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当代科学的哲学反思与未来哲学的期望

    江怡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研究作为哲学发展的推动力始终构成对哲学地位和内容的挑战.当代科学取得的每个成就不仅是对当代哲学发展的验证,更是为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与人类生存福祉密切相关,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哲学知识论一脉相承,科学研究前景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然而,当代哲学家对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反应,即"科学万能论"和"哲学特色论"却严重阻碍了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当代哲学在探讨人类心灵和认识活动性质时,需要借助于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但这并不是哲学研究自身的最终诉求.哲学家们的主要工作不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逻辑论证和概念支持,而是考察和清除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理论难题和思想障碍,作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清道夫和提醒者.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任务上,未来的哲学都不应是科学的随附者,而应是科学的急先锋.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当代哲学未来哲学

    关于形而上学的评论

    赵汀阳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了如何更合理地定义形而上学的本源以及追溯本源的递归方法,提出了以秩序创建点为本源并且以可能性为反思对象的一种新型形而上学,其中还深入分析了有限性、无穷性、未来性等相关问题.

    本源形而上学可能性递归

    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上与日常语言哲学相通——介于伽达默尔与维特根斯坦之间

    张能为
    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实证主义与欧洲大陆人本主义在哲学主题和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大哲学派系,而作为两大哲学派系代表性人物的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思想之间,却产生了值得重视的"汇通"或"聚合"现象.在语言哲学转向大背景中,语言意义理解和分析构成伽达默尔与维特根斯坦共同的哲学论题与思想基础,语言中心论地位不再是一种类似于洪堡式的陈旧方式陈述,而是在语言实践性和人的实践哲学反思上得以重新确认,理解是一个游戏事件,语言游戏思想是人的存在事实经验上的实践性具体化展开.语言意义问题与事物存在本身之间的共在性思考,即在是否具有事物存在本身的普遍意义之形而上学上,则依旧表现出了伽达默尔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根本性区别.作为一个个案事实,存在于伽达默尔与维特根斯坦思想间的相通性,既由解释学与日常语言哲学的内在联系引发出关于传统哲学性质和方向的思考,也由两位哲学家"聚合"的方式和意义激发出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派系走向乃至人类未来哲学发展的长远深思,并昭示出实践哲学抑或会成为人们一切知识和活动的思想基础与哲学方向.

    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语言意义思想聚合实践哲学

    从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分析看存在论的出路

    王晓升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要以存在来超越主客体,用存在的领会来把握真理,从而克服主客体框架的缺陷.而阿多诺通过存在概念的分析指出,海德格尔要把那些无法用合理化的方式把握的东西综合到"存在"概念之中,用这个存在表达不可还原、非同一的东西.这其实是把一般中介形式抽象化、绝对化、实体化.当存在变成超出主客体之外的实体的时候,存在就变得无法被思考了.无法被思考的东西在海德格尔那里获得了特殊的优势地位.海德格尔是把认识中两个相互对立的要素综合起来,变成统一的实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存在者在被排除出存在之后又以变换了的形式进入存在之中.这样,海德格尔把存在者状态存在论化.在把存在者状态存在论化的过程中,存在之中就包含了观念论的要素.这种观念论要素表面上凸显了主体的作用,其实弱化了主体.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既无法把握他所说的存在,也无法改变现代社会中主体被弱化的趋势.在阿多诺看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坚持主客体的框架,从主客体之间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存在.但是这里的主体不是近代哲学中的主体,而是把肉体要素和精神要素结合在一起的主体.

    主客体框架存在论辩证法海德格尔阿多诺

    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社会包容性吗?

    柏培文张云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外生冲击,分别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考察社会包容性.广义上,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出发,利用1999-2018年的宏观数据,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对社会包容性进行分析;狭义上,选取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库对劳动者工作满意度、生活幸福度、家庭所属阶层与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包容性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制度改善了广义社会包容性,改善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等社会环境,而不利于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包容性之间并未形成发展悖论,政府绩效与制度环境是影响社会总体包容性的重要因素;最低工资制度提升低收入劳动者社会认同感的概率更大,且其中间传导机制来源于低收入劳动者社会公平意识与社会信任度的改善.

