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李颖川

双月刊

1009-783X

stxb@cipe.net.cn

010-82099033

100191

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滑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评估与影响因素

    张瑞林金礼杰王志文
    1-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阐述滑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原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评估我国滑雪产业与旅游产业在2015-2019年的融合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运用障碍度数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2个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内部制约因素及驱动因素.经研究发现:在该研究期内,我国滑雪产业与旅游产业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2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水平也逐步由失调状态向协调发展状态转变.在滑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滑雪产业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场地供给不够、产业结构不佳等产业内部因素的制约,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则受基础性要素供给不足的制约.同时,技术理念、市场需求、金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之间竞争、政府支持等因素会对2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重要的驱动作用.

    滑雪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融合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分析

    体育案例研究的学理基础、基本要素与中国探索

    柳鸣毅敬艳孔年欣尹子康...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例研究是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的重要科学途径.相较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案例研究,体育学科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性,为丰富体育案例的研究对象、分析内容及举证方式提供了学理基础.从案例实践到理论构建的转换过程,可基于发现独特案例,在已有体育知识基础上进行体育知识生产;也可直面已有体育知识局限,以独特案例为载体,进行体育知识生产.从学理层面分析,体育案例研究应以独特实践为主要来源,以发现问题为主要驱动,以服务教学为主要诉求,以规范流程为主要保障及以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夯实学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体育学学科特色和体育实践特点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基本范式、研究过程、研究工具等体育案例研究基本要素.从实践探索视角,未来开展中国特色体育案例研究,应以提出体育实践的"真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选题,以挖掘体育实践的"真素材"为手段进行研究论证,以进入体育实践的"真情境"为途径实施研究过程,及以提炼中国体育的"真理论"为目标彰显其研究价值.

    案例研究体育学学术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应用价值

    运动与训练科学的五大"论战"

    黎涌明殷明越李博魏佳...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的目的是揭示客观事物存在的现象及其规律.由于所持有的证据不一,研究人员对事物现象与规律的认识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国际学术期刊通过设立争鸣类的栏目,允许和鼓励对相关科学问题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研究人员"同台论战".研究遴选了运动与训练科学领域的五大"论战":负荷术语使用、训练强度分布模式、线粒体含量增加、无氧阈的金标准测试、高强度间歇训练的临床作用,分别综述了正反两方的论据,并予以评论.建议注重科学争鸣的证据导向,认清结论成立的限定条件,加强"运动中的人"的研究及其出版刊发力度,搭建有组织的的学术争鸣平台.

    负荷两极化线粒体无氧阈高强度间歇训练

    基于自然科学视角的运动训练学研究六则要素

    包大鹏郭振向刘淳珑周开祥...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研究通过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形成提供证据支撑.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重大赛事参赛任务的迫切需求,基于自然科学视角的运动训练学研究较之前有更广泛的开展,但此类研究的研究范畴、内容边界、研究类型、对象样本、实验分组、研究问题的导向与聚焦这六则要素值得进一步商榷.研究针对过往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运动训练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论证与剖析,尝试探讨上述六则要素的规范与策略.研究认为:基础研究不属于运动训练学研究范畴;细胞和分子等基础性研究超出了内容的边界;研究类型可参照临床医学研究设定,根据具体问题择优选择;顶尖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样本量差异是影响研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实验性研究的对照组是突出研究的主要研究因素的重要参照;研究问题需以训练实践问题为导向,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从小问题入手,深入探究问题本质.

    自然科学运动训练学研究要素方法学

    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多维阐释:基点·过程·趋向

    王海燕王润斌
    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的起点、终点及过程的解析,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后认为:1)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基点为顺应各类奥运遗产相关文件的引导、鉴纳往届奥运遗产治理经验、汇集北京办奥既有资源、采纳其他学科适宜理论方法;2)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过程为静态结构(主体、客体、实现方式)与动态过程(申办阶段、筹办阶段、赛后阶段)相互嵌合;3)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要旨是识别遗产、评估遗产、促进遗产、传承遗产.基于以上认为,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阐释,要加强总结与归纳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工作的主要规律,体现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传承的"中国方案"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运遗产路径双奥之城奥林匹克2020议程

    全运会新闻叙事的历时性特征研究

    张汝莹刘贺娟
    57-6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媒体报道是大型体育赛事推广的重要途径,能影响公众对大型体育赛事的认知和态度.采用新闻叙事学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通过文本挖掘与人工编码,以我国主流报纸近十多年的全运会新闻报道为例,探究全运会新闻叙事的历时性特征.经研究发现,全运会新闻从关注赛事的竞技属性与社会效益向人才培养、群众体育等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转变,叙事模式从事件叙事、属性叙事向情感叙事转变,信息源与叙述方式日趋多样.全运会新闻叙事的历时性特征变化主要体现为:1)报道立场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2)叙事内容由叙述赛事的外部性特征转向体验性特征;3)叙事模式从宣传模式转向人文关怀模式.这主要受我国生产力水平、体育文化软实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众体育观念的影响,但是与我国主流报纸对国际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相比,全运会的新闻报道在叙事方式上仍有待进一步转变.

