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学界中德关系史研究四十年

    李雪涛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学界在中德关系史研究方面取得以下成就:其一,通过对元明清三朝典籍中有关中德关系的史实论述,将中德交往的历史从1303年提前至1241年.其二,对德国来华传教士邓玉函和汤若望的研究有诸多突破性的进展,除了耶稣会的传教士外,钩沉出诸如遣使会的穆天尺等其他修会的传教士.其三,17至19世纪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构成了 "前汉学"的内容,一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汉学研究在整个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其四,梳理出鸦片战争前中德贸易的线索、史实和特点.其五,从文化交流史和思想交流史的视角对中德关系史进行研究.这些成就为真正从全球史互动以及纠缠史的角度对中德关系史进行理论阐述,奠定了前期的文献学基础.

    中德关系史邓玉函汤若望德国汉学史文化交流思想交流

    从凉州到泾州:唐诗"安西"意象的边塞依托

    刘后滨贺钢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西四镇的设置,使安西地区成为唐朝军政体制内的疆域,同时也成为唐人向往的塞漠之地、渴望建功立业的舞台.但随着安史之乱、河陇陷蕃,唐代西部"边土"不断向京畿周边内移,泾州等地成为边郡,安西、北庭通过河西走廊与唐廷的直接联系被切断.即便如此,唐廷也没有放弃对安西、北庭名义上的管理和统治权的宣示.大历年间设立的四镇北庭行军(行营)节度使,由泾州刺史、泾原等州节度使兼任,表明唐代经营北庭、安西的后方总部已由凉州迁到泾州.随之中晚唐诗歌中描写的"安西"图景发生了变化,其所依托的"边塞"立足点也从凉州转到泾州.不过终唐一世,安西始终是唐朝士人的精神寄托,是盛唐气象的地理符号.

    安西凉州泾州边塞诗唐代

    唐王朝对楚河、塔拉斯谷地的经营与中亚文化遗产

    张萍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河与塔拉斯谷地是中亚地区的枢纽,连接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交通线,横穿两大区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唐中期国势强盛,经营丝路北道,穿过天山的道路沿伊塞克湖南岸西行,即玄奘出行路线.《新唐书•地理志》记述较详,这是唐王朝经营西域的主要路线.近年来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证明,怛逻斯与碎叶城、裴罗将军城是唐王朝在中亚的重要军事控制点.另外,文章定位了吉尔吉斯境内楚河流域文化遗址大约有40余处,塔拉斯谷地的遗址分布近50处,尤其塔拉斯谷地这50余处遗址,多未经发掘.有些外在形态与散见文物与中原类似,相信未来相关文化遗产的考古挖掘,可以提供更多对于这一区域民族聚落的历史证据.

    唐初楚河怛逻斯丝绸之路地理环境可视化

    "别现代"与文明调协

    陈伯海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别现代"作为另样的现代文明,是与西欧、北美地区原发的现代文明相对待而言的."原现代"确立了以大工业生产方式及其市场导向为底基的社会形态,"别现代"则借助国家权力机制介入生产组织和市场运行,以实现后发民族对先行者的赶超策略,从日本、"四小龙"、苏联、中国、越南等实例中可以考见其利弊得失,亦足以揭示当前国际交往中一大争执焦点之所在."别现代"的生成,意味着人类现代文明和古代一样属多元化建构,且除了东亚地区之外,还可能有适应不同民族传统与历史条件的更多样化的"别现代"形态出现.处身在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之中,难以避免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交往、竞争乃至冲突,但应防止过度竞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要力争做好文明调协.在确立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前提下,经充分协商,或可制定出某种能兼顾多方利益和需求的原则性协议,用以规范国际间的文明交流.而发展中国家亦应紧密追随自身的发展进程,及时调整各种关系,以逐步克服内在矛盾而不断提升其现代化高度.经调协后的互动,当有助于多元一体的现代世界更趋成熟,并以更好的姿态来迎接"后现代"社会的到来.

