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

黄晓伟

月刊

1002-3240

glkxj@163.com;glkxj@sina.com

0773-2898540

541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山路6号

社会科学家/Journal Social Scientis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以发表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特别重视发表社科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高质量互动发展

    廖四顺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对促进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归纳、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互动发展视角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全国重点旅游村东开张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归纳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质量互动发展模型.研究发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具有良好互动基础,但也存在乡村居民主体意识不强、非遗展示体验感不强等问题;丰富乡村非遗旅游业态、多产业联动、创新旅游开发方式及增强乡村居民主体性认知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质量互动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是一种行之有效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高质量互动的发展模式.

    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基于文化功能理论的传统聚落游憩规划设计

    李锦林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传统聚落的文化功能和在乡村游憩中的供给侧贡献,居民在进行乡村游憩时的文化需求和动机,明确了在传统聚落游憩规划和设计的三个文化层级:物质的基本需求、运行机制的社会衍生需要和精神层面的整合需求,并讨论了居民文化游憩的需求动机以及传统聚落的文化功能供给在这三个文化层级里的具体表现,进而明确了乡村游憩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从物质的基本需求到运行机制的社会衍生需要再到精神层面的整合需求,产生了一个相对递进的层级关系,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居民的游憩意愿,以及传统聚落能够提供怎样的文化功能,明确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基本层级,以此确定传统聚落游憩规划和设计的内容与范畴,这样的梳理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需求和供给现象中找到规律,在传统聚落的游憩规划和设计中有的放矢、思路明朗.在三个层级中,精神层面的整合需要对应的游憩设计内容显然是所有设计内容的"上层建筑".

    文化功能理论文化层级供给与需求传统聚落游憩规划设计

    沉浸式文旅中技术实现与戏剧艺术共生关系分析

    吕欣谕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沉浸式文旅以新颖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沉浸式文旅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业态,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也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抓手.文章先梳理了沉浸式文旅兴起的原因,然后分析其特点.沉浸式文旅作为新业态主要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沉浸式文旅涉及的技术来源于演艺工程技术,涉及声光电和舞台机械等领域,随着计算机图像学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成为沉浸式文旅的重要技术力量;沉浸式文旅涉及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主题、故事情节和表演等内容,沉浸式文旅深入挖掘旅游产品中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使得游客们在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之外,获得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最后对沉浸式文旅的基本旅游要素,如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等,与传统旅游进行比较,总结旅游要素重组后的旅游价值创新.

    沉浸式文旅夜经济虚拟现实戏剧艺术演艺工程

    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理论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创新

    高惠珠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史实的深入阐释,说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创新实践,源于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总体性特质之深入理解,即社会形态演进逻辑顺序的排列,显然是表示后一社会形态对前一社会形态的超越,但每一后续的社会形态,均是在总体性辩证扬弃前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每一社会形态,都存在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传因子,由此,作为后续的社会形态,人们在社会建设中,须对此前的社会形态作总体性认知,即总体性地归纳总结各社会形态之需辩证扬弃的具体内容,从而落实总体性、"并联式"的创新实践.就此,文章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形态领域总体性创新实践所体现的十大创新举措.这些创新举措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原则的指导下,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治理各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创新的生动体现,提高对这一总体性创新的自觉认知,将提高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性.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形态演进总体性创新"并联式"创新人民至上

    本刊声明

    《社会科学家》杂志社
    1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胡剑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遵循,有着深厚的哲学意涵.从认识论的维度观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重视个人文化观感、珍视民族文化体验、彰显人类文化体悟的特征.基于个体、民族与人类的文化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不同认识主体在文化体悟上的交流与融合.从唯物史观的维度观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植根物质基础、注重精神生活,立足社会实践的特色.基于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实践活动的深刻洞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发展动力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解答.从辩证法的维度观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出注重思想根本、鼓励多样发展、凸显文化创新的特点.通过对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方式、文化发展心态的综合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出融守正与创新一体的辩证思维.从历史观的维度观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显示出赓续文化根脉、着眼现实社会、指向未来方向的特性.通过源于历史的文化叙事、立足现在的文化建设与指向未来的文化铺陈,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综合过往、现在与将来的文化发展前景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以上文化哲学问题进行了充分阐释,其必将随着实践的推进焕发出更丰富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新

    "空表征问题"的解释困境与出路

    闫玺印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常生活和科学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空名、虚构甚至错误观念等单称词项,诸如"独角兽""金山""暗物质"等,这种现象即"空表征问题",它构成了哲学解释上的一种困境.目前,该问题在哲学上主要有四种解释:转换器语义学解释是将两种不同的内涵分配给单称词项,采用模态运算符实现转换;内容相对主义解释是话语在其语境中所断言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释话语的语境;心理文档解释是通过在思想中部署文档,主体可以根据与对象的相关关系来思考对象;只是对象的非存在解释是在语言表征下进行的非真实感游戏.虽然这些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缺乏语境同一性解释.如果脱离特定的语境去谈论空表征问题,就很难给出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从语境同一性的角度出发,应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虚构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科学理论发现的历史背景等视为理解空表征问题的关键语境,以便拓展和融合上述四种解释,为空表征问题提供一种更佳的适应性表征解释.

    空表征转换器语义学内容相对主义心理文档语境同一性

    以人才引领京津冀区域聚力发展的策略

    辛灵高鹏飞
    127-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为紧跟国家战略调整,找准京津冀区域人才工作突破点,从人才制度的顶层设计、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公共服务水平、教育供给几个维度入手,分析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现状,以及人才引领京津冀区域聚力发展中存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析未来通过进一步强化人才引领地位、促进人才-产业适配、保障公共服务配套体系、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等对策,实现人才引领京津冀区域聚力发展.

    人才引领区域聚力发展京津冀区域人才强国人才供给侧改革

    竞争环境下风险规避销售商的交替动态定价模型研究

    唐俊刘枚莲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了竞争环境下有限时间平面内两个销售商交替动态定价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市场交易主体是两个销售商和一个消费者,一旦消费者接受某销售商的价格,或者到达交易期限,交易就终止.销售商对待风险的态度是风险规避型的,消费者行为类型有两种:短视型和策略型.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服从均匀分布,并根据销售商的定价不断调整保留价格.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风险规避型的销售商与不同行为类型消费者的博弈行为,揭示了消费者保留价格和消费者福利的变化特征,发现了销售商定价与销售商均衡利润的变化规律.利用R统计软件3.2.1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为类型的消费者保留价格和消费者福利随着交易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销售商的均衡利润也随着交易时间的增加在减少,但是定价变化比较复杂,随着消费者行为类型不同而变化,销售商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均衡利润的最大化.

    交替定价动态定价风险规避策略型消费者短视型消费者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

    刘茜昀史达张琳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仍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的需求.文章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提出全面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多元价值活化、拓宽发展渠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策略,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策略中的推动作用,支持脱贫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保护文化多样性,赓续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连续性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