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湿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

陈宜瑜

季刊

1672-5948

wetlands@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012

长春市蔚山路3195号

湿地科学/Journal Wetlan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湿地科学》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开发、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将《湿地科学》办成同国际接轨的湿地学科的学术类精品期刊,发表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成果。我刊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理、水利、生物、环境、湿地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及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各级政府从事湿地管理人员,湿地保护区的科研管理人员;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国际泥炭学会会员、国际沼泽保护学会会员等。我刊已经办理邮政发行业务,广大读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我们的邮发代号为12-36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湿对退化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和铁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白江河泥炭沼泽为例

    徐光远吴帆王钰婷董彦民...
    823-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泥炭沼泽土壤碳的变化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酶和铁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因素。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月,采集自然区、排水区和水位恢复区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形态铁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铁结合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阐明"酶闩"与"铁门"在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相对重要性,为退化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的碳库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恢复2a后,水位恢复区土壤pH升高,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土壤中Fe2+和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高于排水区,排水区土壤中Fe3+、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和游离态铁氧化物含量都高于水位恢复区;0~5 cm深度土壤水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增高,而>5~20 cm深度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全氮和铁含量的影响;总体上,水位恢复区土壤有机碳和铁结合有机碳含量高于排水区;水位恢复后,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升高,促进了铁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升高,但"铁门"机制并不是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铁含量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使得"酶闩"机制在春季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泥炭沼泽水位恢复土壤铁酶活性铁结合有机碳白江河泥炭沼泽

    莫莫格典型沼泽湿地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史家兴刘吉平张仲胜芦康乐...
    834-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湿地食物网中重要的生物组成,浮游动物在湿地水质和系统健康评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北方典型沼泽湿地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7月在吉林省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沼泽湿地中,共设置了24个样点(浅水区12个、深水区12个),开展后生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调查,对比分析浅水区和深水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到后生浮游动物84种,其中以轮虫为主要优势类群(50种);后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10 ind。/L和50。46 μg/L;优势物种共有6种,浅水区有5种,深水区有4种;浅水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深水区,而两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轮虫类群的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差异较大,而桡足类和枝角类群落差异较小;水深、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沼泽湿地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莫莫格湿地

    乡村小微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为例

    胡前坤赵菲袁龙义
    845-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小微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是大多数小微湿地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为了科学认识和保护乡村小微湿地,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乡村小型湖泊、水塘、沟渠共计27处小微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以及小微湿地周围土地利用方式、护坡方式、人为干扰强度、现状功能、水体污染物种类数、水体营养程度等人为因素进行调查,将人为因素作为物种丰富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安县小微湿地共记录42科84属115种维管束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和热带分布型为主,被子植物占据绝对优势,优势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植物为主;非度量多维排列分析(NMDS)结果显示,3种类型小微湿地在植被组成具有差异;3种类型小微湿地物种丰富度之间没无明显差异,秋季物种丰富度低于夏季;将物种丰富度驱动因素利用夏普利解释模型(SHAP)重要性排序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为周围土地利用方式,其次为护坡方式;周围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最重要的交互项,对物种丰富度产生直接正效应影响,并且通过影响现状功能和护坡方式对物种丰富度产生负和正效应影响。

    小微湿地湿生植物夏普利解释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公安县

    木兰松花江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与结构分析

    史传奇杨浩宇孙阎孟博...
    856-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7年5月至9月、2018年7月至8月和2023年6月至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木兰松花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该湿地公园种子植物组成特征,并在种水平进行区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公园内共记录种子植物53科155属217种(包括2亚种和6变种),优势科菊科(Asteraceae)包含18属37种,禾本科(Poaceae)包含21属24种,蓼科(Polygonaceae)包含4属17种;优势属蓼属(Persicaria)包含9种,薹草属(Carex)包含7种,蒿属(Artemisi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都包含5种;湿地公园内分布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草本沼泽和水生植被,主要群系为松江柳群系(Form。Salix sungkianica)、瘤囊薹草群系(Form。Carex schmidtii)和眼子菜群系(Form。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种子植物种水平的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属性,同时兼有热带、亚寒带-寒带类型,特有程度低。

    种子植物湿地公园植物区系植物资源木兰松花江国家湿地公园

    百鸟湖与兴凯湖东方白鹳育雏期行为对比研究

    马一帆王强周学红刘化金...
    863-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育雏期是鸟类繁殖期的关键阶段,鸟类育雏期行为研究有助于揭示鸟类在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对于鸟类保护有积极意义。于2022年6月,采用瞬时扫描与频次比例统计方法,对百鸟湖和兴凯湖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育雏期行为进行了观察与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时间分配方面,百鸟湖和兴凯湖东方白鹳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百鸟湖东方白鹳成鸟分配给觅食行为的时间更少,分配给理羽、警戒、修巢行为的时间更多;百鸟湖东方白鹳雏鸟分配给静栖行为的时间更少,在行走、站立、修巢的时间更多。在行为日节律方面,百鸟湖和兴凯湖东方白鹳行为都具有一定节律,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产生了明显的差别,百鸟湖东方白鹳成鸟警戒行为高峰与车流高峰期重合,兴凯湖东方白鹳成鸟警戒行为却并未表现出明显日节律。

