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或盐酸安罗替尼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NSCL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

    罗莉黄瑾苏磊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与甲磺酸阿帕替尼或盐酸安罗替尼联合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60例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及B组各30例。A组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B组采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每3周为1个用药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观察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CA125、Cyfra21-1、CEA、SCCAg、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3个周期血清CA125、Cyfra21-1、CEA、SCCAg、VEGF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周期两组血清CA125、Cyfra21-1、CEA、SCCAg、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周期两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6、9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分别联合盐酸安罗替尼或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晚期NSCLC患者均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患者生存获益基本相同。

    非小细胞肺癌卡瑞利珠单抗甲磺酸阿帕替尼盐酸安罗替尼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头高20°斜坡体位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胃进气及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梁柏勇程丽萍杨小舟曾英...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头高20°斜坡体位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胃进气及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予头高20°斜坡体位,对照组予平卧位,两组麻醉诱导期面罩通气前后均行胃窦超声检查,选取胃窦部舒张期图像,测量纵轴直径和前后径,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SA),记录适宜面罩通气情况。记录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和出室时间。监测两组麻醉诱导即刻及麻醉诱导30、60、120 s血流动力学[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监测两组入室时,拔管后1、5、30 min及术后2 h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流动力学(MAP、HR)。统计两组术中是否发生误吸、呕吐、心肺功能异常情况。结果 观察组面罩通气2 min CSA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面罩通气前CSA和适宜面罩通气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和出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麻醉诱导即刻及麻醉诱导30、60、120 s同期血流动力学(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入室时,拔管后1、5、30 min及术后2 h同期呼吸功能(SpO2)和血流动力学(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高20°斜坡体位能够减少全身麻醉诱导期面罩通气时胃进气,而对全身麻醉恢复期呼吸功能和血液动力学并无显著影响。

    全身麻醉头高20°斜坡体位胃进气呼吸功能

    不同剂量阿芬太尼用于骶管麻醉下痔疮切除术临床观察

    杨茹孙涛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芬太尼用于骶管麻醉下痔疮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痔疮切除术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阿芬太尼低剂量组和阿芬太尼高剂量组,每组100例。所有研究对象于骶管麻醉下行痔疮切除术,阿芬太尼低、高剂量组分别于骶管穿刺前静脉注射阿芬太尼0。5、1。0 mg,阴性对照组于骶管穿刺前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入室时及穿刺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中镇静药物使用次数,不同时间(入室时、穿刺时、切皮时、手术10 min时、手术结束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三组入室时疼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芬太尼高、低剂量组穿刺时疼痛VAS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并且阿芬太尼高剂量组穿刺时疼痛VAS低于阿芬太尼低剂量组(P<0。05);阿芬太尼低、高剂量组术中镇静药物使用次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三组不同时间组内和组间SpO2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阴性对照组穿刺时HR、MAP均高于入室时(P均<0。05),而切皮时、手术10 min时、手术结束时与入室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阿芬太尼低、高剂量组HR和MA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阿芬太尼低剂量组穿刺时、切皮时、手术10 min时HR和MAP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而阿芬太尼高剂量组穿刺时、切皮时、手术10 min时、手术结束时HR和MAP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阿芬太尼高剂量组穿刺时HR和MAP均低于阿芬太尼低剂量组(P均<0。05)。阿芬太尼低、高剂量组体动反应例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均<0。05),且阿芬太尼高剂量组低于阿芬太尼低剂量组(P<0。05)。阿芬太尼高剂量组低氧血症、窦性心动过缓、头晕及恶心呕吐例数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阿芬太尼低剂量组(P均>0。05),而阿芬太尼低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痔疮切除术骶管麻醉穿刺前应用阿芬太尼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术中镇静药物使用次数,并且对生命体征影响较小,但大剂量阿芬太尼可增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因此,小剂量阿芬太尼是骶管麻醉下痔疮切除术围手术期舒适化管理的合理选择。

