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范式转换和领域开拓——中国近代环境史研究蠡见

    王利华
    10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史是史学范式的转换,更是史学领域的开拓.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主流学界重视,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加速推进,但诸多学理问题尚待认真探究:既需从近代史研究脉络探讨继"革命史""现代化"之后建立环境史或历史生态学解释范式的可能性,亦需从环境史研究脉络中探求其不断展开和推进的路径与方法.增加自然因素考量,开展生态关系分析,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的自然基底;采用正确思想方法和有效分析工作,合理设置框架和选择议项,以宽频视野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演变,探明当今环境生态问题的近代根源,可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用知见.

    近代中国革命史现代化环境史研究范式

    传统荒政何以陷入救灾乏力的历史困境——基于灾害治理史的考察

    卜风贤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过去数千年灾荒史,可见历史灾害的发生具有多样性、频发性、周期性及灾情严重性等特点,从而导致灾害治理的国家化倾向;在灾情遍野的情况下,灾民群体出现了特殊的固化现象,自耕农和佃农沦为灾民的风险日渐提高.考究中国历史灾害发生危害的原因,一是灾害知识积累中存在的大量非科学要素影响了防灾抗灾的实施效果,二是特定历史阶段灾害治理瓶颈制约了减灾成效.因此,灾害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科技,以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水平和完善防灾抗灾措施,大力推行科技减灾的国家战略.

    历史灾害国家治理灾民群体固化荒政体系化灾害知识分化

    史学史研究的传承、变化和路径:中外比较的视角

    王晴佳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外比较的视野考察,最早的史学史论著见于传统中国,其研究重点之一是历史书写的体裁和路径.刘知幾的《史通》即一例.同时,对历史书籍的归类整理,也蔚为传统.16世纪法兰西史家让·博丹和朗瑟罗·拉·波佩利尼埃尔的著作呈现相似的兴趣,并成为欧洲史学史研究的先驱作品.自20世纪初开始,史学史的研究在欧美卓然成家,成为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但之后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巴特费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所引入的批判视角和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所倡导的"内外结合"的路径,为其主要标志.总之,史学史研究路径的不断更新、变化,不仅显示这一学科的蓬勃生机,而且为其指向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未来.

    史学史中外比较刘知幾波佩利尼埃尔富艾特古奇巴特费尔德伊格尔斯

    从二元对立到多重层次:关于中外史学比较研究的思考

    屠含章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外史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为中西史学比较.中国史家以西方史学为进步的典范,将近代西方史学之长处与中国史学之短处相比.西方史家则在对中国史学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作出一些自我中心主义的批评,以此突显西方史学领先于非西方世界.在第二个阶段,中国史家尝试探索中西史学之间的相似性,并展现复杂而多面的中国史学.身处西方学界的华人学者对此贡献尤多,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史学的新解读也值得关注.笔者提出了两点关于中外史学比较研究的展望:第一,构建多层次的中外史学比较研究体系,将中西史学比较与东亚内部的史学比较有机结合;第二,结合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更为灵活地确定比较单元,尤其是采用专题的形式开展中观层面的比较.

    中外史学比较中西史学比较比较单元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詹福瑞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不是自然生成的.翻译传播是中国文学取得世界性的必要途径;中国文学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否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否具有全人类普适性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则是其关键;而中国文学世界性文学意义与价值的发现与揭示,要依赖读者的阅读,尤其是研究者具有世界性目光的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都会有所裨益.

    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世界性翻译比较视野

    中国物叙事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许建平许在元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也是反映人类存在与发展情状的文学的基本属性.世界性是以民族性为存在、表现形态的,所以,民族性是世界性分析的立足点、出发点.物叙述是人类最古老、形象的叙述形态,具有另一个大脑、另一只眼睛的独特功能.打开物叙事的新视域,将开辟一个叙事时代,就像电脑、手机、机器人叙述着一个特别的时代一样.中国物叙事文学具有不可分离的包融态、天人合一的物道思维、物人转化性、空间性、灵活性、感悟性和神秘性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在表现人类情感、人类相同历史阶段认识、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和人类美感诸方面,表现出不可抗拒的世界性.放眼世界未来,需发掘中国叙事文学的人类普适性内涵,加强中外文学的互补和翻译传播,以推进中国物叙事文学接受场域的世界性延展.