    东方白鹳育雏期行为时间分配行为日节律生境因子

    四川省眉山市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特征

    白芹菲鲍玉海韦杰禹妍彤...
    874-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落带作为特殊的季节性水陆交错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拦截泥沙和消纳面源污染物等重要功能。于2023年6月,在四川省眉山市黑龙滩水库消落带,采用野外样带调查和双向指示种(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分类方法,定量分析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滩水库消落带种子植物共有16科29属32种,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区系表现为适应区域气候的热带、北温带植物区系特点;随着水位升高,消落带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增大,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重要值逐渐减小;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主要有10种,其中出现最多的分别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群落、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群落、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群落、翅茎灯芯草(Juncus alatus)+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群落。黑龙滩水库消落带现存优势物种和优势群落的分布主要受淹水深度、时长和频次的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水位差异显著。

    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双向指示种分类黑龙滩水库

    基于生境适宜性的天津市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邹萍秀高子炜曹磊李洪远...
    884-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市作为渤海湾重要的湿地区域,同时也是陆海系统交互胁迫的敏感区域,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受损、生态网络格局紊乱、水鸟安全保障空间萎缩等生态安全重大问题。以天津市湿地水鸟为研究对象,从"物种-生境-修复"视角出发,根据生境适宜性识别选取生态源地,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修正基本阻力面,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构建出天津市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天津水鸟生态源地的总面积为2 695。0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05%,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宝坻区、蓟州区、宁河区和静海区等区域;以勺状分布的关键生态廊道共有120条,主要沿源地和河流水系分布,保障了天津市水鸟生态源地之间的连通;对所识别的源地和生态廊道进行总体规划,提出构建水鸟活动生态廊道、建立水鸟活动保护热点、设立水鸟活动重点保护地块等策略,宏观上形成"两屏三带六区多点"的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境适宜性的源地识别,以及利用生境适宜性结果修正基本阻力面的方法,综合考虑了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生态过程的重要性,为解决天津市湿地水鸟生态安全保障问题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生态安全格局生境适宜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水鸟天津市

    白洋淀湿地蜻蜓种群动态及多样性

    李云涛葛杰冯丹丹杨玉霞...
    895-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内,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区域,每月调查蜻蜓目昆虫2次。通过物种鉴定和统计,对蜻蜓多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蜻蜓目昆虫共计6科17属21种,其中蜻科物种数最多,占种总数的52。38%,蟌科次之,占种总数的23。81%,物种较以往的调查结果增加4种;长叶异痣蟌(Ischnura elegans)为极优势物种,优势物种有4种,分别为东亚异痣蟌(Ischnura asiatica)、七条尾蟌(Paracercion plagiosum)、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和黑丽翅蜻(Rhyo-themis fuliginosa);在调查中共记录蜻蜓成虫2 724头,在6月蜻蜓丰富度和多度最高,7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种间随机相遇率比较,白洋淀每月蜻蜓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区分度明显,更适宜评价白洋淀湿地蜻蜓目种群动态。

    蜻蜓目优势物种种群动态白洋淀

    基于水禽栖息需求的湿地公园植物空间配置研究——以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为例

    何术锋王清林育青佘星源...
    902-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科学、准确地研究湿地公园植物空间配置方法,综合湿地植物及水鸟对关键生境因子水位的需求,构建了栖息地适宜度曲线,结合湿地水位空间分布,构建了基于湿地植物与水鸟栖息地需求的综合栖息地模型,模拟了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现状控制水位4。2 m及修复后控制水位4。5 m下的湿地植物及水鸟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IS)空间分布,同时计算了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Weighted Usable Area,WUA)和高质量生境面积,分析对比了仅考虑植物生境和综合考虑植物及水鸟生境的2种方法,并提出了绿水湾湿地公园植物空间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综合法计算得到的湿地植物高质量生境面积均比单一法得到的小,且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变幅大于沉水植物,水位的变幅对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生境面积的影响大于沉水植物;综合植物及水鸟需求配置湿地公园植物的方法,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湿地植物湿地水鸟综合栖息地模型植物空间配置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

    藻华暴发关键成因中微囊藻群体形成过程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杨岚张学仕何清逸李东鹏...
    91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营养化水体常暴发蓝藻水华,其中微囊藻是引发藻华的优势种,它通常以群体的形态存在,微囊藻群体形成是藻华暴发重要阶段的关键成因。通过添加高浓度Ca2+(100 mg/L、500 mg/L、1 000 mg/L),研究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形态特征和胞外聚合物的理化特性,揭示藻华暴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a2+有效诱导微囊藻群体形成,形成过程包含细胞聚集、群体扩增、群体维持共3个阶段;细胞粘附机制主导细胞聚集及群体扩增阶段,实验开始1d内,单细胞迅速聚集形成松散的微囊藻群体,Ca2+质量浓度为100 mg/L、500 mg/L、1 000 mg/L的实验组微囊藻群体中位直径于实验5d、3d和3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12 μm、29。40 μm、33。26 μm;在群体维持阶段,微囊藻大群体分解为小群体,但是藻细胞依靠细胞分裂机制仍维持群体形态,到9d中位直径稳定在18。19~20。39 μm;不同组分胞外聚合物在微囊藻群体形成3个阶段中起特殊作用,溶解型胞外聚合物在细胞聚集阶段起关键作用,结合型胞外聚合物对微囊藻群体扩增和维持有重要贡献。研究提出了微囊藻群体形态特征的系统性评估方法,同步解析胞外聚合物的分泌规律及理化特性,强调了溶解型胞外聚合物在微囊藻群体聚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诠释了藻华暴发初期微囊藻群体形成的机理和作用机制。

    藻华微囊藻群体形态特征胞外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