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宗刚

双月刊

1001-5973

jstu@sdnu.edu.cn

0531-86180064

250014

中国济南文化东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教育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创新及其典范性意义

    袁祖社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及其在全世界范围的加速推进,伴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刻的转型.观念史视野内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实践的多维观照反思表明,现代化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问题上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针对"文化全球化""文化现代化"复杂交融的现实处境,立足"文化主体性"反思、批判与理性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关系民族文化和现代化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中国本位""世界视野"的立场、胸怀和境界,以前瞻性的文化实践方略,坚定地推进以"文化中国"统筹和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价值观重构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文化建设思想,其诸多理念和方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人类美好精神生活秩序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性、典范性以及奠基性意义.

    文明新形态文化主体性理论创新

    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的构成、特质与培育路径

    陈伟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初心,不懈探索推进的新式现代化,其形成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主要体现在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一切实践之中,不仅积淀了理论指导力、执政党领导力、价值导向力、激励鼓舞力的丰富内容,还凝聚了传承性、实践性、人民性、世界性的鲜明特质.步入新时代新征程,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之路,还需要以生动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伟大建党精神锤炼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世界文明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夯实坚韧信力、滋养生机活力、赓续奋进伟力、铸凝时代新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动力培育路径

    杜威访华与五四时期的地方教育界

    季剑青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威访华是五四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意义的文化事件.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代表的地方教育界,在促成杜威访华和安排其在国内的行程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适对杜威的译介侧重于其实验主义哲学,希望借助杜威在北大的课程与演讲,提升北大的学术水准;而作为教育家的杜威,却主要在地方教育界觅得知音.这一分途在新文化运动中极具症候意义.透过杜威的眼光以及杜威访华所关联的诸多人事,我们得以重新思考地方教育界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杜威访华地方教育界胡适江苏省教育会

    1920年代的《娜拉》演出与五四精神传导

    王桂妹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洗礼,成为五四精神的象征,《娜拉》的舞台演出即是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过程.1920年代,承载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新兴话剧样式双重内涵的《娜拉》演出,从案头到舞台、从学校到社会、从禁演到公演、从女扮男装到男扮女装、从同性登台到男女合演,经历了曲折而繁难的过程,而在观演之间更是激发了有关中国观众配不配看新剧、易卜生是否适合中国、娜拉该不该出走等问题的论争.由1920年代的四种《娜拉》演出,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路径及效果,进而重审五四精神的丰富性和启蒙的限度.

    《娜拉》演出1920年代五四精神社会传导启蒙限度

    从"独鹤与飞"到"译事之光"——鲁迅早期文学活动中的"呐喊"

    刘克敌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学道路,即一面介绍外国文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文学活动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发出"呐喊"的前奏,或者说就是其最初的"呐喊".对此,应结合鲁迅与绍兴地域文化关系及其在京环境影响等重新审视.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呐喊"《斯巴达之魂》《摩罗诗力说》

    反-反本质主义:寻找变化中的同一

    和磊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反本质主义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大家保罗·吉尔罗伊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以用"变化中的同一"来概括.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种族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像斯皮瓦克的"策略性本质主义"等一些概念也被看作反-反本质主义而一起讨论.首先,反-反本质主义通过保持事物本身的具体同一性,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新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不是规定性的(本质主义),而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现实经验表达,是描述性的,甚至是事实性的.其次,反-反本质主义通过双重定位,力求在差异中实现事物的不断"生成",即在不断变化中实现事物的自我创造.再次,反-反本质主义通过策略性的停顿,实现对事物变化中的同一性认知,其目的是为了现实的具体政治行动.如何在快速流动的多样性的世界中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模式,是人类在后现代主义之始就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借助反-反本质主义这一概念,可以推进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思考.

    反-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保罗·吉尔罗伊变化中的同一

    都铎早期英格兰地权冲突与立法应对——以用益授予为中心的考察

    孙小娇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曼征服后,英格兰进入封建社会,形成了以封土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关系.封臣需要向封君履行封建义务且不能自由处分土地.到中世纪后期,封臣广泛借助用益授予进行规避,产生并激化了双方之间的地权冲突.都铎早期英格兰处于封建王国向民族国家转变的重要阶段,国王亨利八世在对外摆脱教会控制、对内加强国家控制之时,借助议会之手全面规范用益授予以控制土地流动,获取封建权益,树立国王权威.土地立法进程相当曲折,国王通过分化议员与输送利益的方式推动了《用益法》和《登记法》的颁布,很快又因为普遍不满和国内暴动进行了妥协.尽管土地立法效果未如国王所愿,但用益授予获得了合法地位,用益主体之间的信义关系亦得到承认.

    都铎早期英格兰用益授予地权冲突土地立法

    另一种民间表达:英格兰内战时期的保王派政治民谣

    张炜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格兰内战时期的保王派政治民谣构成了议会派主流话语之外的另一种民间表达,也是长期被忽略的一种政治论述.与议会派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民主权等主流话语针锋相对,这一时期大量保王派政治民谣通过揶揄、嘲讽等修辞手段,系统性地解构了议会派的上述主张.它们不仅揭示了议会派话语背后的经济利益,而且反对议会以投票方式剥夺民众财产和自由的做法,进而表达了对破坏既有社会秩序者的批评和厌恶态度.此类民谣的叙述框架普遍延续了时人熟悉的"君臣模式",即议会派及其领袖人物在时局变动中并未开创出对民众有利的新制度,而只是成为新君主.同时,这些民谣对议会主权的消极认知也构成了这一时期英格兰制度文化的重要面向.大量保王派政治民谣的存在表明,议会派在战场之外承受着巨大的民间舆论压力,这些反对议会的民谣是当时出现的暂时性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格兰内战政治民谣保王派议会主权君主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经济法逻辑

    董新凯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广受关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各主要国家正在加强经济法治理,我国在该领域的经济法治理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并存在多方面问题.经济法的双重功能及其体系构造决定了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国际规则竞争尤其需要经济法发挥作用.经济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应当促进发展与安全的融合,注重系统治理,加强事前防范与事后回应相结合、专项规则供给与一般规则适用相结合.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应当基于各自优势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中发挥相应作用;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不同阶段的复杂情形,经济法治理应当分段进行、区别对待.为了使经济法治理更加精准、更具效率,需要科学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价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经济法治理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风险评价

    司法的政治属性:欧美法律思想史的审视

    徐爱国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法活动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讨论的话题.司法活动与政治权力保持距离,还是政治权力决定了司法活动的性质,欧美法律思想家们一直争论不休.历史上看,司法权历来是国家治权的一个部分,政治从来不缺席司法活动.以欧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看,古代学者认为,司法活动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现代学者则确信,司法活动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政治上的中立,反对政治干涉司法.进入20世纪之后,欧美的法律社会学、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政治学对法律的自由主义理论提出质疑,分别从法律与社会、法律与法官个性、法律与权力动力学的角度批判司法中立的虚构和幻想,认定即使在现代社会,司法的政治属性仍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他们揭示出司法活动中的政治逐力与意识形态较量.

    司法的政治属性司法能动主义司法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