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继承、改造和接纳——德里达与马克思的遗产

    莫伟民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法国哲学家大多对马克思著作和思想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解释和论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马克思观.正当"历史终结""马克思死了""马克思主义终结"等论调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世界再次响起时,德里达"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人类未来"这一掷地有声的断语硬气地驳斥了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马克思观.不少马克思主义学者据此断定德里达是自己的同路人.不过,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凭借德里达的这一立场而把他视为通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德里达完整的马克思观不仅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有义务继承马克思的某种遗产、对此种遗产作彻底批判改造、好客地接待作为外来者的马克思思想,而且还同时招致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批判质疑,这也证明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亦鉴于德里达反对"回到马克思"、拒斥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亦鉴于德里达高扬某种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而反对对马克思思想进行去政治化、非政治化读解,德里达就既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非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主张对这两者都进行解构的解构主义者.因此,既忠诚又不忠诚,既在场又不在场,只有"解构主义"这一幽灵般的标签才能最恰如其分地刻画出德里达对待马克思遗产的完整、真实态度.

    德里达马克思的遗产继承改造接纳解构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

    资本的金融化批判与精神分裂分析——解读德勒兹与伽塔里的《反俄狄浦斯》

    夏莹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德勒兹与伽塔里的《反俄狄浦斯》的解读需要从1970年代以来资本新形态发展的现实境遇出发.这一资本新形态的发展态势可被概括为资本的金融化趋向.这一趋向区别于金融资本的规定性在于:其作为一种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以包含生产性潜能的欲望为全部投注的动力机制.这一欲望理论在德勒兹与伽塔里的欲望经济学批判中表现为对"过程性生产"的讨论,而这一分析切入点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物质生产的讨论具有文本的同构性,这一共同性彰显出两个文本生成的相同历史背景,即金融资本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德勒兹与伽塔里借助于欲望经济学批判所展开的资本金融化的批判却无法提供真正超越这一资本逻辑的可能性方案,其所诉诸的精神分裂分析,虽然可以解构精神分析的基本预设,却无法超越资本逻辑,最终不过是资本金融化趋向的思想意象.

    资本的金融化欲望精神分裂精神分析

    认知连续、世界分裂与人生境界——哲学是如何例外的?

    苏德超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些分析哲学家认为哲学跟科学同质或者接近,以追求真理为主要目标.而哲学例外论者则认为,哲学跟科学存在根本性差异.作为前者的代表,有学者提出连续性论证以反对哲学例外论.这一论证假定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强连续性.在此基础上,这一观点主张哲学既追求真理也追求智慧,并且知识是智慧的内在构成要素.然而,连续性论证本身存在缺陷.同时,这一论证假定的现象界与本体界间的强连续性并不存在,两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分裂的.更进一步,知识也并非智慧的必要条件.智慧不但要回答问题,而且要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对问题重要性的判断需要从整体出发,这样的整体跟人生境界相关,并不由科学提供.因此,哲学是科学的例外.

    认知连续世界分裂智慧境界哲学例外论

    真理与合理:科学与哲学的构件分别及其影响

    丁三东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智探索的两种基本类型,前者具有"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认识结构,后者具有"得到辩护的—信念"认识结构,而两者中的"辩护"因素有着智识演化上的保存和变异.科学与哲学的分离使得哲学的探究有可能会产生合理但不真的空想,科学的探究有可能会产生真的但不合理的坏知识.有必要把两者联合起来,以创造真—好的人类生活.

    科学哲学信念合理真理

    从理性辖域看哲学的当代任务——以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为例

    庄振华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代表理性,人文学科回避理性"的态势,是19世纪反形而上学大潮流过于急促地抛弃传统而形成的割裂局面,并不代表西方哲学的"应然状态".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基于宇宙秩序而在理念与感性事物、形式与质料、内在与超越、主体与客体之间提供通路的"大理性"才是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即便在近代早期,一种适用于广义的各门科学(自然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与日常生活的"思维进展与事情展现二而一"的架构模式依然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共同源头.黑格尔逻辑学与谢林肯定哲学分别从现代理性的"内侧"与"外侧"实现了对其自我封闭化趋势的突破,构成"穿透"现代性并追寻出路的两个典型,在视野与方法上对我们都富有参照意义.揆诸当下,哲学需要基于更长远也更具潜力的"大理性":在方法上,不妨借鉴辩证、思辨等看似已经"过时"的思维方法;在课题上,应当突破对人工智能的"神秘人格"式戒备心态,在更大视野下提出新的问题;在旨趣上,要基于对强调运化而非形式的中国思想传统的重新阐释,反过来审视西方形式感支配下所形成的当代问题格局.

