下陕西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何昕楠陈吼薛元夏何若楠...
    137-14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国家未来的能量储备,他们的健康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更加趋于实践化.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在假期中连续4年组建"情暖童心"实践团队,在杨凌、柞水、凤翔、眉县、岐山等地区20余个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并采取填写问卷的方法重点选取9个乡村开展基层实地调研,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调研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让更多留守儿童感受"情暖"并实际获益,同时为高校构建高质量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

    留守儿童乡村振兴陕西地区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农户迁居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S乡为例

    刘玲郭彤许润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农村人口流动趋势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基础,而把握农户迁居规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措施.从农户微观个体视角出发,构建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核心的农户迁居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湖南省S乡628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农户迁居意愿和迁居选择两阶段连续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5.1%的农户有迁居意愿,且在迁居选择上呈现乡村迁居与乡城迁居并存态势;农户迁居意愿受到个人力、地域力与文化力的综合影响,各维度作用力的影响相差无几;农户迁居选择在第二阶段受"地域力"影响效应减弱,而受"个人力"与"文化力"影响更加显著,其中从事农业工作的年老者倾向于乡村间迁居,低水平的宅基地制度认知度与满意度诱致迁居选择多样化.基于此,未来应重视农户迁居行为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户宅基地制度认知水平与运用能力,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与农户正当的迁居需求相契合;注重识别农户当前的迁居行为阶段,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完成迁居目标,分阶段推进农户迁居与村庄规划.

    分布式认知理论迁居行为宅基地制度认知差异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路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崔志峰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是新时代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是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当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存在特色亮点不突出、体制机制不完善、品牌效应弱化等问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学院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构建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巩固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成果.

    高校基层党建党建品牌建设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温雅琴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地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守正创新,将英语教学与跨学科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将高校优势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英语学习中,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变迁的需要,是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增添新的办学活力和内涵的需要,也是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地方普通高校有着自身的特点,要研究做好"结合"文章,积极应对AI智能语言服务带来的挑战,将学校自身优势学科基础知识引入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学习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通识能力,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本文还就实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英语复合型人才新质生产力跨学科专业学习地方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