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
社会科学动态/Journal She Hui Ke Xue Dong T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如何书写灾难

    吕珍珍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性疫情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戏剧对疫情灾难的书写亟待转型.具体而言,戏剧需要回归人学本位和艺术本位,突破对疫情的局部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实现从表达集体情感到重视个体情感、从复制生活到艺术创造、从见证记录表象到反思人类命运的转型,以此推动疫情题材戏剧从具有鲜明现实功利性的抗疫戏剧升华为更具超越性和审美价值的灾难戏剧,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力,进而汇入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河.

    后疫情时代戏剧灾难书写

    清代"经学诗学"研究的对象、热点与前景

    黄金灿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学诗学"是诗学的一个分支门类,是一种与儒家经典、经典解释学及其理论相关的诗学.它同"经学的诗学""经学家的诗学""经学与诗学"等提法有相似之处,但实质并不相同.目前学界清代经学诗学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一个专题",即清代经学与诗学的关系问题、清代经学中的诗学问题、清代一般诗学中带经学色彩的诗学问题与清代《诗经》学专题.清代经学诗学研究前景广阔,可采用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模式.

    清代经学诗学《诗经》学音韵学音乐学

    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肖琦孔定芳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富养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价值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植厚了历史文化底蕴,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深层次的认同".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涵养人文精神、确立价值观念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新的语境,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教育渠道等方面实现创新,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文化自信

    可行能力平等视角下的繁荣性贫困问题探析

    冯伟婷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繁荣性贫困问题是在城市空间下所形成的繁荣与贫困状态内部空间分化的不正义状态,而形成了贫困地区产生的问题被繁荣地区所掩盖的结果.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为认识复杂繁荣性贫困问题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他从收入的单一角度扩展到可行能力的多维视角,试图从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的本质方面即权利来思考繁荣性贫困问题.但是,从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来认识繁荣性贫困问题还远远不够,还要认识到繁荣性贫困问题在可行能力平等视角下较为单一,在对贫困群体进行补偿的成本较高且也易忽视富裕群体的利益,协调好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可行能力关系的平等是繁荣性贫困问题面临的复杂现状所在,继续探索实践的可行能力平等仍然任重而道远.

    空间正义可行能力平等繁荣性贫困

    社区老年群体居住满意度的评价及影响研究——来自武汉市10个社区的调查数据

    韩爱华罗一方刘嘉颖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日益增多,社区老年群体的居住满意度得到广泛关注.从顾客满意度为视角,基于社区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包括5个潜变量、15个观测变量的社区老年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区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可以明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文环境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整体面貌、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对社区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较小;居民自治情况、居民与社区关系、社区规划和社区卫生是提升社区老年群体居住满意度的重要路径.未来要注重社区在人文环境方面建设、全面打造社区居住环境条件以及提供精准化养老服务.

    社区老年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清末报刊媒介与社会思潮之嬗变

    赵晨韵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报刊业发展迅速,立宪派、革命派、实业派等社会派别都借助这一新式大众传媒来宣传己方政治观点,各种社会思潮激荡集聚成一股强大到冲破清政府禁锢的舆论力量.革命派将报刊作为传播革命排满思想与开展政治运动的武器,通过立论、论战等方式引导民众投身革命,构建出席卷全国的革命思潮,并逐渐战胜其他政治流派,使革命成为清末有识之士的共识.报刊所构建的革命浪潮推动各地革命运动不断爆发,汇聚成难以阻挡的革命洪流,最终得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清末报刊媒介社会思潮革命运动

    民国前期《捐资兴学褒奖条例》述论

    曾桂林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颁行了《捐资兴学褒奖条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慈善捐赠方面的专门法规.它的出台既与辛亥革命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也反映出新式教育发展亟需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捐资兴学褒奖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规范对象、捐资兴学褒奖标准、给奖办法等方面,初颁后又三度修订相关条款,内容稍有变更,渐臻完善.为推进条例施行,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诸如确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规范与完善执法程序等,从而使其在民国前期得以顺利实施十余年,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所继受.从成效上看,该条例激发了民众的慈善捐赠热情,使得捐资人数和款额总体呈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

    民国前期捐资兴学慈善教育慈善法

    探究近代中国商人资本的新视角——《商人资本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评介

    方秋梅
    127-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