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华瑞

双月刊

1004-9142

jcnu@263.net

010-68902451

100048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塑民众情感:王世贞《严嵩传》的多重书写及情感表达

    魏宏远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记有塑造民众情感的作用,严嵩形象从其个人的"自赞""像赞"到王世贞的传记书写,再到民间叙事、国家叙事,传主形象"翻转"的背后寓含着书写者情感表达的转向.严嵩传文本众多,书写过程复杂,王世贞较早为其撰成"权奸"传,并通过志传、诗传、史传等多重书写,从多个层面助推其入《明史》"奸臣传".严嵩位居首辅,主政多年,与诸多文人名士交游,获得了大量文化资本,即使在失宠致仕情况下,将其列入"奸臣传"也非易事.为将其塑造成为"权奸",王世贞撰写五篇严嵩传和一首诗传,或据历史事实"实录",或发抒内心情感,特别是借助《鸣凤记》等传奇文本,利用声音和表演所特有的认同性和顺从性,将个人"攻击—对立"型厌恶情感上升为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认知和情感,从"民间"文化形态使其奸佞形象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广大民众也积极参与到严嵩奸臣形象建构当中.严嵩形象凝聚着王世贞个人及民众、国家的共同情感以及民族文化记忆.

    严嵩传传记群多文本书写情感表达

    屈原《哀郢》创作意旨新探

    杜学林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哀郢》的创作意旨一直是楚辞研究中的热点,历代学者采用背景批评的解读方法,着眼于诗歌中的个别语句或词汇,提出"白起破郢说""秦楚析之战说""放于陵阳说"等各种不同说法,但每种说法都缺乏准确可靠的证据,诸说并存恰恰说明背景批评并非解读诗歌的"万能钥匙".从此诗蕴含的情感线索入手,可以发现《哀郢》表达的主要是诗人屈原被迫离开郢都后,在痛苦和忧愁之中从迷茫到坚定的心路历程,而此诗引发读者共鸣的真正原因正是诗人在经历挫折之后对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精神,这首古典诗歌的现代意义亦正在于此.

    屈原《哀郢》创作意旨情感线索心路历程

    论《子夜》的空间叙事结构

    吕周聚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考察《子夜》的结构,会发现它具备了"横剖面"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故事空间化、主题空间化、人物空间化.作品淡化了时间线索,强化了空间线索,章与章之间通过空间的转换进行衔接,每章之中又分为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之间以空一行的空白作为分隔标志,完成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的转换.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子夜》的叙述结构,给我们重新解读、评价《子夜》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空间角度来看《子夜》,让我们看到了从时间角度(或故事角度)所看不到的东西,发现了其独特新颖的叙事结构.这种现代性的叙事结构与作品中的主题、人物相契合,带有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特质.

    子夜空间叙事结构

    青年鲁迅的主体思想与主体文学架构

    王东东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树人留日时期的著译构成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原点.在由严复、章太炎和梁启超构成的晚清启蒙思想语境中,青年鲁迅提出了"根柢在人""首在立人"的主体思想.鲁迅同时受到德语观念论思想及其思想史的启发,并从中发展出一条不断激进化的主体纲领.也正因为此,他的论述充满了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话语的张力和变奏,并表现出一种寓启蒙于浪漫、以浪漫济启蒙的思维方式.从《文化偏至论》到《摩罗诗力说》,鲁迅完成了从主体思想转向主体文学架构的范式转型.对于鲁迅来说,文学书写行为本身就是主体精神能量之展现.鲁迅意识到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而走向左翼革命,其中也蕴含了"摩罗诗力"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摩罗诗力又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秘密源头之一.

    青年鲁迅主体思想主体文学启蒙浪漫

    新文学的专门化——三十年代前期废名的诗学转折

    付丹宁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废名先生",他的新文学则响应着三十年代新文学整体的专门化倾向.三十年代前期是这一转变发生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期前后废名诗学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嬗变,从而将之再度历史化、问题化.

