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姐妹情谊"到"女性差异"——美国女性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原祖杰武玉红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是女性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中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以"姐妹情谊"的名义号召女性团结一致,并深信她们将消除使女性彼此对立的各种差异的影响.她们坚信存在一种父权制的普遍压迫,其他压迫形式都是这种压迫的子系统,女性必须围绕它团结起来.这些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早期女性史研究寻求"姐妹情谊"的主流倾向.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保守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冲击了主流女性主义,女性研究随之进入一个强烈的自我反思时期.学者们致力于摆脱固有的女性气质概念,研究范式也转变为探讨女性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美国女性史研究这一范式转变是新视野下女性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补偏救弊.

    女性主义女性文化姐妹情谊种族阶级

    寻找"合适的衰败区":联邦与城市关系视角下的美国城市更新

    李文硕
    1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城市再开发,通过清理城市中的贫民窟并在原址进行以住房为主的重建,以解决城市问题,推动城市复兴.在此期间,许多美国城市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清理贫民窟,代之以商业设施、高端住宅或会议中心,住房问题却被忽视.同时,许多真正的贫民窟因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而被忽视.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学术界大多忽视了美国城市更新中联邦与城市实现目标的差异,前者希望首先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后者则更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由此产生了诸多矛盾和摩擦.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美国的联邦制政治结构密切相关,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与合作制约了联邦干预地方事务的能力,并形成了不同的责任和功能.文章从联邦与城市的关系入手,试图从这一角度深化对城市更新以及美国联邦制的认识.

    城市更新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联邦—城市关系

    《申报》舆情下近代中国失业危机及其应对(1927-1937)

    范立君谭玉秀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年至1937年,中国爆发了失业危机.中国近代第一大报《申报》对此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多聚焦于失业浪潮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失业所引发的心理异常、自杀、犯罪等以及失业人数的增加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同时大量刊载西方国家应对失业的措施以及中国如何应对失业危机等相关文章.《申报》发挥舆论导向与中介的作用,使民众了解中国政府与民间组织为解决失业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并积极构建推动失业群体再就业的媒介平台.借助《申报》的媒体视角,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失业潮的冲击力以及多方力量的不同反应.

    《申报》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期失业危机

    近代中国学科建制与教材功用下的美术史编撰

    王菡薇杨峰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西学东渐以及中西文化合流,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亦被引入中国,中国传统教育体系逐步向近现代化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术学科建制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类美术专业和专门美术院校得以设立,为中国美术史及研究提供了契机和基础.近代中国教材功用类美术史编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满足了近代中国美术学科初设以及院校教学的需要,开创了中国美术史的编撰范式,对于现代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亦具有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学科建制教材功用美术史

    审美:回归"身心一体"的人

    王元骧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对人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把知、情、意统一起来,使人回归完整的人.在很长一个时段内,知、情、意三者总是被割裂,直到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才改变了对这三者做分裂理解的状况,在理论上予以解决并提出:"人的真正的存在是它的行为".但这只是在思辨领域的理论成果,要真正实现心与身、心灵和行为的统一,还需要我们引入心理学的成果来对审美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

    审美整全的人身心一体意向性心理

    生活问题的美学困局

    潘知常
    165-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美学是当前的一大热点,但是,因此而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何谓"美学"、何谓"生活"、何谓"生活美学".一般而言,作为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是有其存在根据的;作为美学本体论的生活美学则是值得商榷的.而且,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生活美学应该是化身为"牛虻"与"拾垃圾者",去对在生命的生活之维中出现的"俗美"与"庸俗化"加以反思与批判,因此,是美学研究的深化.

    美学生活生活美学生命美学

    美好生活的生活美学之维

    王春雨
    17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当下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之中.美好生活的有效达成是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学界必须予给回应的重要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索美好生活和生活美学在当下中国的含义和实践路径,作为中国当下美学热潮的生活美学,应有效地介入这一重大话语实践.在美好生活的逻辑和语境中,生活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的"意义论美学"指向,应该也必须成为美好生活达成的重要维度.

    美好生活生活美学审美功利主义意义论美学

    遗嘱信托制度的构建及其路径——以《民法典》第1133条为基础

    王建平何跃
    18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第1133条对遗嘱信托仅作了原则规定,而未作具体的规定.导致遗嘱信托制度"碎片化"立法持续.中华遗嘱库通过"登记遗嘱"实践,解决了遗嘱保管与执行的"双难问题",但对遗嘱信托制度的构建没有突破.完善遗产继承制度和遗嘱信托制度,应当从完善遗嘱保管人、遗嘱执行人以及继承制度的主体即遗嘱人、受托人、受益人等出发,详细规定信托财产、信托利益和信托目的等内容,加深遗嘱信托成立、有效和遗嘱保管人、遗产执行人等相关制度设计,全面审视遗嘱继承制度和遗嘱信托制度同构,充分重视司法实践中遗嘱的保管、执行的有效解决.由于遗嘱信托制度受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和公益信托"碎片化"立法的制约,遗嘱信托与民事信托的同构路径是建构中国遗嘱信托法律制度的必然选择.

    遗嘱信托遗嘱保管遗嘱执行民事信托

    著作权法中公有领域司法适用的实证研究——以法院1051份民事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

    梁九业麻锐
    198-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著作权纠纷裁判中,中国法院对公有领域司法适用的案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年度和地区分布上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且在对公有领域的适用依据、适用方式及裁判逻辑等方面并不统一.中国法院对公有领域的司法适用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正当性验证、著作权侵权行为判定和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三个裁判逻辑过程中,在适用效果上却弱化和消解了公有领域所应有的功用和价值,并呈现适用方式不规范、适用标准不统一和适用逻辑不连贯的缺陷.为进一步厘定和提升公有领域司法适用的逻辑和效用,在正视公有领域之体系价值的同时,应总结并凝练出一套从著作权正当性验证到著作权侵权行为判定,再到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司法裁判理路.

    著作权法公有领域司法适用裁判逻辑

    自然之债的整体观解释

    李佳伦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法典将自然之债规定在合同编的"准合同分编",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的例外情形路径进行规制.各国法律、各历史时期对自然之债的效力认定不同,导致其一直缺乏要件衡量标准,因此自然之债的所指范围浮动不定,导致概念界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建议从自然之债发生原因切入,运用整体观方法解释自然之债的理论,从非债的变异、债的误认、民事之债胜诉可能性排除和裁判免除之债四方面展开分析.从而使自然之债制度从不当得利返还例外情形中独立出来,呈现更全面、更丰富的适用领域,发挥自然之债理论对合同制度、亲属制度以及民事诉讼制度等的实践指导作用.

    自然之债民法典民事之债不法给付不当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