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龚瑶琴

月刊

1671-7554

xbyxb@sdu.edu.cn

0531-88395367

250061

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鼠二选一赌博实验范式设计及验证

    古玥琳肖晓
    1-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和验证一种小鼠赌博实验范式,为精神疾病模型相关的决策冲动行为提供客观的评估手段.方法 本研究使用C57/BL6J小鼠验证实验范式.实验范式分为六个阶段任务,并设定每个阶段的完成标准与评价指标.阶段一为限食阶段,控制小鼠体质量为初始值的85%;阶段二为装置适应阶段,小鼠只在操作箱内取食;阶段三为触屏取食阶段,分为三个任务(初始触屏任务、二选一触屏任务和单一选择触屏任务),训练小鼠触摸屏幕上的白色方块取食.阶段四为基础触屏任务,小鼠同样触摸白色方块取食,但增加了任务间的间隔时间且不设置不同的奖励和风险大小;阶段五为强制选择任务,强制小鼠触摸白色方块取食,学习不同方块代表的奖励和风险大小;阶段六为自由选择任务,小鼠自由选择高风险和低风险的方块获得不同大小的奖励,评价小鼠的决策冲动行为.结果 各小鼠的装置适应阶段适应效果良好;触屏取食任务训练次数均大于130次/d;基础触屏任务正确率高于80.00%,错过率低于20.00%;强制选择任务的训练次数高于80次/d,正确率稳定在100.00%;自由选择任务训练次数高于60次/d,高风险选择比例在20.00%~30.00%.结论 相较于其他范式,此范式训练后小鼠的准确率更高,避免了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奖励依赖的决策冲动行为研究方法,对深入理解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的开发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

    行为范式决策冲动小鼠奖励斯金纳箱

    NR4A1通过IKBα/NF-κB通路调控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

    姜子晗芦兴晨孙露赵蕙琛...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氧化应激中孤核受体NR4A1表达变化,以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H2O2处理HUVE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与NR4A1蛋白表达;采用siRNA转染建立敲低NR4A1与对照的HUVECs,分为si-NC组及si-NR4A1组,H2O2处理后检测各组细胞抑凋亡蛋白Bcl-2、凋亡蛋白Bax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过表达NR4A1与对照的HUVECs,并进行H2O2处理,分为空载对照组(NC组)、过表达组(OV组)、NC+H2O2组及OV+H2O2组.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中NR4A1、Bcl-2、Bax、总IκBα的蛋白表达、P65蛋白在细胞核/质定位.结果 200 μmol/L H2O2处理细胞6 h,HUVECs活力显著下降,凋亡水平显著上升,Bax/Bcl-2比值升高(P<0.001);NR4A1蛋白表达量增加;与si-NC组相比,si-NR4A1组在H2O2处理后细胞凋亡率、Bax/Bcl-2比值下降(P<0.001);OV+H2O2组细胞凋亡率、Bax/Bcl-2比值较NC+H2O2组显著降低(P<0.001);相较于NC+H2O2组,P65蛋白在OV+H2O2组中细胞核内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质内表达显著上调(P<0.001);与NC+H2O2组相比,OV+H2O2组总IκBα表达上调(P<0.001).结论 H2O2诱导HUVECs发生细胞凋亡;HUVECs内NR4A1蛋白过表达可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κBα的表达与抑制NF-κB的核转位有关.

    孤核受体NR4A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κBα蛋白NF-κB核转位细胞凋亡

    P19激活GPR56的Gq通路促进米色脂肪棕色化

    王腾威林慧张明祥孙金鹏...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GPR56的Stachel peptide(P19)对米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GPR56在米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50 μmol/L P19激活小鼠米色脂肪组织中GPR56的Gq通路而导致的下游3-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1P3)水平变化.随后,在诱导原代米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分化过程中,通过qPCR方法检测棕色化标志基因和产热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对P19、YM-254890(YM)和沉默Gpr56基因的表达对分化进程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GPR56在米色脂肪组织中高表达.P19可以使棕色化标志基因(Tbx和Tmem26)和产热标志基因(Ppargc1a、Cox7a1和Cide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当加入YM或沉默Gpr56基因的表达时,这些棕色化标志基因和产热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出现了反转.结论 P19能够通过激活GPR56的Gq通路来促进米色脂肪组织的棕色化过程.

