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绥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绥化学院学报
绥化学院学报

田军

月刊

2095-0438

shxyxb@vip.126.com

0455-8301079

152061

黑龙江省绥化市黄河南路18号

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概括为:追寻科学理念,探索学术真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孩政策背景下生育率提升财税激励政策研究

    倪明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3年以来,我国婚姻登记率和生育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适龄生育夫妇不愿意生育.父母生育子女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和几十年前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社会发展正面临严重的低生育率危机.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意味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出生率挑战,更加迫切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激励适龄人口的生育欲望.我国政府将会采取什么模式的财税激励政策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从财税激励制度的类型分析入手,借鉴域外国家成熟的财税激励制度,以当前人口结构为出发点,科学构建我国财税激励生育制度.

    三孩生育政策财税激励生育率

    基于SOR模型的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设计探索

    周雨颖庄德红霍春晓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S-O-R模型,以社会资源、用户感知为关键所在探索其在社区养老服务设计中的影响,同时提出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设计框架.在社会资源方面,强调建立多层次社会联系网络以满足目标老年群体需求;在用户感知层面,关注服务质量、情感体验等需求,提出一个用户友好平台.通过引入APP学习、技能授予、卡片匹配等方式进行实践;尝试意愿受到社会资源和用户感知双重影响.通过社会资源和用户感知的整合,以期激发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的积极性增强其信任.最终,在设计社区养老服务系统中实现线上学习、技能授予、社交互动等功能.研究为社区养老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强调了整合社会资源、关注用户感知的重要性.

    社区养老S-O-R模型服务设计系统设计

    艺术人工智能的"再主体化"过程及其合法性论证研究

    侯岩松郑光梁朱威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人工智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阶段的产物,是人工智能底层逻辑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延伸.在现时代的社会生产中,艺术人工智能具备技术自身与其社会身份的双重属性,在双重属性基础上,其作为人工智能从"主体"向"主体+"演化的新阶段而出现,并在"类人"的意向性结构中带来向人类主体回归的"再主体化"趋势.文章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艺术人工智能"再主体化"过程进行形式方面与内容方面辩证统一的合法性论证,以期对艺术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效应前景做出鸟瞰.

    艺术人工智能"主体+""再主体化"形式合法性内容合法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贾豁然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技术飞速发展,在动画创作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影响力.AIGC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动画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扩展作品创意空间、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推动动画创作的传播和普及,同时在原创性、审美需求、文化伦理、技术局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结合具体应用案例深入探究AIGC技术给动画创作带来的影响及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动画创作者提供新思路、新观点,推动动画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AIGC动画创作

    麦卡锡小说《路》中的身体乌托邦

    舒云童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讲述了父子两人在世界末日的求生之旅.随着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乌托邦"在当今时代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对差异性空间生产的诉求,突显了作为空间建构主体的身体的重要性.《路》中,麦卡锡打破了传统乌托邦作品的藩篱,建构了有生命力、意志力和实践能力的身体乌托邦,表达了生成更加动态、开放、包容的社会空间的愿景,探索着人类在末世荒原获得救赎的方法.

    《路》科马克·麦卡锡身体乌托邦

    本刊声明

    53页

    《一个女人》女性意识谫谈

    魏雅莎王改霞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岛武郎是日本文坛上一位颇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白桦派作家,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直被认为是作者诠释女性世界、女性观的优美篇章.文章从作家的经历和这部作品所处的背景入手,研判主人公这类在新旧时代交织作用下萌发女性意识的原因,探究其觉醒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总结其作为特定时代下女性意识的不足,全面探析作品女性意识之主张.

    有岛武郎女性意识早月叶子自我觉醒

    《只爱陌生人》中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建构与解构

    王腾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瑞文·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理论,以伊恩·麦克尤恩的《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以该小说人物罗伯特为切入点,聚焦其男性气质.明确,社会文化环境对罗伯特男性气质的建构有深远的影响,作为父权制社会文化的产物,罗伯特的男性气质是支配性的,但其建构是扭曲的.建构畸形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只是作者埋下的伏笔,伊恩·麦克尤恩真正的叙事目的是塑造多股内部和外部的颠覆力量对其解构,包括竭力追求完美男性气质却难以企及的罗伯特、男性气质性别逾越的玛丽和男性气质荡然无存的科林,借此挥出锋利的社会文化批判之剑.瑞文·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理论视角有助于解读该小说所蕴含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教化功能.

    《只爱陌生人》支配性男性气质建构解构

    《古山水障赋》考论

    葛成飞汪倩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山水障赋》是沈亚之三篇赋作之一,"古"指山水障时间的久远与古老,"障"出现在屏风之前,最早源于丧葬祭祀之礼,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障"的"遮蔽、遮挡"功能渐渐成为"屏风"的专事.随着六朝山水诗的发展,山水诗与山水画逐渐与屏风结合,产生出独特的屏风种类——山水屏风.通过考论,可以了解《古山水障赋》为沈亚之与友人题诗画赋、唱和往来之人文场景,反映了唐代士子文学创作、人际交游的时代风尚,反映了唐人生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趣,有益于读者深入了解唐代文化的丰富博大与精奥.

    沈亚之古山水障审美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地方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孟高旺杨琳琳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是区域文化符号和活化石,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纵观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当前,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着多重困境,包括法理层面困境、方言内部层面困境、传统文化层面困境和社会生活层面困境.生态语言学关注内容之一就是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语言资源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平衡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生态语言学为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要通过法理层面维护地方方言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内部层面保持地方语言的系统性、通过传统文化层面维持地方方言的平衡性、通过社会生活层面维系地方方言的再生性.

    生态语言学地方方言保护传承困境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