    最低工资制度社会包容性双重差分社会认同感市场环境

    后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省际流动新特征与空间效应

    张樨樨郑珊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及长期均衡发展是应对中国人口红利渐微的高效途径.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劳动力省际流动理论模型,利用2005-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后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省际净流入率,分析劳动力省际流动新特征.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劳动力省际净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省际流动呈现聚散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出省份呈现紧密连接格局,劳动力集聚度偏低;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弱集聚态势延续.从直接效应来看,本地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物价指数、住房价格能够提高劳动力省际流入率,环境投资、医疗服务水平、公共交通阻滞本地区劳动力流入.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产业结构、FDI集聚、绿地面积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物价指数、垃圾处理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文章基于人口红利面临的衰退压力,提出促进劳动力省际合理有序流动的政策建议.

    后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省际流动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

    心理距离与中国企业OFDI——基于高管海外背景和华人移民网络的调节视角

    衣长军赵晓阳余杰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心理距离对中国企业OFDI的影响,并探讨高管海外背景和华人移民网络对心理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2008-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距离与企业OFDI之间呈"U"型关系.从企业层面异质性而言,高管海外背景负向调节心理距离与企业OFDI间的"U"型关系;从国家层面异质性而言,华人移民网络弱化了心理距离与企业OFDI间的"U"型关系.文章结合国际化进程理论和心理距离悖论理论,将心理距离、移民网络和企业异质性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对于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心理距离OFDI高管海外背景华人移民网络

    人口结构、家庭资产配置及空间异质性——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分析

    史桂芬沈淘淘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研究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金融市场参与及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口占比较高的家庭会增加定期存款而减少股票投资,少儿人口占比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股票投资且定期存款的特征呈现性别差异;人口年龄结构对股票的需求存在空间差异性,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家庭老年人口占比对股票投资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此外,金融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推广、收入水平的提升均可缓解老年人口占比对股票投资的负向作用.研究结论对从人口学视角分析未来金融产品市场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资产配置区域差异性别差异

    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分期问题探讨

    李友东
    9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中外世界史学界围绕世界历史分期问题展开讨论.国外学界比较具代表性的分期方案有体现"现代性"的"古代—中世纪—现代"三段论分期、以交往和联系作为关键逻辑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史"分期、佩里·安德森的"过渡期"分期及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主观化分期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主线的苏联式世界历史分期、以纵向和横向"联系"发展为主线的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分期编纂实践和现代化—文明史的历史分期等.国内外的世界历史分期出现了某种呼应和共识,但要解决世界历史分期问题,仍需回到探讨世界历史变迁有无普遍规律上来.

    世界历史分期全球史现代性后现代文明史苏联

    学术"对手方"与钱穆的清学史研究

    孔定芳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一代学人思以学术救国,"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有关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探究遂靡然而兴.作为中华学术穴结时代的清代学术骤成聚焦所在,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钱穆等望风响应,成一时之盛.章太炎以《訄书·清儒》篇着其先鞭,刘师培、梁启超踵趾相接,而钱穆后来居上,洵为20世纪前半叶清学史研究之重镇.考察钱穆清学史研究的学思历程,不难发现隐然有一"对手方"横亘心间.此"对手方"主要以梁启超为靶向,职是之故,钱穆的清学史论述每每针对梁启超的观点而发.正是在这种学术争锋竞逐中,不唯钱穆个人的清学史研究越前贤而上,后出转精,整个20世纪前半叶的清学史研究亦成就卓著,令人景仰.探寻钱穆清学史研究的此一面向,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个人学术生命史,亦有助于更具象地呈现20世纪前半叶清学史研究的盛况和人文学术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

    钱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学术"对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