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活动的加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用地正遭受严重破坏,合理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网络,可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和最小阻力模型(MCR),分析洱海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建立多个角度的生态阻力基面,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斑块重要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洱海流域的景观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洱海流域的核心区分布和面积不断变化;2022年,核心区面积在所有类型的景观要素中占比最高,为84.77%,其中林地在核心区面积中占比最高,其次为水域和草地,但是南部核心区斑块基本消失;通过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出洱海流域有一级生态源地4个,二级生态源地1个,一般生态源地5个;提取出15条重要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洱海流域西北部、东部和中部,合并重建了多个潜在生态廊道;洱海流域综合阻力北部低南部高,中部高四周低,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且结构单一;洱海流域重要生态廊道由北部生态源地向南扩散,以维持南北间景观的连通性;洱海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城乡规划建设是导致生态阻力变化和转移的原因.建议在生态建设规划中加强对重要生态廊道、核心生境斑块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重要生态源地,修复生态断裂点,优化景观网络连接,增强洱海流域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