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傅继梁

双月刊

1008-0392

yxxb@tongji.edu.cn

021-65980705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重要数据库和文献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霉素对SD大鼠肠道真菌的影响

    刘利利张静谷丽黄文彦...
    319-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阿霉素处理后SD大鼠肠道真菌的改变.方法 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霉素组,阿霉素组采用阿霉素(7.5 mg/kg)单次尾静脉注射,6周后收集大鼠粪便进行ITS2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大鼠肠道真菌丰度及多样性变化,并进行差异菌属的鉴定.结果 ITS2测序结果显示阿霉素组大鼠肠道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ta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真菌门水平,子囊菌门、unclassified-Fungi、unclassified、担子菌门、黏液菌门、蜕皮菌门占主导地位;在科水平,以白粉菌科、unclassified-Fungi、unclassified、孢菌科、曲霉科等为优势微生物;在属水平相对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粉病菌属、un classified-Fungi、unclassified、链格孢属、曲霉属等.LEfSe结果显示阿霉素处理后,在属水平,unclassified-Fungi、丝衣霉属、链格孢菌属、金孢子菌属等13种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而木霉菌属、隐球菌属、毛霉属和白粉病菌属丰度显著增高.结论 SD大鼠经阿霉素处理后,肠道真菌的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不同分类水平下部分真菌的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变化.

    阿霉素肾病综合征大鼠肠道真菌测序

    雷公藤红素改善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

    曹帆帆张登海池永斌王莹...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雷公藤红素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ICR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分为对照组及雷公藤红素治疗组,收集脑损伤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LPS处理BV2小胶质细胞诱导体外脑损伤模型.经雷公藤红素处理后收集细胞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及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有22个显著富集于天冬氨酸盐代谢、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尿素循环等的代谢物发生显著改变;雷公藤红素处理后大多数异常的代谢物得到了回调.LPS处理后,BV2小胶质细胞中有131个生物标志物发生显著改变,这些代谢物显著富集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苹果酸-天门冬酸穿梭、天冬氨酸代谢等.给药后大多数异常的代谢物得到了回调,其中43个代谢物达显著性差异.蛋白质组共鉴定到7 590个蛋白,其中LPS处理诱导393个蛋白发生差异表达.而与LPS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处理后126个蛋白发生显著差异表达.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与免疫进程、炎症反应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体内及体外脑损伤模型可导致脑组织及细胞参与天冬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的代谢物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发生变化,雷公藤红素可回调部分代谢物及差异蛋白的变化.

    雷公藤红素缺血性脑损伤代谢组蛋白质组小鼠

    浮针对骨骼肌挫伤小鼠肌肉恢复的影响

    程子雯陈寅生王锐雯史辉燕...
    336-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浮针对骨骼肌挫伤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机制.方法 所有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C 组),模型组(model group,M 组),浮针组(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group,FSN 组)和针灸组(acupuncture group,ACP组).除了对照组,其他小鼠的左侧腓肠肌被挫伤损伤.FSN组每2d治疗1次,配合再灌注方法,一共6次,分别为第1、3、5、7、9、11天.ACP组的治疗时间与FSN组相同.通过von Fery和Hargreaves实验评估痛觉过敏的改变,通过测量两侧腓肠肌湿重和周长评估肌肉水肿程度,通过组织学和RT-qPCR评估炎症和纤维化,使用流式细胞术评估巨噬细胞亚群.结果 FSN组和ACP组的热痛反射潜伏期明显延长.浮针干预明显减轻损伤肌肉的水肿程度,针灸治疗无明显影响.FSN治疗在第3天降低了炎症因子和浸润白细胞的基因表达.同时,在第7天和第14天,它减少了受损肌肉的纤维化面积.FSN组在第7天,Ml巨噬细胞的数量减少,而M2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ACP组巨噬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结论 骨骼肌挫伤后FSN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热痛觉过敏,减轻肌肉损伤中的早期炎症水平和肌肉水肿,还可以减少纤维化.这些可以通过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来实现.

