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劳工神圣"到"社会隐忧":一战时期中英文报纸中的华工形象变迁

    李珊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加入协约国,为中国参加战后和会奠定了基础.英、法来华招工及华工赴欧初期,由于中国处于中立国地位,有关华工的报道多见于在华出版的英文报纸,中文报纸则较少提及.1917年中国对德绝交及正式对德宣战以后,中文报纸介绍旅欧华工的文章渐多,及至一战结束之际,蔡元培率先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新闻界大力褒扬华工在欧洲战场的功绩.自1918年底大批旅欧华工被遣返回国起,报纸关注的焦点由华工贡献转向华工安置问题,报界言论倾向于将部分流落在城市的归国华工视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忧".与此同时,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而陆续回国的东线华工,则被北洋政府视为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分子.政府对旅俄华工的严加防范,以及国内舆论对俄国革命的陌生和误解,促使报纸对归国华工的报道倾向在同情与恐惧之间游移.一战前后,中英文报纸对旅欧华工的报道及对华工观感的变化,既受到一战战局、战争善后、俄国革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亦无法脱出一战前后国内政情起伏、南北和战等内部因素的勾连.

    一战华工形象变迁中英文报纸苏俄革命

    "不做书生便做工"——一战华工中底层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欧洲体验与中国反思

    张岩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前后,一批底层知识分子通过应募华工,身临其境考察西方文明与一战,并得以与中国知识精英、底层劳众深入接触,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欧洲体验.他们以东方视角观察西方,用传统话语与知识予以表达,并在西方之镜的反射下回望中国;又以书生身份审视华工,意识到因教育缺失而导致中国国民性的落后.与此同时,他们也对国内反帝反军阀斗争以及东西方文化论战有所响应.凡此种种,均与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微弱的共鸣.然而,受限于其知识结构和契约华工身份,他们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既浅显又传统,未能专门考察与深入省思西方文化与制度的内核,以及发现华工的价值.多数底层知识分子的归国境遇与影响也不乐观,尽管他们将欧洲经验带回了乡村社会,但由于个体力量的单薄以及乡村社会结构的封闭与固化,而难以产生显著的变革之效.

    一战华工五四新文化运动底层知识分子欧洲体验中国反思

    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测度及提升对策研究

    朴英爱李天琦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寻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及其提升对策,对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法对1995-202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参与方式以后向参与为主,并从供给原材料向承接最终产品加工组装再向承接中间产品组装和自主制造转变.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面临的技术创新水平低、生产制造能力不足的内部问题,以及遭遇西方围堵的外部问题,分别从完善创新体系、赋能生产环节和建立主导优势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贸易增加值嵌入方式

    RCEP框架下中日韩全球价值链合作研究

    郝延伟孙杨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日韩三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RCEP为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基于1995-2020年增加值贸易数据的研究发现,中日韩三国在彼此总出口额增长中均有较大贡献.使用OECD-ICIO数据库,计算国别和主要进出口行业的前向参与度、后向参与度、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和参与度指数发现,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和韩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总体上在提升,日本的位置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提升幅度较大;三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参与度均有加深趋势,日本参与度提升幅度较大.面向未来,应充分挖掘RCEP制度红利,破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使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三国间充分涌流;要深化三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合作,创新贸易合作模式,丰富价值链类型与种类、进一步延长价值链,强化价值链合作的韧性,保障供应链安全,在价值链深度合作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RCEP增加值贸易GVC位置指数GVC参与度指数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演进逻辑及优化路径

    吴炜邓登瑶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对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从而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熟人社区"和"单位制"模式的解体,社会治理重心逐渐下移,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越发紧迫.当前,现代城市新商品住宅社区中的人与人变得陌生,情感联结纽带缺失,导致治理主体缺乏参与共治的动力;老旧社区、混合式社区也要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新的建设和改造;现实治理中对于公共服务与安全、数字化建设的需要日益凸显.因此,只有加强党建引领,培育主体共同治理理念;完善制度保障,激发主体参与共治内生动力;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安全宜居的韧性社区,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和优化,推动建设多元主体协同、全民有序参与的立体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治理共同体城市社区社区居民治理现代化

    从"人机共存"到"人机共生"——人机权力关系的可能性反转与重构

    赵立峰孙妍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形机器人即将实现大规模量产,人类社会正迈入"人机共存"时代.AIGC作为生产力工具,已逐渐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也预示着人机关系的日臻复杂.因此,展望并思考未来的人机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引入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旨在探讨人机关系的辩证性.人机关系本质上体现了现实的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权力与伦理责任关系,二者的"共存"是"共生"的前提,"共生"是"共存"的内在价值诉求.为实现从"共存"到"共生"的顺利过渡,我们需要从人、人—机、人—人三个方面构建"人机共生"策略.首先,通过理性、肯定和否定的内在反思,回归人的本质,以维护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其次,正确认识技术与人性的内在联系,努力实现虚拟实践与真实实践的有机融合,促成人机之间相互塑造、共同成就的良性互动;最后,通过减少对"物"的依赖、回归"现实的人"、"以机为镜"和"众包式参与",实现人机关系的现实超越,构建一个更为和谐、平等且充满尊严的"人机共生"未来.

    "人机共存""人机共生"人机关系权力伦理责任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启示

    王曼倩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并快速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中国经验,提炼其取得建设成效的规律,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发挥党的主张、党的领导、党员干部的作用,在建设中起到自上而下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公众发挥需求、实践和多元规范的影响,在建设中成为自下而上的主体力量.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注重寻求法治普遍规律与本国具体国情的结合点,强化建设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性,显示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理性.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国经验实践理性

    STS视域下AIGC媒介实践与品牌传播新场域构建

    臧丽娜李婷婷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技术的发展预示着全面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从ChatGPT参与品牌内容生产到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对品牌传播场景仿真性的提升,AIGC媒介实践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传播场域变革.在"以人为本"和"人机共生"理念指引下,基于STS的核心理论——"行动者网络"与"技术的社会构建",深入剖析AIGC技术介入品牌传播媒介实践对当前品牌传播场域的解构以及构建新场域的可能性,可以看出:在AIGC技术赋能下,媒介实践链接了品牌、用户、平台之间的"共同生产"关系,构建了一个由核心技术、内容生产、场景传播、社交关系组成的品牌传播新场域.

    STSAIGC媒介实践品牌传播场域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王健张荣军
    176-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传统民本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天人合一"观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天下大同理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为遵循,赓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血脉;以"两个结合"为路径,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基本范式,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空间.进而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因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叙事的分析化"与"分析的叙事化"——论诺埃尔·卡罗尔美学思想的理论路径

    韩筱蓁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析美学内部发生了"叙事转向".这意味着在分析美学中,叙事不仅作为研究对象,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研究方式.诺埃尔·卡罗尔是推动这一转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指示出两条理论路径:一是叙事的分析化,二是分析的叙事化.卡罗尔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叙事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美学阐释,并从叙事的角度对分析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重估.卡罗尔将叙事作为美学的研究方式,对艺术概念和审美经验概念展开历史叙事,从而为美学带来了哲学范式的转变与方法论的变革,并为理解先锋派艺术与大众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诺埃尔·卡罗尔分析美学叙事转向叙事分析化分析叙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