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庄松林

双月刊

1007-6735

xbzrb@USST.edu.cn

021-55277251

200093

上海市军工路516号489信箱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刊登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热能工程、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计算机应用、机械学、机械制造、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及科研实践成果。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One)定为收录期刊,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等学校学报及教育部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应力信号的多类型电池析锂检测研究

    魏振伟毛烁源汪宇韩雪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析锂检测方法精度低和实时性差等问题,引入应力信号研究电池在析锂过程中的机械特性,并从机理实验和模拟仿真等角度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弛豫电压信号和超声检测方法确定了电池的析锂阈值,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平台建立了电池三维机械-电化学耦合模型,导出仿真应力信号.最终通过应力关于容量的微分这一指标实时检测并与实验标定的析锂阈值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析锂,实现实时且无损地对电池进行析锂检测的目标.研究成果为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机械应力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

    基于电化学机理模型的锂离子电池早期内短路电热特征研究

    吴文涛乔冬冬王学远魏学哲...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故障是诱发其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内短路特征研究能够为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安全预警提供支撑,对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电化学机理模型,实现了不同内短路阻值下的锂枝晶内短路故障模拟.结果表明,由锂枝晶导致的电池内短路产热 98%以上来源于正负极产生的焦耳热,早期内短路过程中正负极集流体表面的温升小于 1.5 K,不显著的外部热特征无法用于早期内短路故障诊断.与正常电池相比,内短路故障将使得电池充电速度变慢,放电速度变快,端电压异常下降,上述电特征可以为构建早期内短路故障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锂离子电池早期内短路电化学机理模型

    钴酸锂电池低温特性和针刺安全性能研究

    钱广俊郑岳久卢兰光孙跃东...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低温下工作的钴酸锂(LCO)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其在低温下的特性和热失控温度变化情况.首先,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容量测试,对比了-30℃时三元锂离子电池与LCO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结果表明,LCO电池在-30℃低温放电容量保持率几乎达到三元锂离子电池的2 倍;其次,利用混合功率脉冲特性测试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电池的内阻;接着,对低温下LCO电池电化学阻抗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0,-20,-30℃时的电荷转移阻抗较 0℃时分别增加了180%,702%,2 400%;最后,对LCO进行针刺热失控实验,结果表明,钢针刺破电池背面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 530℃,伴有少量火星,很快产生大量烟雾,并没有发生着火的现象.

    钴酸锂电池容量保持率电荷转移阻抗针刺实验

    广义Rosenau-Kawahara方程的有效谱方法

    文贤王中庆
    30-3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广义Rosenau-Kawahara方程提出了Legendre dual-Petrov-Galerkin谱方法,并基于对角化技巧,构建了快速有效算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单个孤立波的传播、守恒律及波的生成等物理现象.数值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Legendredual-Petrov-Galerkin谱方法广义Rosenau-Kawahara方程孤立波守恒律

    相变材料和液冷结合的锂离子电池热管理性能优化

    姜鑫鑫李凌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变材料因其良好的控温能力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高温环境和高放电倍率下,单纯依靠相变材料很难满足热管理的要求.设计了相变材料和冷却板混合的电池热管理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与采用纯相变冷却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电池间距、冷却液入口速度对电池最高温度以及相变材料液化率的影响,并对充放电循环过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和高放电工况下,液冷的引入解决了因相变材料完全液化导致的电池温度恶化和中间电池热量累积的问题.相比于纯相变冷却,当冷却液速度为 0.5 m/s时,混合冷却可将电池的间距减小至3 mm,继续增大冷却液的速度对热管理性能提升较小.同时,液冷板的加入可以减少首次充放电循环对后续循环过程的影响,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

    电池热管理数值模拟相变材料液冷

    不同热端温度对低温热电制冷试验箱制冷性能的影响

    周颖王子龙张华杨斌...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低温热电制冷试验箱的制冷效率及降低其冷热端温差,理论计算了热电制冷片热端温度为 56.18℃和 27.31℃时电流、电压、冷热端温差对试验箱制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三维数学传热模型,模拟了 3 种热电制冷片布置方式对制冷箱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端温度由 56.18℃降至 27.31℃时,低温热电制冷试验箱的制冷量由 150.2 W降至 139.5 W,制冷系数由 4.41 降至 3.09,冷凝温度由-22.30℃降至-41.90℃.可见,热电制冷片热端温度的降低能够获得更低的冷凝温度,较高的热端温度拥有较好的制冷性能.

