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月刊

1005-1309

sje@sass.org.cn

021-53060606-2520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楼

上海经济研究/Journal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立足上海,关注全国和世界。《上海经济研究》的探索视角紧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发展进程,其开放、前瞻、创新的宗旨深深吸引全国及至世界各地的读者和撰稿者,并广受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决策机构、大专院校、实际经济部门和企业界的欢迎和好评。《上海经济研究》永远是您了解中国和上海经济的窗口,她努力成为您的好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以革命性创新为视角

    李宗圆伍山林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契机、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面、系统、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要求我们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关系,相应地处理好技术革命性突破与常规性创新的关系,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以及市场调节与政府引领的关系.在革命性创新视角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策略是:尽快取得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此赋能相关产业;顶尖科技人员激励多元化;因时因地因业制宜与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政府采购、设备更新、以旧换新、出口退税等政策实践中贯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神.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技术创新未来产业战略性政策

    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技术基础:AI技术冲击与我国应对

    胡晓鹏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全球人工智能(AI)大模型端的持续迭代升级,各国抢占通用人工智能(AGI)新赛道的竞争不断加剧.由于AI技术具有影响范围的全局性和变革频率的高速性,它已经成为引致生产力变革的颠覆技术基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这恰是我国政府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因.然而,当AI开始步入AGI新赛道后,AI技术变革究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冲击、对全球发展秩序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采用怎样的应对思路?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着以AI+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理念和注意避免哪些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探讨试图给出正面回答,明确指出中国必须进一步强化AI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要选好有利于AGI技术弯道超车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突破口.

    新质生产力AIAGI技术冲击技术变革

    中国不同所有制部门间要素配置效率变动与收入分配格局

    张伯超姚瑾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度量了2011-2021年中国各省所有制部门间要素错配程度,重点分析了所有制部门间要素配置效率变动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各省不同所有制部门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要素错配.从细分要素来看,中国各省不同所有制部门间要素错配2017年前主要是由资本错配引致,随后劳动错配水平超过资本错配,成为引致各省不同所有制部门间要素错配的主要原因.②中国不同所有制部门间资本错配主要表现为国有部门资本要素投入过度与私营部门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劳动错配则主要表现为国有部门劳动投入显著不足与私营部门劳动要素投入冗余过度.③中国各省不同所有制部门间要素错配对不同维度的收入差距解释力存在较强异质性.其中,纠正中国各省不同所有制部门间总要素错配能够缩小各所有制部门内部收入差距;仅纠正资本错配反而扩大了各所有制部门内部收入差距;仅纠正劳动错配能够显著缩小各所有制部门内部收入差距,且其对各所有制部门内部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度强于总要素错配.④纠正各省内部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的要素错配已经无法缩小省间收入差距,但是能够显著缩小不同所有制部门间收入差距.2021年,纠正不同所有制部门间总要素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分别能够使得不同所有制部门间收入差距缩小94.72%、58.34%和70.39%.

    要素错配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所有制全要素生产率

    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吗?

    李丽霞李培鑫张学良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基于我国区域和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本文重点关注了城市群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要素跨区域流动的特征不断增强,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加强资源和市场共享、知识和技术溢出、要素和企业匹配,城市群能够扩展经济空间形成更强的集聚与网络外部性效应,与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本文从需求和供给端论述了城市群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采用2011-2021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本文基于我国城市群战略规划的实施,构造政策识别的双重差分模型对城市群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群政策规划的实施能够显著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且较为稳健.进一步地,本文从数字化需求扩张效应、数字技术溢出效应和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支撑效应三个方面对城市群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异质性的分析则发现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都能够享受到城市群带来的数字红利,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从本文研究出发,要加强区域与产业的耦合协调,优化经济活动空间布局推动数字化转型,同时本文也为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协同联动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解释和事实支撑.

    城市群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区域一体化双重差分

    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基于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苏培贺大兴
    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之中,数字技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由于其智能化特征引发了人们对于大规模失业的担忧.基于我国279个地级市2003-2019年的数据,选取了能够反映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6大指标,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总量和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增加了城市就业总人数并且显著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在增加总就业的同时也会提高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充分就业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技能升级.

    数字经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就业总量就业技能结构技能升级

    机会增长、劳动力流动约束与城市包容性就业——基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张传勇蔡琪梦魏万青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衡量城市职业机会公平性的职业多样性指标,以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抑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对城市职业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表明:(1)劳动力流动提高了城市的职业多样性,而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城市的职业结构多样性;且进一步的分析证实了抑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将损害劳动者的福利,其工资水平和劳动参与机会都将受到负面影响.(2)城市人口集聚与数字经济发展都有利于城市职业多样性的提升,即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与就业公平.(3)在我国不同地区,劳动力流动对于城市职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政策的实施,中部及西部地区城市的劳动力流入对城市职业结构多样性发展的积极影响被抑制.因此,有效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应当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的驱动作用,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促进职业机会公平,进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劳动力流动职业多样性数字经济发展包容性就业就业优先战略

    城市舒适性如何影响创新产出?——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白小虎魏强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舒适性是数字经济时代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但鲜有研究从个体区位选择偏好的微观层面揭示城市舒适性如何促进创新水平提升.本文在城市系统内构建了一个探究个体区位选择行为的动态空间模型,并基于中国29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了相关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调整舒适性资源在城市间的配置有利于优化创新要素及创新产出在城市间分布,提高舒适性水平有利于城市提高创新产出.定量研究发现:(1)城市舒适性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舒适性对创新产出的作用更大,自然环境舒适性的作用较小;(2)在空间异质性的检验中,城市舒适性在不同等级和不同地区城市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相较于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普通地级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城市舒适性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更大;(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舒适性主要通过吸引人力资本集聚,促进城市创新产出水平提高.

    城市舒适性区位选择偏好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动态空间模型

    利率管制放开、信贷风险定价与企业就业吸纳——基于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准自然实验

    易定红曾祥金位晓琳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实现稳就业目标的前提.基于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利率管制放开对企业就业吸纳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管制放开使企业吸纳就业的规模上升14%.机制分析表明,利率管制放开通过推动信贷风险定价和风险配置,使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融资可得性增加与现金流约束减少,进而促进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利率管制放开对企业就业吸纳的正效应在政府干预程度弱、金融业竞争激烈与东中部地区以及融资约束小、民营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强.扩展性分析表明,利率管制放开还通过扩大企业的机器设备投入使企业吸纳更多高技能劳动力,形成资本技能互补效应.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益启示.

    利率管制风险定价风险配置现金流约束稳就业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A股纳入MSCI指数的经验证据

    张云王祎刘新恒尹筑嘉...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使用中国A股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地级市污染排放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估计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的准自然实验,选择初次冲击前后三年即2015-2020年作为样本期,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在样本期内显著降低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管理者短视主义的加剧和市场业绩压力的提高是其中主要的作用机制.此外,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主要体现在重污染行业、环境规制强度较低以及企业的地区经济贡献度较高的样本中.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在短期内会对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风险,为优化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制度提供参考.

    资本市场开放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MSCI指数市场业绩压力管理者短视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主题专栏征文启事

    《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