    另样的后发性多元文明相互调协

    宅居谈诗——与邵燕祥谈诗歌的特征问题

    杜书瀛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与散文的比较视野下,诗歌的特征明显表现为:第一,诗是文精;第二,诗无达诂、诗尚多解;第三,诗具有象征性与朦胧性;第四,诗歌的语言讲究节奏与韵律;第五,诗歌具有创造性;第六,诗歌具有探索性.其中"诗是文精"体现了诗歌文短意深的特点,而"诗无达诂"正是在诗歌凝练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合作者、文本、读者为一体的多元阐释特性.明晰诗歌的诸特征方可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恰当的评论.

    诗歌散文"文精"诗无达诂

    车马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

    闫月珍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以车马为喻的现象.人们以节、辔、衔、轼,以及轮、毂、辐、辖为隐喻,论述文章写作有术可操,试图寻找文章创作的法式;以"辂"为隐喻,品评作家的文学地位和等级,使器物的礼制意义得以发挥.这一文学批评方式与先秦以来人们以驾驭隐喻社会现象的传统息息相关,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以此为喻的主张不同,但都大致体现了重德或重术的分别.这一论述方式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影响,由车马构建了一套自足的语言表述系统.以御车论述写作,中国文学批评显示出艺道合一的倾向:一方面,文学写作与车马驾驭一样,都是有步骤的,具有"术"的意味;另一方面,文学写作与车马驾驭一样,都力求超越术的层面,臻至艺术的境地.技艺操作与文章写作在经验领域是相通的,这说明了技艺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以技艺操作喻文章写作,能够使人们以具象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写作隐喻车马礼制

    论朱熹对《仪礼》的庶民化阐释

    毛国民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者时为大,奠基贵族社会的"三礼"在唐宋社会大转型后有效性逐渐式微.特别是"三礼"之一的《仪礼》,人们能"陈其数",却不能"知其义";能"知其义",却不能"敬守之".于是,朱熹开启礼学阐释新路径,一改郑玄《仪礼》为"曲礼"的传统"解经""注经"模式,将《仪礼》作为本经,实现礼学庶民化阐释转向;开创"庶民之礼",使大宗法与小宗法并用,礼仪更加从俗、从宜、从简,创新礼仪庶民化标志性的祠堂制度.此次礼学的阐释转向,在宋代礼学史上意义重大,也影响了后世上千年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仪礼》朱熹《家礼》阐释庶民化

    东北解放区文学的历史空间与思想价值

    张福贵张遥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新发掘新资料,回归文学现场,复现东北解放区文学的整体面貌,深化文本的历史理解,是新时代东北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东北解放区文学在表现"十四年"抗战、土地改革、阶级伦理与革命逻辑、大工业气象等方面,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所很少有过的思想内容和审美特质.其不仅是文学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新中国文学的先声,具有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素质.

    东北解放区文学民族意识革命伦理审美风尚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体式创构

    周保欣
    183-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不少作家返归中国文学古典传统,从方志、历史典籍、地方文献中吸收创作资源,创作出不少具有地方志元素的"类方志"小说.类型上有"志书体""条目体""嫁接体""副文本"几种形式.这类小说,因为打通了与地方史学、地理学等的联系,形成一种层累化的历史复合文本,构成古今的对话与话语激活关系,开阔了小说的审美空间.但是,因为作家处理历史文献的学力、才识有限,不少作品存在文献处理和创作转化上的严重问题,或随意肤浅,或泥古不化,影响到当代小说的创作品质.

    地方志当代小说体式创构问题反思

    个人、集体与国家领土——当代领土权理论研究的问题和路径

    李虎
    19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国家都声称拥有在其领土上施行管辖、享有资源并控制边境的权利.近些年来,政治理论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的领土权的正当性问题,领土权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政治理论的新兴领域之一.领土权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证成领土权,进而回应世界主义者对国家领土权的质疑.证成领土权的关键是解释国家与其领土的特殊关联,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一个国家拥有对特定土地的领土权.根据理论路径的不同,领土权理论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三种.个人主义理论和集体主义理论分别面临着无法确立财产权和难以确定集体及集体行动等难题.相比之下,国家主义理论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因而在解释力上具有优势.

    领土权特殊关联个人集体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