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国际关系对传统地缘政治观的超越

    刘雪松
    19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国际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两个大局,在和平崛起之路上积极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举措,也是对基于地缘因素的以权力控制和利益争夺为主要内容的强权政治思维的超越.相比于传统地缘政治观念,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打破地缘限制、扩张和冲突困境,强调地缘空间内国家关系的主体平等性、价值道义性和发展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新型国际关系从伙伴关系、地缘整合与地缘合作理念、空间正义角度突破了传统地缘政治观中的主客体关系、海陆二元对抗理念和霸权扩张和地缘冲突秩序."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创新平台,它开创了国家间关系发展的新模式,也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新型国际关系传统地缘政治观伙伴关系地缘合作空间正义"一带一路"

    论政治科学理论叙事中的概念界定与测量——以"政治认同"为例

    李艳霞
    202-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是连接现实与理论的纽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政治科学研究中的有效概念应具备"现实契合度""构念效度"和"理论嵌入度"的核心特征.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理论界在政治认同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概念界定和测量中也存在"概念漂移""概念拉伸"和"概念悬浮"的问题,不利于学术对话的展开与知识生产的推进.本文认为,政治认同概念的界定和测量应聚焦其异中求同、理性赞同和行动趋同的本质属性;在测量中探寻政治认同形成的潜在心理逻辑;在具体研究中关注概念应用的现实与议题背景,将公众的政治认同观、探索过程、选择代价纳入政治认同水平评估、政治认同类型划分等相关议题中,以不断提升概念的界定和测量有效性.

    概念测量实证研究政治认同

    引入政治文化情境:民主认知测量的新思路

    胡鹏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认知是民主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民众的民主认知对于了解民主理念的扩散和推进民主制度的落地有着重要意义.既有研究存在两种测量民主认知的思路:一种假定民主具有确定含义,然后在问卷中设定选项请民众选择和确认;另一种则通过开放性问题搜集民众的回答,然后进行归类和分析."假定—验证"思路和"归纳—分类"思路遭遇的共同挑战在于研究者自身的预断会影响经验证据的搜集和分析.为此,应将政治文化情境带入民主认知的测量和研究之中:研究者应进入研究地区的政治文化情境之中,了解当地的政治文化和话语对民众民主认知的影响;接着了解民众用来指代和形容民主的词汇和话语,分析民主在当地文化情境下的含义.文章以中国为具体案例,展示新思路如何有助于对民众民主认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引入政治文化情境,研究者可以设计更具信度和效度的民主认知测量指标,得出更切实际的结论.

    政治文化民主认知概念测量混合方法

    发展一种更好为了人民的社会学

    马良灿
    220-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品格和人民本位的人民观,明确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谁""建设谁"和"依靠谁"这一主体性问题.人民本位的中国实践与发展经验正在向中国社会学发出时代邀请.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余年的学科发展史中可以清晰辨识,人民性是这门学科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是其发展的灵魂、动力和最明显的学科品质.为了人民的社会学,是中国特色社会学最鲜明的特征.而从为了人民的社会学到更好为了人民的社会学,既是对中国社会学人民性品质的传承和扩展,更是为了回应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追求美好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引发的新问题和带来的新挑战.发展一种更好为了人民的社会学,需要中国社会学者具备一种社会自觉能力,并在学习借鉴西方社会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在批判反思与对话交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建构中国特色的人民社会学理论体系.

    人民的社会学人民本位人民性品格理论体系建构

    从文化自救到文化复兴: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价值

    谢君君
    230-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乡村教育救国、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问题背后始终隐含着一条文化曲折发展的主线,而乡村教育是这条主线的重要载体.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从邹平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总结反思,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比较,一直贯穿着文化救国到文化自觉的思想逻辑,试图找寻中西文化的契合点,通过乡村教育去塑造一种新的道德伦理文化,最终实现乡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虽然因陷入"伦理本位"而不能自拔,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考察和对乡村主体的在场确认,丧失了乡村主体的群众基础而未能成功,但却对研究当下乡村问题具有启发价值,让我们跳脱现有研究思路的局限,从"历史文化背景—人的主体在场—社会结构"的互动分析框架中去重新思考乡村建设问题,突出历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文化、社会和实践维度为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提供思路参考.

    梁漱溟乡村教育文化自救文化自觉

    现代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与构建

    吴春薇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认知,需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进行分析,需要在现代人类发展进程中,对教育原动力的作用和功能进行界定与梳理,更需要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化认知.在目标设定的指向上立足于对人性进行重塑,对身心进行激活,对人生进行道德与美德的确认,方能彰显人的进步,实现现代人类教育最崇高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文化软实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多元化、知识管理与团队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周升学袁安府
    24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46个高校教师科研团队为样本,考查高校教师团队成员多元化与知识管理过程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教师团队的性别多元化对知识管理过程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职称多元化正向影响团队知识管理和创新绩效;地域多元化对知识管理和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校要提升团队创新绩效,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地域多元、职称分布合理的教师团队,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教师团队团队多元化知识管理团队绩效

    超级全球化的转向: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化道路重构

    景璟
    249-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超级全球化自身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国家与市场脱节所带来的国家危机治理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凸显了效益与正义脱节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分化的负面效应,让人们看到全球化在坚毅地为世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国家主权的矛盾依赖、脱节错位的空间布局、内生路径的属性规制、自身具有的革命特性以及为外部因素所牵制的脆弱本质.面对理想层面"超级全球化"与现实层面"脆弱全球化"之间的落差,全球化的路径正在发生转向,一种新型的、适度的全球化道路亟待重构.

    全球化超级全球化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

    重大行政决策行政问责构成要件文本分析

    许玉镇刘劭睿
    254-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法强化重大行政决策问责,是中国向纵深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重大行政决策行政问责中还存在行为要件规定单一、结果要件标准不一、行为要件与结果要件因果逻辑不清等问题.鉴于此,基于对重大行政决策行政问责中行为要件与结果要件文本逻辑构成的分析,实践中应区分决策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差异,以过错推定的方式明确责任主体的主观状态,实现对违法违规决策行为的再分类,进一步细化决策行为与决策结果的因果关系,以科学评估作为决策结果认定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重大行政决策行政问责机制.

    重大行政决策行政问责行为要件结果要件因果关系

    "大病众筹"的法治逻辑

    刘赫男
    260-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病众筹"是互联网时代民间互助的一种创新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漏洞、机会主义盛行等使其陷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乱象丛生.选择非营利组织方式运营"大病众筹"无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即诉诸法治."大病众筹"其公益与商业互动的模式催生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法律关系,因此类推适用的排除使得创设新的法律规则成为必然.在确定"大病众筹"平台的"共益企业"属性的前提下,针对其当前存在的三大现实问题,从兼顾公益与商业的角度出发,文章提出确立"筹前防范—筹中控制—筹后监督"的全流程规制"大病众筹"规则体系.

    "大病众筹"互联网法律非营利组织全流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