    全运会新闻叙事主题建模叙事特征历时性变化

    从学习进阶到内容重构:基于情境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内部构建

    周珂官桐周艳丽乔石磊...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境链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内容重构的重要支撑,能有效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低级重复、情境创设连贯性较弱和延展性不够等问题.基于情境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重视链式整合的课程样态,依托递进的情境进行专项运动技能的有效学练,通过情境链串联目标、任务、内容等课程元素,整体规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学习路径.情境认知理论、境脉学习理论与学习进阶理论为情境链的深入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石与实操框架.结合三大理论的基本要素探讨基于情境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构建流程,聚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通过水平二"篮球保护和控制球能力的提升"大单元主题案例,从"精准分析学情,确立大单元学习 目标""提取关键概念,规划大单元学习路径""串联进阶元素,重构大单元学习内容""基于真实情境,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展现完整的情境链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情境链教学案例

    教育优先发展视域下学校体育高质量育人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径

    燕凌孙璞王莉芳刘海元...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高质量发展是教育优先发展在新阶段的重要表征.学校体育高质量育人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成,体现出育人目标的素养导向、育人过程的生本导向和要素导向以及育人功效的多元导向等特征.新时期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育人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获得感,提高体育师资培养质量,推进体育家校合作;科学认识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体功能和育心功能.

    教育优先发展学校体育高质量育人

    上海市中小学生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BMI的等时替代关系

    陈欢王丽娟梁果辛飞...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上海市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时间替代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486名6~16岁中小学生为测试对象,使用加速度计客观测量其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水平,使用标准测量仪器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单因素模型、分配模型和等时替代模型3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平均每天用5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替代久坐行为和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可分别使初中生BMI减少0.194 kg/m2和0.207 kg/m2,使正常体重学生BMI减少0.118 kg/m2和0.108 kg/m2,使超重肥胖学生BMI减少0.151 kg/m2和0.147 kg/m2.平均每天用5 min的MVPA和LPA替代久坐行为后,可使小学生BMI分别减少0.167 kg/m2和0.035 kg/m2.久坐行为替代初中生、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学生MVPA及替代小学生的LPA和MVPA均显著提高了其BMI水平.其他行为替代方式与BMI未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活动行为与BMI的等时替代关系存在学段差异和体重状态差异,MVPA替代久坐行为与LPA有利于初中生的肥胖防控,MVPA和LPA替代久坐行为可有效降低小学生的BMI.MVPA替代久坐行为与LPA均有利于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学生的体重控制,但对超重肥胖学生的降重效应大于正常体重学生.运动指南和肥胖干预策略的制定需综合考量活动行为的相互影响,为不同学段和体重状态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时间重新分配建议.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静坐行为肥胖等时替代模型

    理解不同体重儿童的身体活动:真实与自我知觉的动作能力匹配的影响

    李宣熹苏政李静王丽...
    97-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真实的动作能力(MC)与自我知觉的动作能力(PMC)匹配情况对不同体重儿童身体活动(PA)的影响.方法:使用加拿大灵敏与动作技能评价、Harter修订的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运动分量表、Yamax EX510型计步器对济南市9~12岁342名(M年龄=10.73,SD=0.86)儿童的MC、PMC和PA进行测量,并运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在匹配情况下,相较于低MC-低PMC被试,具有高MC-高PMC特征的儿童的PA水平更高(正常体重,a1=0.50,p<0.05且a2=0.09,p>0.05;超重肥胖,a1=0.59,p<0.05且a2--0.01,p>0.05);2)在不匹配情况下:相较于低估MC的被试,高估MC的正常体重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PA水平(a4=0.07,p>0.05;a3=-0.19,p<0.05),但这一差异在超重肥胖组儿童中并不显著(Z-Hat=0.19,p<0.05).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MC与PMC的协同提高对不同体重儿童的PA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的不协调发展对不同体重儿童的PA的影响存在差异.建议采取针对性策略促进儿童MC与PMC的同步提高.

    儿童超重肥胖身体活动动作能力自我知觉动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