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上的战争与战争中的历史:全面抗战时期的鸦片战争诠释

    余露贾望平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鸦片战争的重要意义,不仅源自其本身,亦来自于其后各方的诠释.在遭遇和抵抗外国侵略的延长线上,抗日战争恰逢鸦片战争百年,特殊的时间节点加上微妙的历史联系,让这一时期的诠释更加丰富而重要.国人的鸦片战争诠释逐渐突破此前专注于禁烟的局限,转而更加紧密而广阔地连接现实.由于抗战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本利用鸦片战争强化英国的侵略者身份,试图转移矛盾.国民政府对此有所警觉,并为争取英国的对华援助,出现有意回避鸦片战争侵略性质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的论说更为中肯,既维护统一战线,又不回避历史上的侵略,较好地处理了历史和现实中的敌友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汪伪政权鼓吹东亚共荣,煽动黄白人种矛盾,利用鸦片战争对英国极尽攻击,将自己打扮成东亚的守护者.然而,歪曲的宣传终究徒劳,改变不了中华民族对鸦片战争的基本共识,也无法阻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胜利.

    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诠释中国共产党

    动物史的内涵与价值

    爱娃·多曼斯卡张作成
    11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反思了动物史这一新兴史学领域,并提出了动物史研究的主要论点与未来任务.文章的主要目标是明确苏珊·南斯主编的《历史中的动物》给动物史研究带来的新前景和可能性.这些研究前景和可能性体现在,从动物的视角理解动物中介(将动物看作认识历史的中介和历史中的行动者);在"以人类为中心"的档案中寻找动物的痕迹,并搜集有关动物记述的历史资料.文章还讨论了动物史研究在方法论上面临的困难,尤其是探索动物历史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生命科学合并的可能性.这篇评论思考了动物史研究如何推动学术界反思历史学的学科基础问题.一些学术反思来自于主张彻底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其中许多是历史学家.这些学者不仅致力于将历史学与动物心理学、生态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结合,而且对历史学科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历史学家获得的建构过去知识的地位以及这类知识的认识论地位.在这种语境中,出现了若干问题:我们能否实现"物种间的能力"(埃丽卡·富奇的术语),以创造有关过去的多物种知识?对动物感知变化的研究能否帮助我们提出看待过去的非历史路径?我们能够以多物种的作者身份想象过去的解释吗?

    多物种动物史人类—动物关系动物中介动物的观点非人类中心的档案历史资料动物证词跨学科

    数字人文与楔形文字材料研究的新趋向

    刘昌玉韩牧哲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人文在亚述学中的成功应用,可以向以消亡古文字和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冷门绝学"提供参照范例.文章首先对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CDL1)的资源和服务概况进行阐述,随后结合实例,对CDL1的数据结构、基于XML和ATF的楔形文字材料的数字化转译进行解析以及CDLI的知识共享方案进行剖析,最后归纳了亚述学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数字亚述学的未来进行展望.CDLI作为数字人文在"冷门绝学"领域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对亚述学本身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体系都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和参照作用,其有关数字人文应用的理念和相关方法值得更多面临困境的人文学科借鉴.

    数字人文楔形文字材料CDLI数字亚述学

    大我·无我·化我:中华美学的大美构象和现代进路

    金雅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之涵濡美成,是中华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中华美学对"美何为"的核心回答之一.中华美学深受中华文化的人生情韵和诗性意趣之陶染,以"我"之涵濡美成为鹄的,凸显了美学与美育并举、审美与人生互融、大美与大我互映的民族特征."我"之美成,在中华美学的现代进程中,呈现出主体意识之自醒和理论话语之自觉,突出表现为以无我、化我、大我等为话语表达的大美构象.无我、化我、大我之美构,以美情立基,以大美弘旨,倡扬真善美和融、知情意行和合的美思美趣,崇扬超拔、旷逸的生命美构,彰显了美学回向人、解放人、超拔人的本体立场和人文本根,昭示了中华美学的民族诗情及其鲜明的人生美育向度,是中国现代美学之精神和风范的典范写照之一,也是中华美学现代话语及其诗性精神的突出呈现之一,为当代美学的中国话语建构留下了重要启思.

