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新进展

    李酣张玲慧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社会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也催生了生产力的变革.西方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针对人工智能对生产关系各维度以及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未来前景的影响进行了新的分析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可能引发的严重失业问题,尤其是技能劳动力被替代,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劳动力的整体工资占比会下降,而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当人工智能成为价值创造主体,劳动的异化会更严重;人工智能技术在对产出和生产力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对生产关系及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

    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劳动价值论生产力生产关系

    20年来国内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综述

    方立江米金华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9年党中央明确阐释"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要义后,学术界掀起了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20年来学术界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培育发展、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存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成果偏少、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理论性深度不足、历史文献挖掘不足、涉及学科较为单一、研究领域较窄等问题,今后需要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根基、实践应用、整体性研究、口述史研究、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综述

    皖派传人汪宗沂:百年回眸与研究展望

    张得盼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汪宗沂博学多才,殚见洽闻,不仅是皖派学术发祥地不疏园的最后一代主人,而且是徽派学术大本营的"后起之秀".他还是西溪汪氏家族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一生著作等身,兼涉多域且各有所精,堪称"江南大儒".汪宗沂的学术思想,无论在徽州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晚清学术史上均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影响.迄今学界关于汪宗沂的研究成果不多,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双向发力,系统地整理并校勘其著作、详细编撰年谱、深入研究其学术思想,这对清代学术及至当下徽学的研究将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汪宗沂研究综述现状与反思

    意识形态问题是道路问题——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研究之二

    何海涛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问题是道路问题,这是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所阐发的一个核心思想.面对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工人阶级运动道路有陷入泥沼的危险等状况,列宁坚持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作为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申了恩格斯关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理论斗争密不可分的思想,特别强调了理论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俄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坚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必须拥有自觉的革命的科学的意识,认为工人阶级不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强调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意识自觉才会有行动自觉,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坚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面向一切阶级进行政治揭露和政治鼓动,争取和壮大革命力量,减少革命运动的阻力;坚持必须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坚强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领导工人阶级沿着正确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解决新时代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列宁《怎么办?》意识形态革命道路

    异质的中产阶层教养方式:理想类型与"双重"行为逻辑

    蔡玲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不仅是代际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在决定个体生活际遇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场域中,一方面,中产阶层的父母常可以利用自身阶层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中产阶层内部,群体的异质性也不容忽视,表现在资源异质性的中产阶层内部,由于资源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家庭的实际教育优势差异性较大.因此,对社会同一阶层但不同群体家庭发挥自身优势的动态描述,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阶层内部可能存在的不同的教养价值观与教养方式,获悉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父母群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结构限制下进行教养实践,从而呈现出不同教养方式间转变的动态过程.以往研究多将中产阶层视为同质性群体,并认为其倾向于采取密集型教养方式.实际上中产阶层内部具有多面向特征,在教育期待与教养实践中亦存在较大的内部分歧,可归结为四种理想类型:权威性、专断型、 "佛系"型、"规划"中的放纵型.决定中产阶层父母教养方式的行为逻辑有工具性理性,也有价值合理性,中产阶层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化的表象下是情感与理性价值双重逻辑的共同作用.

    中产阶层教养方式理想类型行为逻辑

    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处理原则与规则——以诈骗行为和民间借贷行为为例

    霍晓丹赵波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民交叉问题是所涉行为与责任性质的问题,是无罪责场合或有罪责场合刑法的角色与作用的问题,以及有责场合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刑民一体化在于使刑民法律手段在统一法秩序中有顺畅的衔接机制,在各自调整范围内发挥功能,共同作用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被害人权利的司法救济.诈骗和民间借贷是典型的涉财产法律行为,区分行为性质以维护正向法律关系是平等民法关系恢复和刑法法益保护的需要.解释思维上应坚持刑民一体化中相对的违法性阶层判断,承认刑民对法益的共同保护是以法秩序统一为基础,根据功能及手段强度不同来决定是否及如何发动相应机制;程序选择上得关注所涉事实的同一性,观察其中权利受损的实际或可能状态,允许被害人在利益权衡后补充选择适用;实体审理上需把握公平正义,形式与实质判断统一,使民事权利状态恢复平等,刑事处罚罚当其罪.

    刑民一体化财产法益保护程序互补

    社会工作专业化目标导向下"共学"教育实践路径

    刘风赵路淋胡圆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决定了社会工作服务迈向专业化已成必然趋势,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服务有赖于服务提供者接受相应的专业化方面的教育.然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教育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本文构建"目标-行动"的解释框架,将《小组工作》课堂教学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以师生为行动主体,通过"共学"关系的行动研究,探索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目标在教育这一指标面向中的实现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化目标-行动理论"共学"关系

    《会见日》:当代中国县城日常生活的智慧书

    梅兰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会见日》可以看作是一部当代城镇文化生态小说,它不仅仅揭开了普通人遗忘的吸毒者的暗流生活,而是正视当下社会的日常生活本身,从流动重叠的身份、模式化同质化的人生规划到深入人心的秩序及主流话语,《会见日》从吸毒者戒毒者视角,揭开了县城从政治到日常生活的悖反生态及仿真规则.《会见日》从戒毒者的生命体验出发,重新感受、审视、表达周遭的一切,他们的感官、情感、身份、社会关系、遭遇、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使得关于他们的小说《会见日》成为一部富有挑战性的,展现当代县城日常生活的亵渎与安慰的智慧书.

    曹军庆《会见日》日常生活异质性

    地域性文化书写——郑能新乡土文学创作散论

    曹万里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作家郑能新的乡土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对其地域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作出理性剖析,认为其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大别山区农民的原生态生活情状,熔铸了作者最质朴深沉的感情;其作品通过乡村传奇故事找寻民族文化之根,揭示出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在民间的巨大力量;其散文流淌着浓厚的乡情和淡淡的乡愁,质朴而动人,厚实而丰满,带给人们强烈的美感和历久弥坚的思索.

    郑能新乡土文学乡情乡愁

    人物·意象·情境——论夏艳平小说的乡土叙事

    郭伟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乡土日常隐秘的喜忧哀乐为出发点,夏艳平的小说创作运用了较为独特的乡土叙事模式.作者在人物书写上,聚焦老弱妇寡等乡村弱势群体的情感渴望和生理需求,对其所受到的传统美德或弱者生存哲学的深刻影响给以含蓄肯定或同情理解,进而呈现出艺术上的"弱德之美";在意象修辞上,善于观照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创造"荷马式比喻"以摹写拟人或物化意象,随缘融入有情人生观和万物齐一观念;在民俗情境上,善于捕捉农耕时代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建构耐人寻味的乡土感觉世界.

    夏艳平乡土叙事"弱德之美""荷马式比喻"记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