    废名三十年代京派新文学专门化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机制研究——支持"双减"政策优化落实的一项实证研究

    刁龙薛海平
    15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的优化落实需要精准把握民众对于课外补习的真实诉求,提升对于诉求的高质量回应.研究我国课外补习网络舆情对地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机制,能够为"双减"政策优化落实提供实证依据.基于 2008-2019 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数据和不同层级地方政府课外补习治理政策数据,文章利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网络舆情对地方课外补习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发现,课外补习网络舆情难以及时推动各层级地方政府治理政策的制定,但得到地方政府积极有效回应的课外补习网络舆情能够有效推动各层级地方政府治理政策的制定;同时,课外补习网络舆情对于地方治理政策制定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且滞后影响随着时间先增强后减弱,呈现倒U型曲线."双减"政策要求地方政府须强化督促检查,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重视群众利益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基于此文章建议,为进一步支持"双减"政策的优化落实,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课外补习舆情的重视,及时有效地细化政策制定以回应社会需求,以治理有效性推动基层政府治理合法性建设.

    网络舆情课外补习政策制定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作业与家庭劳动时间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李波黄斌
    17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和追踪两期数据,采用增值型教育生产函数,文章就家庭作业与劳动时间对初中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首先,我国初中生平均每天家庭作业时间为 2.96 小时,远超"双减"政策规定的 1.5 小时标准,68.25%的初中生家庭劳动时间不足 1 小时,呈现出"重"家庭作业、"轻"家庭劳动现象;其次,"双减"政策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具有双增效果;再次,初中生每天参与半个小时家庭劳动对其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有益.最后,对于超过"双减"规定作业时间的初中生,如果将超出规定的作业时间替换为家庭劳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

    "双减"政策家庭作业时间家庭劳动时间增值型教育生产函数

    个人借贷信息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困境与对策

    张艺冯辉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借贷信息兼具个人性与公共性,是个人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判借款人履约意愿与能力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一刀切"的告知同意和最小必要原则,在实践中容易妨碍借款人借贷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进而损害信贷交易及金融市场的安全.应在理念层面从对个人借贷信息的单向保护转向利用与保护相平衡;对信息处理主体为自身借贷交易的客观需要而实施的信息处理行为,应适用告知同意原则的豁免;在目的正当性和功能相关性的限定下,辅之以违法行为和营利性行为的禁止,应允许个人借贷信息处理机构享有合理的裁量权,以此明确和完善最小必要原则在个人借贷信息处理中的具体适用;应强化对个人借贷信息处理机构的合规监管.

    个人借贷信息信用信息共享告知同意原则最小必要原则

    信用数据权利配置基础理论与规范构造研究

    张路
    19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提出了数据"三权分置"的构想.信用数据同样属于数据范畴,信用数据权利配置过程中存在相关概念、类型、权利主体、利益结构、权利属性等基础理论与规范构造的问题.信用数据是指与特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相关,可以用以识别、分析、判断其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履行状态的数据.依据"数据二十条"提出的标准,可以将信用数据分为个人信用数据、企业信用数据、公共信用数据.个人信用数据权利的权利主体是自然人,且在条文表述中不应以"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作为限制.个人信用数据权利的利益包含人格精神利益、人格财产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格精神利益归属于自然人,人格财产利益可采用"一般+特殊"的识别方式确定归属,社会公共利益则归属于国家.个人信用数据权利是兼私益性与公益性、宪法基本权利与私法性质的新型人格权.信用数据"三权"的权利主体是处理者,其中的企业、公共管理机构应作为关注重点.信用数据"三权"的利益包含财产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财产利益归属于处理者,社会公共利益包含了社会管理利益、国家经济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利益、国民敏感信息与企业商业秘密安全利益,应归属于国家.赋权强化了处理者信用数据的保护范围,并不会妨碍数据的融通.结合信用数据"三权"私益性与公益性,可将其定位为新型的财产权.

    信用数据个人信用数据权利数据"三权"

    持续深入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北京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北京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张丽娜李猛坤毛乃赜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