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唯物史观在历史科学中的具体化实行

    吴晓明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首先表现为一系列的原则或原理,但它绝不停留于抽象的普遍性之上,而是本质地包含着普遍者的具体化——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而来的具体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唯物史观同时就意味着辩证法,意味着超越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但是,当黑格尔把辩证法建立在"绝对主体"这一基础之上的时候,马克思则把辩证法建立在"实在主体"(即"既定社会")的基础之上.因此,唯物史观本身就内在地要求开展出依"实在主体"本身的社会—历史内容而来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的实行就是"历史科学",换句话说,唯物史观是在"历史科学"中实现并完成其具体化的.历史科学不仅是指某个特定的领域,而且还意味着一种更新了的理论动力:就像唯物史观的原则或原理要在历史科学的领域中生根一样,这个领域本身要通过更新了的理论动力来重获活力并迎来它的繁花盛开.

    唯物史观普遍性具体化现实历史科学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锻造——一种知识社会学的本土解读

    周晓虹
    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思想或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入手,马克思、舍勒和曼海姆等人缔造的知识社会学确立并有效扩展了自己的全部叙事框架.在此基础上,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新知识社会学,强调了知识与诸种地方情境和人群共同体、知识与权力及知识与纸质文本以外的媒介形式的关联.将知识社会学用于考察分为前后两个时段的中国社会学120年来的历史,能够清晰地呈现一门外来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嵌入传统中国的现代变迁,以其激进和保守的矛盾性格的两面,分别呈现由这一迅疾变迁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并成为有关转型社会复杂性的最佳叙事的.同样,中国社会学前后两个时期最重要的知识生产者和组织者费孝通,以"牧师"和"先知"的两重身份,也出色地演绎了作为社会学矛盾性格的两重特性.

    知识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的矛盾性格牧师与先知费孝通

    何以城市:作为城市研究的中国城市史

    赵世瑜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主导城市研究的主要不是城市史研究,而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的城市史研究要介入城市研究,需要与不同社会科学学科的城市研究共享某些概念和方法,同时也提供给他们可资共享的历史学概念和方法.为此,了解和理解不同时间和地方的人对于城市的生活经验,把握城市史过程中的时间性,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性是十分重要的.

    城市城市研究中国城市史时间性生活经验

    对"无"的想象:从老庄到玄学

    陈少明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论域,它经历了分别以道器、有无与理气为标志性范畴的三个阶段.从先秦道家到魏晋玄学,不管是老子的"有生于无"、庄子的"以道(无)观之(物)",还是王弼的"以无为本",要义都是以"无"论道.三者虽然在宇宙论、世界观或本体论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以"有无"模式取代"道器"结构,从而共同把道论推向形而上学的新高峰.抽象的"无"不是经验的事实,而是想象力的杰作.中国哲学中"无"的意义,必须同中国文化的精神取向与成就联系在一起.

    老庄玄学

    现当代的"意识"研究及其问题之形成

    倪梁康
    53-6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风险与安全是目前全球热议的问题,从现象学哲学的视角看,以下问题亟待学界的思考、讨论与回答:(1)"有意识的"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问题,其中也包括(2)自觉、自主和自由的人工意识的可能性问题,(3)意识的人为制作或意识的自行生成是否可能的问题,(4)精神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关系如何的问题,(5)计算与思维的本质差异何在的问题,(6)超级智能是否完成"对齐"以及去除了"毒素"的超级人工智能是否可能等问题.

    意识人工智能现象学

    从中国西南青铜时代看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霍巍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发展首先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但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各个区域在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上有诸多差异,这些区域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方式和路径很不一致.三星堆青铜文明所体现的国家化进程,就和中原夏商周三代有明显的不同,三星堆文明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表现神权与王权的祭祀方面,而并非强调早期国家内部的社会等级制度与权力分层.中国西南青铜时代自三星堆到"西南夷"青铜文化,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但同时又以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态势,朝着中原文明向心性地靠近,有选择地接受中原文化因素,从而最终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汇入中国早期文明体系,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青铜时代的国家化进程的制度设计上,既保留了这些地区传统的"土著国家"模式,又将中原的郡县制度与儒家文化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行至这里,以灵活务实的策略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国家化进程,使其最终得以融入秦汉统一国家.

    青铜时代西南考古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宋代赋役征收中的擅征与欺隐

    黄纯艳
    75-86,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税赋领域的擅征和欺隐历代未能根除,宋代财政体制和赋役结构发生新变,使擅征与欺隐表现出新的特点,出现若干新的和前代偶发而宋代普遍化的擅征手段,且擅征超过正税渐成常态.宋代擅征恶化于熙丰,泛滥于南宋,根本原因是募兵制下的财政压力和不断强化的财政中央集权体制.宋代赋役欺隐主要是豪强与胥吏勾结,通过多种手段隐匿纳税能力,也有迫于赋役负担和擅征苛严而主动或被动欺隐.擅征和欺隐的日益严重使宋代地方政府逐渐在财政上主要依靠擅征来实施地方治理,也使地方治理出现新的特点.

    宋代赋役征收擅征欺隐

    中国早期美学中的海洋认知和发现

    刘成纪
    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基于对中西文明特性的差异化认知,人们习惯于以西方文明的海洋属性来反向定义中国,将它称为"乡土中国",将它的文明称为"黄土文明",但事实上海洋的维度在中国历史上从未阙如过,而且被以审美的方式组入到了关于传统国家地理空间的建构之中.这种建构涉及对海洋的哲学定位、海内与海外的划分、四海的排布等环节.总体而言,它是在赋予原本无序的世界一种合理秩序,并使其自洽化,由此形成的海洋认知则具有鲜明的"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性质.对于宽泛意义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而言,这种海洋观念至少显现出三重价值:一是它的四海观念对陆基的中国起到了边饰作用;二是它的海洋想象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系统;三是海洋观念向现实实践的下贯,为传统形态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持久的范型.

    中国美学海洋哲学海内海外四海

    论小说评点史的著述要素与理论方法

    谭帆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评点自来无史,其因源于对小说评点史的研究在史料、理论和方法诸方面均未确立其"合法性",其中之关键是梳理文言小说评点与白话小说评点之关系.小说评点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文人文化""商业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一特质决定了小说评点的类型组合、价值体系和内涵构成,也制约了小说评点史的著述要素和理论方法.小说评点史著述的路径与方法大致包括:"分类"的小说评点史、"物质"的小说评点史、"大文体"格局下的小说评点史和"西学"视野下的小说评点史.

    小说评点历史著述特质内涵理论方法

    关系-行为视角下的现代共同体构建

    徐勇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作为一个古老的名词,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话语.共同体经典理论内含着方法论,即关系一行为方法.传统的共同体以土地为基础,人们的行为由人对群体的依存和人对人的依附关系所决定.人们的行为、生活、价值和命运都以整体作为归属.这种共同体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现代社会以个人的独立性为前提条件,人们基于独立利益决定与他人的交往,并形成相应的关系.市场经济逻辑造成个人与社会的分离,甚至对立.人们基于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自己的行为构建紧密关系,形成现代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是由先在的关系决定的,更强调人们自觉的社会行动,包括共同目标、共同价值、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建成的.如果说传统共同体更多的是实体性的,是人不得不依赖其中的;那么,现代共同体更多的是功能性的,是人们基于特定目的共同结合而成的.

    关系行为传统共同体现代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