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期儒家之"师"与中国政教理念

    朱汉民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儒教文明独有的政教相通理念,使得"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教理念的奠定者,儒家政教思想的特色,可以通过对"师儒"的溯源得到解释.《论语》中"师"具有政与教的双重意义:周朝职官与文化传人.孟子一派强调"师"是从事道义引领、人格独立的士人,提出了"师道"的理念.荀子一派强调"师"制定礼义法度的政治身份,提出了"师法"的理念.两汉以后儒家政教文明的发展,汉学讲师法与宋学讲师道,均分别渊源于先秦荀子与孟子,与他们对"师"的政教责任与身份认同有密切关系.

    儒教政教文明师道师法

    "心即理"的奥义

    李承贵
    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即理"是王阳明对主体与善体关系的深刻觉悟,这种觉悟一方面表现为将"心""理"的复杂关系以结构形态多向度地加以呈现,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具有善性的主体(心)之力量的全面开发,认为只有"心"才能真正疏通"心""理"的关系而实现"心即理".在"心纯乎理"的过程中,"心"通过各种工夫清除私欲的遮蔽,重新与"理"融为一体.因此,"心即理"的过程,本质上是人超越自我回归本我的过程.但这种超越与回归的实现,全靠"心"的主宰和运行.此即"心即理"的奥义.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儒学

    "无违":儒家孝论的实践智慧——以朱熹为中心的探究

    冯兵张晓丹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中,针对孟懿子问孝,孔子告以"无违",后又有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孔子分别予以了针对性的回答.从朱熹的相关解读来看,"无违"贯穿了孔予孝论之始终,是儒家所论之"孝"得以实现的方法论基础,体现出了儒家孝论独有的实践智慧.朱熹以理、礼为"无违"的基本对象,强调明体(理)达用(礼)方能"无违".理之"明"与礼之"达"在具体的孝行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人子的"敬""爱"之情,是孝之"无违"的情感表现与实践原则.而"敬""爱"之情的调和与平衡的实质为"中和"之道,其乃"无违"的基本精神,儒家孝论亦因此呈现出了情理并重的特点,且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朱熹无违中和

    论春秋"士易学"的阐释范式

    窦可阳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一般把春秋易学归为周代王官之学统照下的卜史易学,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易学:士易学."士"独立于卜史,春秋时期是"士"阶层社会地位和文化心态发生巨变的阶段,此时期的"士"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活动,并积极参与了本为卜史所垄断的易学阐释,形成了士易学的"阐释共同体".士易学阐释范式的特点为:以德义之原则解说卦象;以事论卦,不再做机械的卦象解读;对筮仪的严格执行不再重视.虽然这几个解易原则体现在零星的筮例中,但已明显异于传统卜史易学范式,并以"士易学"共同体的阐释建构,为孔予及其身后的"儒门易"之形成和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

    阐释范式共同体士易学儒门易

    民生改善的逻辑与中国实践

    党国英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提高民生水平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时,认识民生改善的逻辑就很重要.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是反映民生水平的重要指数,但应用这些指数应十分慎重.居住形态与劳动参与率也是反映民生水平的指数,但过去理论界对此未予以重视.个人生存空间的扩展、社会关系的改善以及个人自由选择机会的增加是民生改善的本质性过程,社会分工深化是决定此过程的基础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生水平极大提高,通过深化改革还可以释放中国民生水平继续提高的潜力.

    民生改善分工深化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居住形态

    中国"人口转变"下的增长与"双循环"发展战略

    张平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双循环"战略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人口转变"下的增长逻辑诠释"双循环"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逻辑和现实挑战,旨在分析中国如何打破对国际大循环的路径依赖,向"双循环"战略转变.中国必须通过国内结构性改革,提高劳动份额,促进消费;通过人力资本与创新效率的同步提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循环体系;对外要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双循环"战略.

    人口转变双循环人口红利人才红利社会投资汇率稳定

    农业要素组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刘守英王宝锦程果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问题仅仅从结果出发无解,依靠单因素"下药"事实上导致更大的扭曲,必须进入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动态中,从农业要素组合及其变化中寻找实际存在的结构性难题,并通过有效的制度、组织与技术变革来解决问题.文章剖析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提炼可能借鉴的国际经验,分析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突出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组合要素配置效率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现状、问题及其改革进路

    冯兴元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产权和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家理论和局部知识理论,分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农村的覆盖和发展方面严重不足,大量农村产权尚未权证化.现有平台中交易热度者较少,线上交易热度者则更少.多数平台的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所接受的可交易农村资产种类少且收费受限,创新与发展的正向激励不足.文章提出:推动农村产权的确权量化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数字化和线上化,完善线上和线下的相关配套服务,以促成农村产权在线上平台的价格发现,推动农村产权向有更好预期回报、出价更高的企业家型经营主体流转,提升农村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乡村振兴企业家发现局部知识

    南宋财政窠名与窠名分隶

    黄纯艳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窠名是南宋实行财权分配的基本要素.南宋财政窠名有赋税窠名、种类窠名和机构窠名三层含义,其中赋税窠名是最基本的概念,所有赋税窠名都划归相应的种类窠名和机构窠名.窠名分隶体现了南宋财权分配的制度逻辑,使南宋的财政体制表现出新的特点.南宋财权分配制度的主要目的 是保障和强化财政中央集权,同时加重了地方财政困窘,成为南宋财政制度弊坏的根源.

    南宋财政窠名财政体制财权分配地方财政

    明前期盐粮开中与国债市场的运行

    罗冬阳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洪武朝确立的开中法,用政府控制的食盐交换商人手中的粮食诸物资,以供军饷等支出,因盐引这一延时支付工具的使用,从而不自觉地运用赤字财政、发展国债及国债市场.按洪武盐法,此国债市场仅有一级市场.永乐以后,因势要中盐禁例的突破,预颁勘合和代支流行,盐引交易的国债二级市场发展起来.此种发展的主动力,表面呈现为政府的屡屡兑付爽约,但实际上来自并受制于国家与商人间盐业利益分配的极限博弈.在此过程中,明朝政府曾以存积、常股的盐课(盐引)分类形式自我约束以保障信用,然因缺乏刚性制度约束,同时也因缘于元明转折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政策断裂,明前期盐引所代表的证券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较宋代远为倒退,其影响及于清前期,与同期英格兰的金融革命恰成鲜明对照.

    明前期盐粮开中盐引国债市场极限博弈元明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