    科技人文理性谢林黑格尔

    测评经济发展质量:中国五大城市群比较

    赵伟张陆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国家级区域战略划定的五个特大城市群在其中占突出地位.文章基于现有文献,在厘清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重构评价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测评体系,据此测评与比较国家级区域战略划定的五大城市群发展质量.研究结论显示:经济发展质量既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界定的增长效率,也不同于发展经济学所论述的发展模式,而是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提出的内涵更宽泛的概念.测度与比较结果显示:综合发展质量排序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和武沙昌,但在子系统测评中各城市群皆有优劣.粤港澳和长三角城市群结构上更符合齐普夫法则,发展质量更高,而其余城市群结构不同,发展质量略逊.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质量国家级区域战略五大城市群综合评价体系齐普夫法则

    未来产业:政策扩散与路径选择

    王小林金冉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政策超前布局与产业孵化阶段,需要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文章以2013-2023年中国未来产业专项政策为样本,应用LDA文本挖掘模型,分析未来产业政策扩散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未来产业政策数量呈现明显的时间特征,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组织纬度上,政策发布主体的类型多元化;地方政府增加对更高层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强度,但对较低层级政府的政策吸纳较少.从政策内容上看,在未来健康、新材料领域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最多;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区政府政策内容的主题存在异质性;政策布局在总体上对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多种产业形态的叠加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方面支撑不足.文章认为,可以从构建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吸纳地方经验动态调整发展方向和创新生态系统3个培育路径进行优化,抢占布局未来产业的先机.

    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产业政策扩散新质生产力

    居民消费结构变迁趋势及其行业收入分配效应

    张屹山秦颖颖王浩宇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非位似偏好理论刻画了居民消费结构随收入提升的内生变迁过程,以及此过程对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并加以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居民收入提升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但升级模式存在消费偏好重心始终维持在较低必需性产品和逐步向更低必需性产品转移两种可能,且此过程可通过驱动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对行业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第二,AIDS模型结果显示,2003-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偏好提升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产品消费占比.分阶段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居住类产品消费意愿的持续扩张逐渐挤占了更高层次的交通、教育等发展和享受型产品消费份额.第三,顺应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趋势,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将扩大行业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消费结构升级行业收入差距非位似偏好AIDS模型

    中国共同富裕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范方志彭田田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评估共同富裕伟大事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分析共同富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识别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围绕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从总体富裕和共享发展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评价体系,分析评价共同富裕水平和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至西逐渐降低的特征,两极化格局较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随时间推移逐渐提升的趋势.从转移特征来看,在等级间转移时,共同富裕等级提升的概率明显大于等级下降的概率,等级间转移受周围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从收敛特征来看,共同富裕发展具有明显的收敛趋势,收敛速度和周期受周围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有望稳定在较高水准上.进一步比较发现,大多数省份的共同富裕与总体富裕之间协同性较强,但富裕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认为,应加强先富对后富的带动作用,防范共同富裕水平下降的风险.

    共同富裕水平测度空间分布动态演进

    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研究——基于收入与消费的比较视角

    陈燕凤夏庆杰李实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在2020年底取得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后,扶贫工作重点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文章基于收入和消费的比较视角,考察了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基于人均收入测量的相对贫困不断增加,而基于人均基础消费测量的相对贫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基于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测量的相对贫困,在户主特征、家庭资产负债等绝大多数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特征上,如有在校生的家庭,消费相对贫困更低,收入相对贫困更高;有未婚适龄子女的家庭,消费相对贫困更高,收入相对贫困更低.子女教育、子女婚姻、家有患病成员是农村家庭陷入基础消费相对贫困的关键因素.

    消费相对贫困收入相对贫困农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