    大我无我化我大美构象现代进路中国话语

    论美学的中国化历程——以朱光潜的两次美学论争为线索

    汤奇云殷国明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瀓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美学中国化"美的要求"朱光潜"情思融会"静穆美之争

    叙述性:一种文学史观的再思考与新构建

    乔国强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叙述性来指称文学史的写作,主要是想彰显这样一种文学史观:文学史是依据事实和实证的,但它的本质却是叙述性的,而且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立场、审美诉求的叙述.文学史除了与真实、客观相关之外,还与想象、虚构、构建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叙述性的文学史是一种在充分尊重事实与史实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调文学史作者主观性的文学史.这种兼顾自我主体创造性的文学史观是对传统文学史观的一种修正与补充.

    叙述性文学史想象虚构构建主观性

    谁的世界,何种文学:世界文学的非西方转向及其中国意义

    代乐
    16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文学正在发生非西方转向.这是世界文学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全球文明重心东移的结果.反殖民化和全球化使非西方文学史经历了国有化和世界化的历史进程.世界文学研究新范式主要包括:认为世界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观察视角,以西方视角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文学观因其研究视野狭窄已逐渐丧失活力;从非西方视角出发导致了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的非西方转向,多中心的非西方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引擎;世界文学非经典集合而是流通和阅读模式,视角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1950年代中期召开的亚洲作家会议,体现了非西方国家在全球体系建立之后的世界文学格局中建构世界文学新观念的理论自觉,非西方国家第一次以世界文学史的主体而非客体的身份,出现在世界文学观'念的建构中.中国因其古老丰厚的文学传统及在反殖民运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世界文学的非西方转向中具有引领作用,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意义.

    世界文学非西方转向中国意义

    教育程度、市场化水平与民众公平感

    张文宏李桂兴
    17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民众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感知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从区域差异的视角研究了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公平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对当前社会的收入分配持批判的态度.社会经济地位的上移或者预期上移均会显著提升民众的社会公平感.民众的社会公平感和受教育程度对社会公平感的效应均存在地区异质性.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会削弱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对社会公平感的负向影响.这一发现对已有研究中的争议进行了解释,并指出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更应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以不断提升民众的公平感.

    受教育程度市场化社会公平感区域差异

    欧洲国家的健康不平等与个体心理资源

    Н.Л.鲁西诺娃B.B.萨夫罗诺夫张广翔唐加正...
    18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健康与其社会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在金字塔型社会中,不同阶层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存在差异.同时,心理资源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地位与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第六轮欧洲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回归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对比社会保障支出不同的两组国家,并分析宏观社会背景下健康状况、社会地位与个体心理资源之间的关系后发现,自控力、乐观心态、积极的自我评价、韧性和可靠性这五种个体心理资源将社会地位和健康状况联系起来.宏观社会背景影响心理资源的中介效应,社会保障支出不同的国家中心理资源中介效应的统计显著性也有所不同.然而,心理资源中介只能解释与教育和职业地位有关的健康不平等问题,对与主观社会地位有关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的参考意义不大.

    健康社会地位不平等心理资源中介效应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支出

    横向持股的反垄断规制路径研究

    王健雷昊楠
    202-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金融监管环境的宽松与多元化投资的流行,横向持股迎来了发展契机.作为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新型投资方式,横向持股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故需要对此进行反垄断规制.然而,目前各国针对横向持股的反垄断规制的路径较为单一,无法涵盖所有可能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横向持股.为此,中国应当以传统反垄断规制路径为基础,包括经营者集中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与滥用共同市场支配地位制度,进一步构建横向持股反垄断规制的多元化路径,具体表现为导入双维度的反垄断规制路径、建立寡头垄断名单制度与规定横向持股安全港规则.

    横向持股竞争损害反垄断规制反垄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