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解读与再认识

    魏存成
    11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2004年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3座王城、12座王陵及1座陪葬墓、1通碑刻、26座贵族墓葬.文章运用多年来尤其是申遗成功以来20年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成果,对以上各项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和解读,进一步加深认识,为今后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宣传该文化遗产提供完整系统的参考.

    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

    考古学视域下集安地区高句丽的"城"与"都"

    王志刚祝立业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史中涉及3-427年之间高句丽都城,或记为"丸都城",或记为"都于丸都之下",并无以国内城为都的明确记载,甚至作为区域指称的"国内"字样也出现较晚."都于丸都之下"而不是"都于丸都之下某某城",这似乎也表明彼时丸都山下并无平地城,至少平地城进入中原史家的视野较晚.这样,"都于丸都之下"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就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从《三国史记》记载看,"国内城"城名的出现年代,不早于342年.从目前考古工作看,国内城的始建年代在4世纪以后,且建筑等级低于丸都山城,而与同位于通沟平原的梨树园南、东门外、北门外等建筑遗址相当.基于历史文献并结合当下考古发现推断,国内城未建成前,高句丽当以通沟平原诸建筑遗址共同组成的"平地都邑"和丸都山城共同作为王都.国内城营建以后,可能仍不具有单独的都城职能,而仍与通沟平原诸建筑遗址和丸都山城共同行使王都职能.根据集安地区不同类型高句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推定文献所记"国内"的地理空间范围.高句丽都"国内"期间,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结合人为规划,形成了"平地都邑""陵墓区""王畿区"三级区划以及山城与平地都邑相结合的独特王都模式.

    考古学高句丽王都国内城丸都山城

    周林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刘进宝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林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的关键人物.1981年出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传.邓小平考察敦煌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林便积极协调,筹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1983年8月的成立大会上,周林作了《团结起来,促进我国敦煌吐鲁番学的更大发展》的报告,全面阐述了成立学会的意义和今后工作的方向.

    周林敦煌吐鲁番学教育部顾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王庆菽与敦煌文学研究

    赵大旺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庆菽是第一位遍览英、法所藏敦煌写卷的中国学者.她集中查阅敦煌所出俗文学资料,抄录大量敦煌变文资料携带回国.王庆菽回国后参与发起编撰《敦煌变文集》,并在编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提供了较多珍贵的敦煌变文资料,使《敦煌变文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敦煌文学研究者的必备参考资料,推动了敦煌俗文学的研究.王庆菽也对敦煌变文进行了系统的专门研究,尤其在变文起源、俗文学作品分类、变文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等问题上有较深入的探讨,对后来的敦煌俗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王庆菽变文敦煌文学研究《敦煌变文集》

    石窟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出版始末

    闫丽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石窟资料,以图片留存石窟档案的计划逐渐展开.但此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波三折,持续二十余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日合作出版的大型图录《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分中、日文版先后在两地出版.此书印制精美、内容雄厚,集学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至今仍是敦煌石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它的成功出版既是中日合作出版图书的典范,又彰显了我国敦煌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敦煌学图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中日合作出版石窟保护文物出版社日本平凡社

    宋朝的动物书写——以苏轼诗文所见为中心

    刁培俊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宦游一生,所历之地覆盖了北宋的大部分版图,其经历之广,观察之细,阅读之繁,描述之多,非庸常儒士能比.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不一的动物,构成了苏轼视域下实在与意象的生物世界.其中"被书写"的有软体和节肢动物门的鳆鱼、蛤蜊、红螺,虾、蟹、蚊、蛩、蜂、蝶、蝗虫等;鱼纲则有鲂鱼、鲤鱼、鲈鱼、鳊鱼、鳜鱼、鲟鱼、鲫鱼、河豚、鮰鱼、子鱼、白鱼、沙鱼等;爬行纲的有蛇、壁虎、鼍、龟、玳瑁;鸟纲动物有鸡、雁、鹤、鹰、隼、鸥、鹭、燕、鹘、鹌鹑、鸬鹚、鹈鹕、鵩鸟、白鹇、鸺鹠、斑鸠、快活鸟、提壶鸟、五色雀、桐花鸟等;属于兽类(哺乳纲)的有牛、羊、马、猪、狗、鼠、虎、猿、狨、狐、鹿、麋、犀、獐、蝙蝠、鼯鼠、竹(鉚)、牛尾狸等.文章通过苏轼的存世文本再现这一历史景观并对其进行解读,由此反思方法论意义上"历史上的动物转向"和"动物的自然史".

    苏轼动物写实意象动物的自然史

    万物有名:汉唐间动物命名问题初探

    熊钿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顺序,往往是先观其形、次闻其声、再察其理,据此早期主要通过"象音"与"会意"两种方式为动物命名.动物名命定后会受时空条件或使用场合等因素影响而变化,造成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现象,从而导致动物名称的"不确定性".中古时期动物知识生成有两种不同趣旨,一是"求全"的解经之需,一为"求带"的民间之用.与精英化的"一物一名"式动物命名系统相对稳定不同,民用知识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反应较为灵敏,通过比对汉唐不同类型字书中的动物部分,可发现在服务于日用的民间动物知识体系里隐藏着中古时期动物命名的新动向."确定"与"不确定"间的角力,显示出知识生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弹性空间和复杂面向.

    动物命名汉唐动物史知识社会史博物学

    创新数字新闻理论以促进数字文明

    吴飞孙梦如
    200-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新闻理论范式的创新可以围绕两条研究线索展开:一是从社会与理论背景出发,紧扣数字社会与数字文明两个核心概念,审视新闻理论创新与其背景的同构性;二是探索新闻学及新闻理论演变的内生逻辑.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新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数字文明的特点与规律、数字叙事方式、媒介融合实践、公众参与互动模式以及数字新闻领域伦理法规等问题,为建构数字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数字新闻数字社会数字文明理论范式新闻理论创新

    STS视域下数字基础设施与新闻创新:理论、路径及挑战

    陈静
    210-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创新研究很少被放置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视角下考察.文章聚焦数字基础设施与新闻创新的关系,同时与STS既有的理论资源、问题意识联结,试图打开二者间的黑箱.STS视角下的新闻创新可分为新技术使用和"关系型创新",分别以技术的社会建构论(SCOT)和行动者网络理论(ANT)阐释,可以发现新闻创新可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获得"可供性",但也受社会"物质性"制约,承受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创新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在社会技术系统的观照下,数字基础设施与新闻创新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反映了"技术决定论",而应视为在不确定的技术漂迁中的共同演进.

    数字基础设施新闻创新STS行动者网络理论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郊祀乐府之先声:清华简《五纪》祝颂研究

    张树国
    220-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收录的《五纪》可以说是目前出土关于天文历法与人间道德题材的唯一长篇文献,记载了有关天文历法的神话传说及诗歌祝颂,类似维柯《新科学》所谓的"诗性宇宙""诗性天文""诗性时历".《五纪》以"后帝"这一上帝视角安排日、月、星、辰、岁"五纪"的周天秩序,富有神话性和仪式性,指明了与之相配的人间道德礼、义、爱、仁、中"五德"的来源,具有上古复合文化的特点.《五纪》中收录了6篇祝颂,属于"祝词系文学",与祝宗文化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纪》的行文脉络,体现了上古天文历法之书的诗体性质,为郊祀乐府之先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纪》祝颂郊祀乐府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