    阿芬太尼骶管麻醉痔疮切除术舒适化管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验证

    高永春李世多王宇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与验证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择136例TKA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TKA治疗。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期间通过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评估EA。收集TKA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资料、麻醉相关资料以及围手术期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KA患者全身麻醉EA的危险因素。根据其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其校准度。结果 136例TKA患者中,全身麻醉发生EA 20例(14。7%),均于入PACU后2 h内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TKA患者全身麻醉EA发生可能与年龄、2型糖尿病、术前焦虑、ASA分级、全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术后镇痛、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BMI、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损伤至手术时间、白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麻醉时间等无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后VAS为TKA患者全身麻醉EA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年龄、手术时间、术后VAS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Logit(P)=-29。948+0。182×年龄+0。081×手术时间+1。942×术后VAS。ROC曲线分析发现,该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预测TKA患者全身麻醉EA的曲线下面积为0。954(95%CI:0。923~0。999),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94。0%。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该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TKA患者全身麻醉EA的预测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57,P>0。05),校准度较好。结论 年龄大、手术时间长、术后VAS增加是TKA患者全身麻醉EA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TKA患者全身麻醉EA的预测效能较高,校准度较好。

    苏醒期躁动全身麻醉全膝关节置换术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

    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的临床疗效

    吴晓勇赵丽琴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皮肤瘢痕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均行CO2点阵激光治疗。点阵激光治疗完成后,对照组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涂抹,观察组给予医用重组胶原蛋白敷料外用涂抹,均每天2次,持续使用1个月。两组CO2点阵激光治疗联合药物涂抹治疗,每2个月进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温哥华评估量表(VSS)根据血管分布、色泽、厚度、柔软度情况对瘢痕形态进行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创面术后疼痛和瘙痒程度;根据VSS评分计算瘢痕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 治疗3个疗程,两组VSS评分和VA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SS评分和VAS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77。78%),不良反应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25。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清TGF-β1、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TGF-β1、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医用重组胶原蛋白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瘢痕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皮肤瘢痕医用重组胶原蛋白CO2点阵激光瘢痕形态评分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

    肠道菌群失调参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进展

    郭发刚陈帅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未成熟、缺氧缺血、肠内喂养和微生物失调可能在诱导肠道炎症反应中起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肠生态系统的失调在新生儿NEC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细菌定植是NEC发生的前提,其病情发展过程受母体因素、分娩方式、喂养方法、胎龄及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NEC早产儿肠道微生物群明显不同于足月正常婴儿,早期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并采用相关微生态制剂治疗可能是NEC未来的研究方向。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微生态系统菌群失调早产儿分娩方式喂养方法抗生素益生菌

    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鄢长斌王建宁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评估移植肾功能常规的免疫监测手段主要依赖于血肌酐检测和移植肾穿刺活检。但血肌酐检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免疫排斥状态,而移植肾穿刺活检则具有创伤性,不适合长期应用。因此,临床亟需寻找一些操作简单且足够准确的免疫监测标志物,以便准确地识别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并指导临床治疗。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细胞表达并分泌的活性物质,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其中,与肾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有IL-10/TNF-α、IL-33、IL-34、IL-6等。在这些细胞因子中,有些能够增强免疫应答,促进排斥反应发生;有些则能够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维持免疫耐受。因此,这些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肾移植术后免疫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肾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细胞因子生物标志物

    帕金森病与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神经损伤炎症介质作用的研究进展

    徐贺聪于润泽孙小丫高庆超...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是运动与非运动障碍并行的多系统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可引起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等运动症状及认知障碍、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围绕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蛋白质变性及炎症反应展开,可与脑梗死等脑血管事件共同存在,这种合并状态可能加重患者的中枢神经损伤及治疗难度。近年来,神经相关炎症介质的研究是帕金森病与脑梗死患者相关研究热点,如白细胞介素、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干扰素-γ、NLRP3炎症小体等。

    帕金森病脑梗死神经损伤炎症介质

    25-羟基维生素D与多发性骨髓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罗静蓝梅黄玉葵周瑞莲...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D(V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主要形式为25-羟基维生素D,VD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总结MM患者VD缺乏情况、VD对MM疾病分期和进展的影响、V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MM的发病风险的相关性、VD缺乏与MM骨病和周围神经病变以及VD协同抗MM药物治疗并降低MM细胞耐药性等问题,以期为MM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维生素D25-羟基维生素D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