    GPR56P19黏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脂肪分化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来源真菌Penicillium terrigenum RD 4-3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

    张臻苗双齐世洲武艳...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中真菌Penicillium terrigenum RD 4-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真菌液态发酵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同时进行细胞毒活性和NO检测,探究其抗肿瘤与抗炎活性.结果 最终从Penicillium terrigenum RD 4-3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倍半萜类14-hydroxypetasol(1)、6-dehydropetasol(2)、isopetasol(3)、acremeremophilane G(4)、phomenone(6)、7-hydroxypetasol(7)、sporogen-AO1(9)、petasol(10)、JBIR-28(11)、JBIR-27(12)、3-acetyl-13-deoxyphome(13)、penicilleremophilane A(14),以及苯的衍生物 3-chloro-4-hydroxypheylacetamide(5)、phenols(8),其中化合物 1(14-hydroxypetasol)为新化合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 6(phomenone)和9(sporogen-AO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H1299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均在10 μmol/L以下.在浓度为 50 μmol/L 时,化合物 6(phomenone)、10(petasol)、11(JBIR-28)在 LPS 诱导的 炎症模型中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活性.初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6,7位的氧环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化合物的抗肿瘤及抗炎活性.结论 真菌Penicillium terrigenum RD 4-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倍半萜类在抗肿瘤抗炎先导化合物发现方面具有巨大研发潜力.

    黄河三角洲真菌PenicilliumterrigenumRD4-3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

    左胸廓内动脉联合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疗效

    张熙伟任琳玮张辉张歆杰...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左胸廓内动脉(left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LITA)联合桡动脉(radial artery,RA)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iz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TA-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外科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10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59例,为OPCAB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CAB)患者46例,为ONCAB组.分析包括术前资料、术中桥血管获取及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并评估桥血管通畅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ONCAB组手术时间高于OPCAB组,术后住院时间小于OP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术中吻合口个数、桥血管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切口感染及前臂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院内死亡及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LITA联合R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ONCAB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OPCAB组;RA获取时应注意桡神经分支保护;术中及术后抗痉挛治疗十分重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动脉化桡动脉通畅率早期

    基于FAERS数据库尼达尼布心血管不良事件信号挖掘及分析

    高雯张鸽魏来苏琳...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使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挖掘尼达尼布的不良反应信号并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FAERS数据库2014年7月至2023年9月以尼达尼布作为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报告病例17 547例,并使用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和多项伽玛分布法(multi-item gamma passion shrink-er,MGPS)进行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结果 在FAERS数据库中共提取17 547份以尼达尼布为主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男性患者占比最高(9 709例,55.3%),65~85岁患者最多(8 856例,50.5%),美国报告最多(10 209例,58.2%),而2022年报告最多(2 876例,17.46%).利用ROR法、PRR法和MGPS法共计得到24个心血管不良反应信号.其中,阵发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钙化、心脏瓣膜手术和心导管插入的ROR值排名靠前.在报告数量方面,高血压(385例)、血压升高(291例)、心肌梗死(182例)、低血压(175例)和房颤(142例)居前.与现有说明书相比较,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的不良反应信号与挖掘信号一致,但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钙化、房颤等不良反应尚未在说明书中提及.结论 临床应用尼达尼布前应进行充分的用药评估,特别是对于存在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还需加强心电图、电解质、心脏超声等监测工作.临床医生也应关注不良反应信号,不仅限于说明书中的内容,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尼达尼布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挖掘心血管不良反应信号

    体质量指数对卵巢正常反应患者累积分娩率的影响

    刘雯冯文娟杨阳纪昌丽...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卵巢正常反应患者行体外受精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microinjection,IVF/ICSI)治疗 单个取卵周期胚胎移植累积分娩率(cumulative birth rate,CLB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的3 227个取卵周期,根据BMI分为偏瘦组(BMI<18.5,167个)、正常体质量组(18.5≤BMI<24.0,2024个)、超重组(24.0≤BMI<28.0,816个)、肥胖组(BMI≥28.0,220个).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助孕结局.结果 4组患者随BMI升高,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hin,Gn)总量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患者获卵数、优胚数、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2,P<0.001)和超重组(P=0.014,P<0.001).超重组与肥胖组的卵子利用率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患者(P=0.031,P=0.002).超重组的流产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3).超重组和肥胖组的CLBR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P=0.009,P=0.023).各组间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CLBR具有显著负相关性,调整后的OR(95%CI)为0.953(0.948~0.958).结论 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卵巢正常反应人群中,超重及肥胖导致Gn使用量增加,且肥胖患者的优胚率、囊胚形成率、卵子利用率、取卵周期CLBR明显降低,提示超重肥胖患者积极减重后再进行辅助生殖治疗.

    体质量指数累积分娩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肥胖

    缩略语使用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60页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动态变化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诊断价值

    杨雪彦吴寅平吕丽赵泽华...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动态变化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患者临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住院的ACHBLF患者,平滑曲线拟合与阈值效应分析MLR值与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非线性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和Boruta算法评估患者30 d预后的风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 MLR 的诊断价值,Bootstrap 法验证 MLR 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纳入ACHBLF患者243例,其中98例患者在30 d内死亡.入院第8天MLR值是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OR=1.33,95%CI:1.01~1.75,P=0.044),与30 d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入院第8天MLR值>1的患者死亡风险高于第8天MLR值≤1的患者(P<0.001).入院第8天MLR值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诊断30d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0.69~0.86).结论 入院第8天MLR>1提示ACHBLF患者30 d的预后不良,动态监测MLR的变化有助于ACHBLF的临床诊疗.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后风险因素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