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口腔医学
上海口腔医学

张志愿

双月刊

1006-7248

sjs@omschina.org.cn

021-33183312,63121780,23271699-5271

200011

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

上海口腔医学/Journal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92年,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共同承办的口腔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杂志自创办以来,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口腔医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经验,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1998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全文上网。目前杂志已发行到香港、澳门等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并吸引到不少海外优秀稿件。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临床总结、综述、学术讲座等,适宜于从事口腔医学的各级临床医师、科研和教学人员参阅。从2001年起扩为96页,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插图)印刷。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生物活性玻璃对乳牙根尖周炎常见细菌抗菌效果评价

    方颖黄文燕苗国厚孟斯...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新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乳牙根尖周炎常见细菌的抗菌效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并观察新型BG处理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后形成的抑菌环直径(mm),同时测定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最小菌斑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on concentration,MBEC),20、40、60、80 mg/mL新型BG处理3种菌的混合菌斑24 h,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下摄片观察新型BG对混合菌斑的抑菌效果.采用GraphPad Prism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型BG对乳牙根尖周炎常见细菌显示出很强的抗菌潜力;新型BG对菌斑的MBEC显著大于对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的MIC和MBC.随着新型BG浓度加大,混合菌斑死菌数量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BG对乳牙根尖周炎常见细菌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具有显著抗菌功效.

    生物活性玻璃粪肠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抗菌效果

    向2023年度审稿专家致谢

    53页

    4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树脂模拟弯曲根管成形能力比较

    梁昭璜张瑶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4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树脂模拟弯曲根管的成形能力.方法:40个单弯树脂模拟根管随机分成为4组,每组10个,采用4种机用镍钛器械(ProTaper、HyFlex EDM、WaveOne Gold和Reciproc Blue)进行根管预备,分别记为A组、B组、C组和D组.比较4组预备时间,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对预备前后根管图像进行分析,记录4组根管预备时间及根管弯曲度、弯曲半径的变化情况.以根尖为圆心,1~10 mm分别为半径,作同心圆弧线,检测点即重叠根管交点,记录不同检测点的根管内外侧壁树脂去除量与中心定位力.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根管预备时间显著长于B、C和D组(P<0.05),但4组根管弯曲度、弯曲半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C组检测点至根尖孔距离5、6、8、9、10 mm的根管内侧壁树脂去除量显著低于A、B和D组(P<0.05),C组检测点至根尖孔距离5、6、7、9、10mm的根管外侧壁树脂去除量显著低于A、B和D组(P<0.05),A组检测点至根尖孔距离1、2、3、4、6、7、8、9、10 mm的根尖偏移显著大于B、C和D组(P<0.05).结论:4种器械中,ProTaper根尖偏移最大,HyFlex EDM、WaveOne Gold和Reciproc Blue根管成形能力相对更好.

    根管预备机用镍钛器械成形能力中心定位力

    低龄儿童龋相关口腔微生物特点分析

    黄骏韩轩马其钊邹静...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有龋儿童口腔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方法:纳入30名全身健康的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指数分为无龋组(caries free,CF组,15名)和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组,15名),采集2组儿童的唾液及牙菌斑样本,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ECC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CF组.在门水平,放线菌门(Actinobateria)在ECC组唾液样本中丰度较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CF组菌斑样本中丰度较高.在属水平,劳特普罗菌属(Lautropia)在CF组唾液样本中丰度较高,心杆菌属(Cardiobacterium)、孪生球菌属(Gemella)和颗粒链球菌属(Granulicatella)在CF组菌斑样本中丰度较高;罗氏菌属(Rothia)在ECC组唾液样本中丰度较高,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在ECC组菌斑样本中丰度较高.结论:无龋与有龋儿童唾液和菌斑微生物群落种类和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特定微生物与ECC的发生相关,对特定微生物的筛选,有助于对ECC进行早期预测及防治.

    低龄儿童龋牙菌斑唾液高通量测序

    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的10年临床效果回顾分析

    张凯悦韩泽禹姜帅徐昊...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术后10年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并探讨不同因素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应用盘钻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全景片和CBCT测量不同时期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变化,利用SPSS 26.0软件包中的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分析不同因素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合计128颗种植体.随访0~168个月,随访过程中,7颗种植体失败,其余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并行使功能,10年累积存留率达94.53%.获得完整影像学数据的75个种植位点中,术后10年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0.29±0.15)mm,窦内成骨高度为(2.74±0.66)mm.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分析表明,初始骨高度、提升骨高度、黏膜穿孔、种植体长度、植入扭力、吸烟、糖尿病、牙周炎等8个因素对种植体存留率有显著影响.结论: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缺损的一种可靠、稳定的骨增量手术,10年累计存留率不低于94%.初始骨高度、提升骨高度、黏膜穿孔、种植体长度、植入扭力、吸烟、糖尿病、牙周炎等是影响种植体长期存留率的重要因素.

