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朝向现代技术的根据与理由

    晏辉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劳动、交往和生活需要的技术,原本是为着人的终极目的而被制作出来的.这个终极目的就是元哲学意义上的使人成为人、实现人,就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追求整体性的好生活.在现代性场域之下,技术似乎拥有了本体论的性质,技术可以分解一切又可以合成一切的神奇功效,更强化了这一性质.于是,技术是神话还是悲歌的追问便以悲喜交加的方式提了出来.当技术万能的独断论幻象完全占据了人的意识和意志的时候,由欲望推动的技术的狂飙运动就会使人完全忘记了技术尚有危险和风险的一面.追问和追寻现代技术的根据与理由是理性反思和批判技术之价值二重性的过程.根据和理由并不源出于技术自身,因为技术不是实体,技术是立于人这个能思的主体之上的,是技术的创造者、支配者和运用者的思考、意志与行动自身及其外化.根据无需辩护,只需被澄明,体现的是自明性;理由需要辩护,需要证明,体现的是合理性.技术的是、所是和应是,虽是在技术的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在行动者的意志与行动中产生的.基于对技术之根据和理由的沉思而来的责任归属就在创造者、支配者和运用者三个主体之间展开.只有将基于善良意志之上的自律和源自外在苛责的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

    现代技术根据责任三种主体归责

    坚持问题导向何以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黄明理朱峻质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问题导向是指在对问题功能的认知基础上,以发现和解决真问题为正确定向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将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根据在于:世界即矛盾,问题乃矛盾展开的样态,问题是人类世界存在的真实图景,解决问题是实现人类世界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是党百年来不断创造伟大奇迹的方法论密码;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应对"两个大局"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最重要的方法论自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逻辑和关键.坚持问题导向对唯物辩证法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创造性发展主要体现为:拓展并深化了对问题意义的多维认知;创新了勇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的有效路径;为自觉地进行自我革命和弘扬斗争精神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问题问题导向世界观方法论

    唯物史观视域中精神哲学的现代性建构

    王海滨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征程中的诸种精神问题呼唤面向现代性的精神哲学.精神的本质与结构、运行与发展、力量与作用等构成了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域.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在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精神世界的本质及其内在结构.精神运行的基本机制体现着精神受动性和精神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制约人的精神解放的根本问题和现实条件,把对于精神发展问题的研究建基于现代化实践,放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框架之中,因而成为精神修养论和精神实现论这两大精神发展路向的坚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和"整体性",为研究现代性的精神境界建构问题提供了"现代性·需要·精神"这一分析框架.基于与现代化实践良性互动的精神文化追求,探寻物的占有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联互动及其动态平衡成为一种应然的现代性文化理想.建构一种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型现代性精神哲学,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理路,以及重建与现代化良性互动的精神世界和走出现代性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唯物史观精神哲学精神结构精神发展精神境界

    国外《大纲》传播与阐释

    朱进东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论述了165年来国外马克思《大纲》的发现、传播、阐释及其意义.苏联梁赞诺夫在1923年发现这个文本并主持编辑梅加1(MGA1).德文第一版《大纲》(1939-1941)艰难问世,德文第二版出版于1953年,为此后各译本的母版.迄今为止,马克思《大纲》已有22种语言全译本,共有32个不同版本,全译本在全世界发行总量已逾50万册.日语本为第一个外语译本(1958-1965),1973年出版英译本.罗斯多尔斯基为《大纲》阐释先驱.1960至1980年代,《大纲》阐释先后出现两次高潮,内容涉及欧洲学者对其重要性的定位、对无视《大纲》的批判、《大纲》阐释的巨大飞跃之作、对它的评注、对其中的现代性等理论的挖掘以及《大纲》与《资本论》极具魅力的关系.1970年代关注的焦点为:两个英译本译者对《大纲》的定位、旧有解读模式遭遇挑战、对它的黑格尔式诠释及从现象学角度的解读.《大纲》经过1990年代的低谷徘徊后,21世纪迎来峰回路转.《大纲》出版和阐释的意义在于:有些阐释者常常将马克思和黑格尔联系在一起,客观上促使我们去思考两位哲学家思想上的关系;消解了"两个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的神话;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大纲》与后现代的相关性.

