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刚

双月刊

1004-8634

xuebao@shnu.edu.cn

021-6432230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城市化: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

    王旭俞金尧韩琦李文硕...
    5页

    从"城"到"乡":中国城市化亟待转型

    王旭
    5-10页

    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俞金尧
    10-15页

    拉美国家城市化转型中的经验和挑战

    韩琦
    16-21页

    城市化转型中的亚洲都市农业

    李文硕
    22-26页

    观风俗:19世纪欧洲中国小说阅读史的一个视角

    宋莉华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他著作更具有观风俗的优势.中国小说以译本和中文刻本形式流通欧洲,看似其读者各有所属,实则他们之间相互交叉、影响,都以观风俗为阅读旨趣,并指向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小说也以翻译、改编、戏仿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19世纪欧洲的中国小说阅读史,体现了世界文学以一种渐趋融通的方式呈现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和包容力,以更好地推动文明互鉴.

    中国小说阅读观风俗世界文学

    信仰的信用、肉体的思想与积极的末日观——对"二战"后初期荒正人主体性论、世代论的一种解读

    王升远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正人作为"二战"后 日本文学界诸多论争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战后初期在其主导的《近代文学》等阵地上发起了"政治与文学"论争.他超越左右阵营,以"三十岁一代"的代言者姿态,对文坛前辈们发起整体性的批判.他强调应通过"肉体的思想化",以转向体验和战争体验为媒介,反思战前、战时放弃信仰抑或曾协力了军国主义的"四十岁一代"之意识形态主张,拒绝盲信、盲从"主义",以此实现对战前、战时 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扬弃,直指对战后文学主导权之争夺.面对战败"末日",他以战争体验、战败终局为经验前提,对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应对战败"末日"持积极的认知态度,不惮挥别传统、从头再来.荒正人所代表的《近代文学》同人以事实以及跨战争的思想、言行连贯性为依据,在道德层面发起了对文坛前辈战争责任的追究,发出了每个人应自我革命、自我反省的呼吁;这与新日本文学会以其自身主导权为自明前提、以阵营区分为特征而指向他人的自我批判要求大异其趣,双方终而走向敌对亦是必然.二战后至今,战争责任问题在 日本逐渐虚无化,回到战后初期的原点对此虚无化路径做实证性考察本身是必要的,文章也希望以此为战后日本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探寻一种新的思路.

    荒正人主体性论世代论战争体验战争责任

    论21世纪新诗对"境界"传统的新释与新构

    罗小凤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境界"论形成以来,学界对"境界"的内涵、外延及影响的探述卷帙浩繁.但由于王国维对"境界"缺乏明晰的界定,因而"境界"论一直处于笼统"模糊"状态.21世纪以来,一批学者和诗人跳脱出既往学界对"境界"的传统认知,对"境界"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不再局限于从"感受经验"的层面阐释"境界",而认为"境界=境+界",并将超越性、博大高远、圆融完全及语言的特殊效果等视为"境界"的独特内涵,构成其对"境界"传统的新发现.与此同时,一些诗人和学者从诗人的境界和诗的境界两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境界",前者主要体现在诗人的担当意识、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彰显的博大胸襟和高远情怀;后者则包括诗歌内容所抵达的境界和语言所构筑的"言境",由此形成新诗对自身"境界"传统的建构路径,其对当下和未来的诗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诗境界传统

    生成式AI影响下的艺术媒介本体论转向

    汤筠冰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仅具有"材料""媒材""质料"等传统属性,艺术传播的媒介环境从"再现"走向"再生产";艺术媒介从"聚块"(Agglomerations)的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元形态,在分散且广泛的"灰色媒介"中,艺术媒介的"物质性"被关注;人机艺术传播中的"媒介在场"和"社会在场"共同建构社会景观,塑造社会现实.

    生成式AI艺术媒介艺术传播本体论

    迭代、升维与信任建构:ChatGPT对广告传播互动性的变革

    姜智彬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告传播互动性是一个关于广告与受众之间相互作用和参与程度的概念.这种互动性可以通过个性化、循环性和情境感三个维度来衡量.个性化互动指的是广告能够根据受众的特定需求和偏好进行定制化.循环性互动指的是广告与受众之间的连续互动和反馈,以形成持续的交流关系.情境感互动则强调广告与受众在特定场景或环境中的相互关联和互动.ChatGPT的出现促进了广告传播互动性在个性化、循环性和情境感方面的不断迭代发展.ChatGPT具备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可以通过高效生产适配性内容、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创新广告传播互动形式等手段,推动广告的互动性在个性化、循环性、情境感三个维度进行迭代.同时,ChatGPT利用GPT模型结构、上下文记忆、大规模训练和Fine-tuning机制,能够进行自由对话和交互,并生成连贯、合理的回应,推动广告传播的互动性呈现出"情理交融、有求必应、身临其境"的特征,从而实现广告的互动性升维.然而,ChatGPT也带来了一些广告伦理失范、隐蔽操纵和隐私侵犯等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增强人机协作能力,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此外,还需要进行行业、技术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共同治理,以建立广告传播互动的信任基础.这样才能构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广告传播生态系统.

    ChatGPT生成式AI广告传播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