    牙种植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存留率

    MTF-S对冠部完全或部分骨埋伏下颌阻生智牙拔除的效果评价

    康铖朱挺罗善峰娄伊伊...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冠部完全或部分骨埋伏下颌阻生智牙拔除中经改良三角形皮瓣二期缝合(modified triangular flap-secondary healing,MTF-S)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6月一2023年6月在绍兴市口腔医院拔除下颌阻生智牙的患者207例,其中,A组86例为冠部完全骨埋伏,B组121例为冠部分骨埋伏.患者均为双侧阻生,先选择拔除其中一侧智牙并采用三角皮瓣一期缝合(triangular flap-primary healing,TF-P),2周后再拔除另一侧智牙,采用MTF-S缝合,将A、B 2组两侧阻生智牙依据缝合方法再各分为2个亚组,其中,A1、B1组采用TF-P,A2、B2组采用MTF-S.记录4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断根率、拔牙窝完整性;比较4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肿胀和开口受限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1、A2、B1、B2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69±3.28)、(18.22±3.06)、(12.37±3.72)和(12.64±4.13)min,A1、A2 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 B1、B2 组(P<0.05);术后7 天,A1、A2、B1、B2 组 VAS 评分分别为(1.17±0.34)、(0.93±0.29)、(0.48±0.15)和(0.76±0.21)分,B1、B2 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A1、A2组,且A2组低于A1组,B2组显著高于B1组(P<0.05);术后1、3、7天,B1组肿胀度显著小于A1组,A2、B2组肿胀度显著小于B1组(P<0.05);A2、B2组开口受限度显著小于A1、B1组,且B2组开口受限度显著小于A2组(P<0.05).结论:与冠部分骨埋伏阻生智牙相比,冠部完全骨埋伏阻生智牙拔除术需要更长手术时间,对于冠部完全骨埋伏,MTF-S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肿胀度和开口受限度;而对于冠部分骨埋伏,MTF-S有利于减轻术后肿胀和开口受限,但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不明显.

    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冠完全骨埋伏冠部分骨埋伏术后并发症切口设计缝合方法

    关于出示论文基金资助证明的说明

    75页

    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宫汝娟何磊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因牙列缺损就诊的88例下颌后牙区单牙种植患者的资料,其中,骨水平种植体修复44例(对照组),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44例(试验组).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咀嚼功能、种植体稳定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植入3个月、6个月的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植入12个月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植入12个月的龈沟出血指数(gingival sulci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植入 12 个月的骨吸收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最大力咬合时咬肌、颞肌肌电活动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最大力咬合时咬肌、颞肌肌电活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6个月、12个月时的种植体稳定系数显著高于3个月(P<0.05),2组12个月时的种植体稳定系数显著高于6个月(P<0.05),试验组6个月、12个月时的种植体稳定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可提高种植成功率及咀嚼效能,改善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提升患者满意度.

    牙列缺损正畸治疗骨水平种植体修复效果

    内镜辅助下无切口不翻瓣再生技术治疗牙槽骨角型吸收的效果评价

    史佳虹李静雯蒋立姗雷浪...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无切口不翻瓣再生技术(non-incisional technique,NIT)治疗牙槽骨角型吸收的效果.方法:选择13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13颗患牙,均存在邻面牙槽骨角型吸收,在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接受NIT治疗.NIT治疗过程为在内镜下完成清创后填入骨再生材料,记录NIT治疗前及术后2年术区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及影像学指标变化.采用 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IT术后2年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CAL降低(3.65±2.10)mm(P<0.001),PD 降低(4.42±1.66)mm(P<0.001),GR 为(0.38±0.87)mm(P=0.25),影像学骨下袋深度降低显著(P<0.001).结论:对于牙槽骨角型吸收位点,NIT治疗可以在不翻瓣情况下获得良好的牙周再生效果.

    牙周炎内镜牙周再生微创治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征订启事

    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