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张玉鑫

双月刊

1673-8985

shcsgh@supdri.com

021-62473288-0722/0727

200040

上海市铜仁路331号711室

上海城市规划/Journal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坚持立足上海与长三角的地域特色和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透视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凯文·林奇的时间城市设计思想解析与启示

    胡杨秦昕祎王德蔚丹...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凯文·林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之一,其著作《此地何时:城市与变化的时代》(What Time Is This Place?)开创性地将时间概念引入城市设计,拓展了人们对城市时间性的认识,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凯文·林奇的时间城市设计思想,从3个层面剖析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创新贡献:一是揭示时间的主观性、共享性和规范性特征,提出构建兼具连续性和精确性的城市时间结构;二是从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维度阐述塑造城市意象的时间路径;三是提出主动引导与被动适应相结合的策略,以管理城市社会和环境变化.凯文·林奇对时间在城市发展、环境塑造和生活体验中价值的思考和探讨,为推动城市设计理论创新和实践范式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时间凯文·林奇城市时间性时间城市规划与设计

    面向时间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肖作鹏董子烨崔翀周彦彤...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复合统一体和巨系统,但自现代以来对城市的关注普遍偏向空间,而忽视时间.为此,聚焦于城市设计,回顾现有理论对时间的思考,展示从长周期历史时间转向日常时间的范式变化,阐述以凯文·林奇提出的精度、周期、幅度、速度、同步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等7个时间结构维度为代表的理论概念,就节奏分析、时空体和时间城市等同时考虑时间与空间的城市设计思维模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各类研究、政策与工程实践,展示城市设计如何采用插入、填充、延时等手法实现地方时间线的优化与同步,以期为城市设计在新时期实现时间转向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时间城市设计节奏时空体时间城市

    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王星张姗琪甄峰沈丽珍...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居民日常行为视角评估设施供需关系,是诊断生活圈范围内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已有研究主要从空间视角入手,较少考虑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基于居民行为活动差异进行时间段划分,利用POI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提出一种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思路,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空间维度上设施供给、居民活动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时间维度上,二者出现明显的时空分异,部分时间段出现匹配错位情况.提出既可评估设施布局和居民活动的空间匹配模式,也可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的方法,更综合地识别设施供需匹配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支撑设施时空配置和居民活动引导的策略.

    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设施开放情况供需匹配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

    24小时城市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例

    蔚丹胡杨殷若晨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运行和生活呈现出全天候的特征,24小时城市理念应运而生.首先,探讨24小时城市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推进策略;通过梳理24小时城市发展的4个阶段,揭示其内涵已由单纯促进夜间消费转向兼顾社会公平.其次,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例,剖析经济、政治、文化3种主要动力在24小时城市中的主要作用和特点,并总结出优化空间利用、加强交通配套、改进夜间照明、完善管理体系等关键举措及挑战.最后,提出我国城市应实施以公平和需求为导向的24小时城市战略,在完善顶层设计、整合时空资源的同时,引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探索灵活的管理方式.

    时间城市规划24小时城市夜间经济全天候经验启示

    时空行为视角下上海市早高峰拥堵的形成模式与规划应对

    涂鸿昌晏龙旭王德胡杨...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时空行为视角溯源导致拥堵的出行原因,有助于理解拥堵形成的时空全过程.以上海市早高峰期间常发拥堵路段与机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与交通态势数据进行交通流分配,还原出行的时空轨迹,从空间、时间、行为3个维度刻画早高峰拥堵形成的总体特征,解析具体路段的拥堵形成模式.发现拥堵的主要来源是沿内环、中环连片的居住密集区,去向主要集中在内环内的就业集中区;道路拥堵模式可归纳为"时空集中型""出发集中型""到达集中型""时空分散型"4种主要类型;进而结合时空行为规划理论框架提出针对性的缓堵策略.从时空全过程视角认识道路拥堵的形成原因,可以为精细化的拥堵治理提供参考.

    城市时空行为规划道路拥堵手机信令数据交通态势数据交通流分配

    上海市双职工育儿家庭的时间压力与分工特征

    焦健王德程英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职工家庭在育儿阶段遭遇的多重时间压力,是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然而,针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仍十分匮乏.基于上海2018年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双职工育儿夫妻的时间利用特征,剖析了夫妻的时间压力类型及其日常活动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时间压力类型的家庭分工方案.研究发现,双职工家庭在育儿阶段遭遇家务照料与通勤时间增加的双重压力;识别出超高家庭压力型、家庭压力型、通勤压力型、一般压力型4种时间压力类型等.以期揭示我国大城市典型家庭的生活困境,为家庭与育儿友好的政策制定提供研究基础与启示.

    育儿时间利用活动模式家庭分工双职工家庭

    上海市工作人群手机使用特征及对时空利用的影响

    邓良凯焦健程英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着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利用的重构.利用上海时间利用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并估算其均值,探究了不同手机依赖度人群时空利用的差异.研究发现:①越年轻、学历和收入越高、居住在离市中心越近地方的办公室工作人群,对手机依赖越大.②极重度依赖手机人群全天高强度使用手机,而轻度、重度依赖手机人群的手机使用的节奏性更强.不同人群在居住地、移动空间中手机使用率相似,而在工作地、外出场所差异明显.③手机使用与部分群体的休闲、卫生护理和交通时间呈正相关,而与睡觉、工作、家务劳动时间呈负相关,对购物、社交、餐饮等活动时间无影响.④手机使用加强了工作、居住地的活动集聚效应,但未减少外出活动时间.研究结果以期加深对手机使用与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及相应的城市空间运行的理解.

    时间利用日常活动手机使用上海市

    人本视角下多维数字技术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集成应用探索——以太原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刘文波徐梦洁孙洋洋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环境和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创新,为在城市尺度范围分析人本尺度的高精度数据带来可能.基于空间格局、空间秩序、风貌品质和公共活动等城市设计重点关注领域,对既有城市设计研究中的数字技术进行梳理,构建一个重点适用于存量地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的数字技术应用"工具箱",为城市设计从业人员结合具体现状问题和规划目标,进行定制化的数字技术和多源数据选择提供参考.最后以太原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以期为存量地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借鉴.

    数字技术多源数据存量地区城市设计

    重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规划实施协同模式的探讨

    赵昀章明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海绵城市规划有效实施,亟需优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落实模式.结合上海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总结目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近期项目库计划"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不足之处,如对建设和运营并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等.最后提出引入规划实施协同机制,探讨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实施平台"作为系统方案的深化方向,该协同机制有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者向运维者身份转变;通过全生命周期管控方式提高海绵设施运营效率;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引导各相关主体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动态调整和评估反馈来优化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的落实.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规划实施协同机制规划实施平台

    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碳定量研究:分析框架、核算方法与规划模拟

    熊健张翀谢湘雅卢柯...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排放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相关政策制定和行动选择至关重要.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聚焦"空间"的综合治理平台,需加强"双碳"战略下的专题性定量分析.首先,在梳理温室气体清单应用延伸的国际经验和国内研究基础上,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碳定量分析的任务和要点,提出研究以国土空间碳核算为核心、以国土空间规划碳排放多情景模拟为延展的关键方法;其次,从温室气体清单着手,构建碳定量分析体系,制定核算公式,并以上海为例说明体系细化、因子标定等本地化路径和应用情况;最后,提出减碳目标约束下开展规划碳排放模拟的技术思路,并对上海市规划交通碳排进行评估.

    国土空间规划温室气体清单碳排放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