    热电制冷系统热端温度制冷性能优化数值模拟

    柔性飘带长度对Ahmed模型气动阻力的影响

    薛鸿强许斌黄典贵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气动阻力,以尾部倾角为 25°的Ahmed类车体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其尾部垂直面下边缘添加不同长度柔性飘带的控制方法,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流固耦合计算方法,探讨了柔性飘带长度对汽车气动阻力的影响.首先对汽车模型进行格子尺度优化,得到模型的空气阻力系数;然后研究了柔性飘带对汽车气动阻力的影响;最后对模型尾部流场、柔性飘带附近流场以及模型尾部表面压力系数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模型尾部添加适当长度的柔性飘带,改善了尾流结构,提升了尾部表面压力,减小了车体的压差阻力,减阻率最高为12.25%.

    Ahmed模型被动控制柔性飘带气动阻力数值模拟

    残余应力与拘束对GH4169合金疲劳及蠕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影响研究

    雷雪雪刘芳崔元元王骁晓...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理解残余应力与拘束在疲劳载荷下的交互作用,以镍基高温合金GH4169 为研究对象,选用紧凑拉伸(CT)试样,对不同拘束CT试样的上方施加不同大小的预加载荷从而在裂尖产生不同应力.将该应力作为残余应力,系统研究残余应力和拘束交互作用下GH4169 合金的疲劳和蠕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结果表明:随着裂尖残余压应力的增加,不同拘束下GH4169 合金的疲劳和蠕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均降低.与低拘束试样相比,高拘束试样的疲劳和蠕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对残余应力的变化更加敏感,这主要与裂尖Mises应力和垂直于裂纹扩展方向的正应力有关.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相比,蠕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对残余应力的变化更加敏感.

    拘束残余应力疲劳裂纹扩展蠕变-疲劳裂纹扩展GH4169合金

    飞机荷载引起隧道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邵俐李闯蒙强李佩青...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飞机起飞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的影响,依托某机场隧道工程实例,利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飞机荷载对单线隧道和双线隧道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飞机由单线隧道左侧滑行至右侧时,地表沉降最大值由左侧移至中间偏右位置,且最大值不断增大.飞机滑行经过双线隧道工程上方时,地表沉降最大值由先行隧道上方逐渐转移至后行隧道上方;当飞机经过两隧道中间滑行至后行隧道拱肩上方时,地表沉降值最大且超过 30 mm.单线隧道和双线隧道的最大沉降均位于拱顶位置处,向周围方向沉降值逐渐减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除了应定时进行监测外,需重点关注拱顶处沉降情况,保证施工安全.

    飞机荷载单线隧道双线隧道地表沉降数值模拟

    基于深度学习GRU网络的UWB室内定位优化

    郑宏舟赵宇宸孟飞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信号传输质量和距离估计算法等因素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室内定位系统,利用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网络代替传统UWB室内定位系统中的三边测量过程,以提高UWB室内定位精度.在得到定位标签到基站的距离信息后,将距离信息输入GRU网络中,输出最终位置坐标.GRU作为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的变种,既含有RNN处理时序数据的优势,又解决了RNN中的长程依赖问题.对GRU网络模型中不同学习率、优化器、批量大小、网络层数、隐藏神经元数量参数进行调整和训练.结果表明,基于GRU网络模型的UWB室内定位系统显著提高了定位精度,平均定位误差为 6.8 cm.

    超宽带室内定位神经网络深度学习门控循环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