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刚

双月刊

1004-8634

xuebao@shnu.edu.cn

021-6432230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潘汝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0-1927 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尼伯龙根》《大都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公映.前者融神怪与史诗为一体,受大众热捧;后者的科幻类型与未来主题,更受智识阶层的青睐.这股电影风潮,也引发了中国文艺批评者对电影本体的思考:田汉为表现派冷峻而怪幻的抽象之美所折服;刘呐鸥则更看重这些电影作者的光影探索对确立电影艺术独立地位的重要价值.当然,这些风格鲜明的表现主义作品,也影响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费穆、吴永刚等业界精英在《联华交响曲之春闺断梦》《浪淘沙》等片中化用了其最具风格化的光影布景及先锋意蕴.当时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形式及意义建构的不同预期,以及深蕴于中国本土观众及创作者内心的"影戏"传统、"中和之美"等文化图式最终决定了其在中国虽有萌芽却终未汇为潮流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30年代中国电影比较电影光影布景跨文化语用学

    置身巴黎大街上的实拍:好莱坞与新浪潮

    安托万·德巴克蔡文晟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有比较,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故事,更遑论叙事,亦即一个攸关人及其视角的艺术行动.诚然,20 世纪 50 年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举移师巴黎实拍的风气,与战后美法间一系列经济政策关系匪浅,但,若少了那几个以《电影手册》为策反据点、以场面调度为电影之真的终极圭臬的"新浪潮五虎将"的积极介入,"就地取材",最终也只能流于最片面意义的写实主义,并至多引来批评家的阵阵奚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是引领日后新浪潮的那几个年轻影评人,才让好莱坞到巴黎大街上实拍这件事具备了绝对意义上的创造性,不仅先行催生出法国本地影坛的突变,继又受惠于此:外部环境之变虽能左右影史走势,但唯有一种迷影式的目光,该历史才得以无限生成.

    好莱坞新浪潮巴黎实拍迷影比较电影

    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再认识

    杨一凡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形成到不断完善,大体经历了从"律令体系"转化为"典例体系"的四个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初步形成律为"常经"、令为"损益"的律令法律体系;魏晋至宋,演进为以律典、令典为纲的律令法律体系;元代弃律、令,典例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明清时期,典例法律体系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古代法律体系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对法律体系内涵理解错位,忽视"覆盖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必备要素,忽视"律"的内容、功能及法律地位的变迁,忽视法律体系的定名原则,是造成对古代法律体系界定发生偏差的基本原因.

    法律体系律令体系典例体系认识误区

    学术期刊与中国近代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例

    刘昕杰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伴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形成,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日益成熟.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法学学术期刊,虽然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和办刊风格各异,但在近代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关于中华法系的研究、中外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及英文版期刊的编辑出版,都对当下的法学学术与出版具有借鉴意义.从这三本法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重视传统文化、直面实践疑难、保持全球视野,是中国法学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理当成为中国法学学术与出版界继续坚持的学术风格.

    学术期刊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

    人工智能与灵魂:超越科技的哲学追问——基于概念建构主义视角

    甘莅豪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讨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关系时,概念建构主义视角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理解方式.当前弱人工智能并未被赋予、也不需要灵魂.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强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引发对灵魂概念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灵魂可以被重新定义为数据、计算和交互的集合,并建构所谓的"灵魂智格".同时,对"轮回说""中介说"等灵魂概念的话语重设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变化不仅将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本质的理解,也将引发对其在后人类社会中角色定位的新思考.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概念建构还将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和道德责任产生深远影响,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新的道德和伦理参考.从概念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与灵魂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这一关系可以不断被重新定义和解读.

    人工智能语言哲学概念建构主义后人类灵魂

    人工智能体价值对齐的分布式路径探赜

    闫坤如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体价值对齐,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人工智能体的自主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价值对齐需要在考察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属性与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实现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目标,需要妥善处理好伦理共识与多元价值观、抽象价值规则与具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人类终极伦理目标与短期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为人工智能体的研发设定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底线,明确人工智能体的设计边界,确保其不对人类的价值和权利造成干扰和伤害,避免AI系统偏离人类价值观,以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体价值对齐有限理性自主性

    基于空间双重性的全球城市功能建构

    周振华高鹏
    14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城市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异质性功能,并在全球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直是全球城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文献,但大多数研究基于单一地点空间来阐述全球城市功能的形成机理,以特征事实的现象学表述方法对此进行定义,并强调其功能发挥的控制和支配性.为此,需要对此进行反思,深刻认识全球城市功能的空间性问题,从地点与流动空间双重性来重新建构全球城市功能的形成机理、本质特征(本源性),以及全球城市的功能结构与作用方式等基本框架.

    全球城市功能全球价值链地点空间流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