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刚

双月刊

1004-8634

xuebao@shnu.edu.cn

021-6432230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既往脉络和未来期待

    孙江李里峰李恭忠张宝明...
    5页

    博爱,还是友爱——Fraternité的跨文化之旅

    孙江
    5-9页

    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研究

    李里峰
    10-14页

    概念史与思想文化史的新境界

    李恭忠
    15-18页

    《人种》:三重维度下的人文语义关怀——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出发

    张宝明
    19-22页

    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

    刘日明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并使真正的普遍性能够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质和阶级立场直接相关.唯物史观"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性"原则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找到了根据和立足点.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必须把一般原理转化为具体方法和实施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社会现实辩证法唯物史观

    "资本的洪水期前的条件"——对马克思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再考察

    孙亮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术界始终逗留于"资本的现代史"视野去谈论解放、主体,一直无法寻找突破资本主义围城的出口,最终徘徊于资本逻辑派与劳动逻辑派两种话语之间.当然,这一困境也影响了汉语学术界的讨论.之所以如此,在于研究者遗忘了对"资本的形成史"的研究.通过厘清"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三重内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资本主义科学认识论起点、新社会制度创造历史前提,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分析的"资本的形成史",着重强调了资本主义本质中的"分离"与"颠倒",以及为如何瓦解资本主义提供出路的方向,这些内涵无疑为摆脱当下资本主义批判仅仅局限于"资本的现代史"的拜物教视野、实现从批判理论提升到解放理论的研究路向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形成史资本的现代史

    应用伦理学中的原则伦理

    甘绍平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应用伦理学中原则主义展现了如何将伦理应用到具体实践的一条进路.不同于诉诸一种基于某一最高原理并拥有普遍适用性的道德系统的演绎论,也不同于依赖以感知判断为基础的类比性评价的决疑论,原则伦理者寻求处于抽象的道德理论与具体的道德实践之间的所谓中位原则,为人们应对伦理冲突提供价值基准与论证依据的规范性导向框架.如果说不伤害、有利、公正、自主性属于比较经典的伦理原则的话,那么人权、尊严、隐私、责任则属于新近出现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伦理原则.应用伦理学中的中位原则具有不证自明的品格,其实质根基便是人类的道德直觉.这些原则之间处于协调的融贯关系,其内容在实践中需得到具体化的解释和依情境的灵活权重.

    应用伦理学原则伦理演绎论决疑论道德直觉

    风格迁移、指令设计与"世界模拟器"——兼论Sora模型产出艺术杰作的可能

    杨俊蕾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监督学习和对抗神经网络的推动下不断升级,程序化算法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回溯人工智能技术在作品生成方面的路径与方法,有助于理解人工智能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特征.通过细审艺术风格迁移的技术迭代现象,可以发现人机交互界面上隐形存在的深层指令设计问题.围绕指令文本做出的无休止调整,在增强艺术创作的游戏化体验时,迎来了动态的涌现现象.作为世界模拟器之一的Sora模型,能够部分地呈现运动中的物理世界,却无法模拟情感动态,艺术杰作难以产出.

    AI艺术风格迁移指令设计世界模拟器生成式AISora艺术涌现

    "助"与"替":生成式AI对学术研究的双重效应

    黄时进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AI应用于学术研究,揭开了知识生产的新篇章,它可以通过"助"读、"助"知、"助"写和"助"思来助力人的学术研究,自动化一些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工作,减轻人的认知负荷,使人将主要精力集中学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提高学术知识生产的效率.但对于生成式AI辅助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替"读、"替"知、"替"写、"替"思等负面效应,带来人的学术能力多向度退化.如何"助而不替"地合理使用生成式AI,是智能时代人机合作进行学术知识生产的新课题.

    生成式AI大模型文本生成学术研究知识生产人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