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区福利治理的创新发展:以成都市为例

    韩克庆秦嘉
    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福利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领域.从我国当前社区福利实际情况看,社区福利治理主要包含社区福利项目递送、社区福利资金募集和社区福利设施营造三个方面.通过对成都市社区福利治理的调研考察和文献梳理,结合对成都市13个社区内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社区福利治理有着创新性的先进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可持续性不足、社区福利设施普遍较为欠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福利治理的程度和积极性不高、社区工作人员负担较重等.为此,需要从社区福利治理的主体及其结构、社区福利治理的服务对象、社区福利治理的制度创新几个方面着手,规范社区福利治理主体的权责范围,加强党委领导,理顺社区福利治理的"横纵"关系,逐步提高社区福利治理水平,增加社区福利的财政资金支持,明确社区保障基金归属.

    社区福利社区治理福利需求社区保障基金成都市

    工作单位、收入水平与母职惩罚:基于上海调查的经验证据

    洪娜
    151-16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职惩罚的存在降低了职场女性的生育意愿,在当前低生育率背景下是尤为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性议题.以职业中断为母职惩罚的衡量指标,利用上海问卷调查数据对母职惩罚影响因素进行的考察发现:能否逃脱母职惩罚主要与女性在哪里工作及其收入水平有关.具体而言,就职于公共部门、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女性,遭受母职惩罚的风险会显著降低.不同代际的回归结果表明,青年一代可能遭受了更大程度的就业歧视,从而导致其遭受母职惩罚的概率增加.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教育程度的女性就职于公共部门的可能性更大,家庭收入水平也较高,从而遭受职业中断的风险降低,说明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溢价;高收入的家庭能够为女性提供更好的育儿支持,进而缓解母职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

    母职惩罚工作单位收入教育溢价

    清代对外法律秩序体系之规范研究

    邱唐
    16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对外法律秩序的背后,有一套包括《大清会典》与会典则例、以《礼部则例》《理藩院则例》为代表的各部院则例以及《大清律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完整而绵密的法规范架构.其中,《大清会典》相关条文是构成清朝对外法律秩序最原则性、总括性的规范;各部院则例相当于会典的实施细则,着眼于行政实践的细节;《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文则更多地关注经济行为,且表现出鲜明的刑事法和内国法特征.这些法规范本质上构筑的是一个有差等位阶的国际互动体系结构.在会典和则例所侧重规范的礼仪层面,清朝仍然保持着一种"天朝上国"的自尊与开拓性,甚至将泰西各国的互市都视作一种朝贡行为.但在《大清律例》这一刑法层面上,清朝又保持了相当的自制和收缩性,显然注意到自己统治的界限.清朝对于朝鲜等朝贡国、哈萨克等外藩、西洋等互市国以及俄罗斯这样的条约对等方,适用的是四种不同的交往模式和规范,呈现出清朝对外法律秩序的多元性特征.

    对外法律秩序法规范大清会典礼部则例大清律例

    "法科知识人":概念的生成及意义解析

    侯欣一
    17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科及法科知识人诞生于清末民初.法科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学科分类细化的结果,本质上则是中国政治转型的产物,法科的出现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件大事.法科独特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容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转型的中国提供了诸多可能.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以法政人、司法官、法学人、法律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概念称呼近现代中国那些以法律知识为职业者.孙笑侠教授提出了法科知识人这一全新的概念.法科知识人比法政人覆盖面更宽,比法学人更有文化内涵,比法律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又更具整合功能.法科知识人对应的是其他知识群体、政治家和普通民众等.法科知识人这一概念时刻提醒着观察者要注意法科知识群体的独特性,特别是从精神、价值以及知与行的矛盾等方面凝练法科知识人的特性.当然,这一概念也在提醒着观察者近现代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缺失.以法科知识人为分析工具,易于从整体上观察、发现近现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内在规律和问题,有利于揭示近现代中国"法"与"国"、"法"与"政"、"法"与"学"、"法"与"社会"几大系统是如何构建的,以及这种构建方式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走向产生的影响,具有超越人为的历史分期重构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之可能.

    法科知识人知识共同体法律职业价值共同体

    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