    中国文学物叙事民族性世界性

    皆川淇园的《左传》教育与日本江户《春秋》学

    罗静傅斯原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皆川淇园为日本江户时著名的折衷学派学者,门下弟子三千.皆川淇园《左传》教学从助字入手,重视读《春秋》《左传》原文以悟文法,广采明清学人著述又保持慎征的严谨学术态度,培养了大量日本《春秋》学者,在日本《春秋》学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文章对皆川淇园文集中《春秋》相关序篇进行梳理,考订其所校点、刊刻的中国明清《春秋》学著作,勾勒出和刻本的发展过程,还原了皆川淇园信经不信传、属辞比事以求文义的认识,这一学案是明清集部文献中经学材料应用的绝佳案例.皆川淇园继承了江户早期徂徕学以文辞解经的传统,又受顾炎武、毛奇龄等影响,促进了日本学风考证化的转变,见证了明清东亚"朴学共同体"的发展,是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皆川淇园《左传》学集部经学材料日本《春秋》学和刻本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里?——运用"三重证据法"所作的重新考察

    朱自强
    17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判定,近30年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仅分歧越来越大,而且逐渐向民初、晚清甚至向晚明延伸.这样的"众声喧哗",很可能造成学术价值、学科价值的弥散,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性质越来越被遮蔽.总体而言,以往的"起点"研究普遍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缺陷.为了实现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研究的学术增值,文章建构出"三重证据法"这一"起点"研究的方法,并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进行重新考察,指出1917年至1920年这四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这四年间,既建构出与晚清、民初截然不同的"新文学"理念,又出现了由同时代的"新文学"理念催生的一批"起点"作品,同时,赋予"新文学"以话语权和合法性的"文学场"也已经形成.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开启了贯通当代的百年历史.

    现代文学"起点"三重证据法整体性互动性

    梁宗岱诗论视域中的法国前期象征主义

    文学武何梦洁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梁宗岱所接受的象征主义谱系中,法国前期象征主义占有重要位置.梁宗岱在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兰波等前期象征主义者的身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他对前期象征主义批评中的艺术自足性、完美形式论等观念极为欣赏,也对前期象征主义的核心理论诸如纯诗、契合、宇宙意识等一系列审美现代性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阐释.最后,梁宗岱还借鉴了前期象征主义激情而富有诗意、印象式的批评方法.对梁宗岱而言,象征主义既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美学概念,只有在这样的美学链条之中,才能揭示出梁宗岱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的深厚渊源和真实关系.

    梁宗岱法国前期象征主义完美形式审美现代性批评方法

    论商标权产生的法律基础

    何怀文
    19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注册商标权产生的法律基础,理论上和实践中长期存在争议,代表观点包括"行政授权说""行政确权说""劳动财产说""先占取得说""期待权说"等.它们都欠缺规范基础,严重脱离《商标法》第4条和有关法律规定.基于形成权理论的创新视角,可以发现《商标法》第4条不仅确立了商标自愿注册原则,还赋予民事主体以准物权性质的形成诉权,民事主体得依此向商标局申请,通过商标审查的行政确权程序同相关公众建立注册商标权关系.《商标法》还基于商标注册的相对理由和绝对理由配置形成反对权,赋予民事主体通过商标异议、商标无效等程序矫正即将或已经形成的注册商标权关系.如上形成权说不仅能解释注册商标所涉系列法律程序,而且能有力解释商标法的实体问题:商标申请是行使形成诉权,不能产生期待权性质的"商标申请权";注册商标权是行使该项形成权的结果,未实际使用的注册商标只能承载期待利益,侵权救济因此限于排除妨害;"未注册商标权"是多种相似的权益,产生于市场影响的法律事实,而非基于形成权;《商标法》与《民法典》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注册商标权形成权形成反对权"商标申请权"未注册商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