    马克思《大纲》《资本论》梁赞诺夫罗斯多尔斯基阐释

    从马克思自由劳动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吴荣何云峰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中,现代化不是单纯意识、观念或机器的更新,而是物质生产对自由劳动的肯定关系."现代化"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促进实现人自由劳动的现实进程.资本主义因为建基于异化劳动,所以同现代化的本质相背离,它并非现代化的真正代表者.中国式现代化就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旨向而言,与现代化的本质高度契合,因而能够在当代历史背景下代表真正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原则是要为自由劳动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强调劳动幸福,注重劳动尊严和深层民生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超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

    现代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

    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关系及其政策取向

    王俊豪孙元昊金暄暄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高效的政府监管体系.现行的市场监管范围不明确,无法全面反映政府的监管职能,从而影响其监管效果.文章研究表明,以所有市场主体作为监管对象的"广义的市场监管"等同于政府监管,而"狭义的市场监管"主要以现行市场监管部门职责为依据确定监管对象,是政府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章在辨析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取向:一是将作为政府基本职能的"市场监管"视同为"广义的市场监管",同时调整现有的市场监管部门名称,以避免政府基本职能和政府特定市场监管部门名称雷同.二是明确"狭义的市场监管"和政府监管的从属性质,根据监管内容的异质性,构建合理的政府监管内容体系和高效的政府监管机构体系.

    政府监管市场监管监管体系监管效能

    就业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根本性措施

    贾根良刘爱文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各有所长,也均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前者不仅无法解决"有增长无就业"和"失业型复苏"的问题,还会导致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恶化;后者则忽视了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机会充足是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虽然重视增加就业需求和创造就业机会,却是一种以经济增长为中介、间接创造就业的战略.就业保障计划反其道而行之,旨在为所有想要工作但未在私营部门找到工作的人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这是一种就业带动增长和就业优先于增长的战略.就业保障计划为中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就业优先战略凯恩斯主义就业需求管理总需求管理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保障

    环境信息公开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准自然实验

    刘宇梁栋张硕
    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续推进环境空气治理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城市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标准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量,且城市空气污染越严重,该标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标准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降低城市化石能源消耗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则发现,新标准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工业基础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能源消耗的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完善多元化碳排放治理体系、协同治理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提供了经验启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连续型双重差分夜间灯光碳减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聂洪光莫建雷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演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这种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准确认识空间差异演变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对于分类施策并梯次有序地推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文章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索中国30个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生产结构、部门结构和最终需求等角度分析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及空间分布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中国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广东、江苏、山东、河北等东部省区和河南、湖北等中部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超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剧了东高西低的碳排放空间差异.2012年以后,中国整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放缓,中东部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有所减弱.分析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2002-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加剧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优化和部门结构调整是2012年之后中国部分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区在能源结构、部门结构和能源强度3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

    投入—产出分析结构分解分析省域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碳达峰

    "弹性能源结构"的构建与煤基低碳化路径的中国引领

    方行明许辰迪肖磊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能源低碳化转型发展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使用为主导,但在多变的气候条件下,可再生能源因其环境依赖性以及产出可持续性等因素而受阻.这些因素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在较长时期内无法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特别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供给时常受到冲击.因此,各国应建立"弹性能源结构",即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的能源结构,在充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当面对自然灾害冲击、可再生能源供给阻断时,及时调配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填补能源缺口,实现两种能源无缝衔接和能源供需的动态平衡.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必须满足低碳化要求.文章提出煤基低碳化路径,即通过煤炭清洁化等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的低碳化目标,这是一条务实可行的低碳化路径.中国长期采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煤炭清洁化、低碳化使用技术方面领先,可与各国展开相关领域的合作,引领煤基低碳化发展,为实现国际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弹性能源结构煤基低碳化路径可再生能源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