    骨骼肌挫伤纤维化炎症巨噬细胞浮针针灸疼痛小鼠

    KRAS和TP53共突变对肺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罗丽波任胜祥
    34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TP53共突变状态对KRAS突变肺腺癌转移倾向、基因组特征及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等的影响.方法 从cBioPortal数据库中下载肺腺癌转移、基因组、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数据,使用R语言筛选出KRAS突变病例并根据TP53突变状态进行分组,使用SPSS统计分析以比较合并野生型TP53或突变型TP53两组患者远处转移倾向、基因组特征、及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情况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纳入KRAS突变肺腺癌2304例,包括1 456例TP53野生型和848例TP53突变型.远处转移分析发现,合并TP53共突变显著增加了KRAS突变肺腺癌远处转移发生率(84.6%vs 76.3%,P<0.001)、远处转移病灶个数(3.5 vs 3.0,P=0.009)、远处转移器官的个数(2.9 vs 2.4,P=0.001).其中,骨(38.7%vs 31.8%,P=0.008)、胸膜(32.5%vs 27.3%,P=0.041)、中枢神经系统(28.2%vs 21.1%,P=0.003)、肝(18.1%vs 13.9%,P=0.040)、远处淋巴结(17.4%vs 13.3%,P=0.034)、肾上腺(15.2%vs 10.2%,P=0.006)、腹内(7.1%vs 4.1%,P=0.013)、胆道(6.9%vs 3.5%,P=0.004)的转移风险大大增加.基因组分析发现,TP53共突变显著增加KRAS突变肺腺癌肿瘤突变负荷、基因组改变分数,以及KRAS突变等位基因的频率.TP53共突变常合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改变(31.9%vs 21.0%,P=0.001);而 KRAS 单突变则常合并 NRF2(33.6%vs 18.1%,P<0.001)及 PI3K(45.6%vs 30.9%,P<0.001)通路基因改变.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的分析发现,合并TP53共突变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0个月vs2.5个月,P=0.012).进一步对PD-L1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共突变患者PD-L1表达≥1%(78.0%vs 42.0%,P<0.001)或≥50%(54.0%vs 23.2%,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KRAS单突变者.结论 TP53共突变显著增加KRAS突变肺腺癌远处转移发生率,显著增加其肿瘤基因组的突变负荷,增加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获益.

    KRAS肺腺癌TP53转移基因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听觉词汇学习测验对于轻度认知障碍转归的预测价值研究

    秦虹云赵欣欣张雷王强...
    35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听觉词汇学习测验(auditory vocabulary learning test,AVLT)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进展为痴呆的预测能力.方法 对257例MCI患者进行纵向随访,然后根据临床结果将其分为痴呆进展组和非痴呆进展组.比较这些组的基线人口统计学信息和AVLT评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评估AVLT评分对MCI转归的区分值.结果 在6年后的随访中,有45例受试者进展为痴呆,归为痴呆进展组(MCI progression,MCIp),3例受试者恢复正常认知,209例受试者维持MCI,一同归为非痴呆进展组(MCI non-progression,MCInp).在基线时,MCIp组的AVLT评分明显低于MCI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VLT延迟回忆(delayed recall,AVLT-DR)在区分MCI患者进展为痴呆方面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largest 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是重要预测指标.结论 AVLT,尤其是AVLT-DR评分较低能较好预测MCI进展为痴呆,但由于其特异度偏低,需要联合其他特异度高的量表综合使用来运用于临床工作.

    听觉词汇学习测验轻度认知障碍社区调查进展为痴呆

    中文版虚拟治疗关系量表在具有抑郁症状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杨宇晴廖晨曦杨璧西赵冰蕾...
    359-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中文版虚拟治疗关系量表(Virtual Therapeutic Alliance Scale,VTAS),在具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中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 基于经典回译模型,将英语版VTAS翻译为中文并进行文化调试.网络招募具有抑郁症状的受试者(n=70)体验一项自助式VR心理干预程序后施测.使用中文版沉浸感量表(Igroup Presence Questionnaire,IPQ)和中文版系统可用性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SUS)作为效度指标.采用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效标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中文版VTAS进行检验.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68份.条目呈现三因子结构,分别是任务目标(goal and task)、情感联结(bond and empathy)与沉浸共存(presence and copresence),解释总变异的67.4%.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问卷结构的稳定性(x2/df=1.716,SRMR=0.073,TLI=0.874,CFI=0.897).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29和0.928.中文版VTAS与两个效标问卷评分(中文版IPQ和SUS)显著相关(r=0.401,P=0.002;r=0.397,P=0.008).结论 中文版VTAS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估具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使用自助式心理干预程序时与虚拟治疗师的治疗关系.

    虚拟现实心理治疗数字化心理治疗虚拟治疗师治疗关系信度效度抑郁症状

    左束支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田亮唐恺
    36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 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结论 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左束支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老年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期与非急性期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对比分析

    荚龙高如峰陈农陈铭吉...
    373-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急性期与非急性期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2月行PVP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根据患者发生骨折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期组(≤2周,80例)和非急性期组(>2周,5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弥散分布是否满意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比(前缘及中部),伤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5.92±2.78)个月(12~21个月),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前缘及中部)、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急性期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分布、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改善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和Cobb角维持优于非急性期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急性期组患者疼痛缓解(VAS评分)和功能恢复(ODI评分)也优于非急性期组患者(P<0.05),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术后3d VAS)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采用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胸椎腰椎骨折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

    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奚燕朱维席鹏黄飞飞...
    379-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炎症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Lp(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29例ACS患者,采用高灵敏度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CRP 和 Lp(a)的表达水平,将 CRP≥ 10 mg/L 定义为 CRP+,CRP<10 mg/L 定义为 CRP-;Lp(a)≥300 ng/mL 定义为Lp(a)+,Lp(a)<300 ng/mL定义为Lp(a)-.所有纳入的患者根据检测结果分为4组,包括CRP-/Lp(a)-、CRP-/Lp(a)+、CRP+/Lp(a)-、CRP+/Lp(a)+;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使用Gensini评分计算狭窄严重程度;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和Lp(a)水平联合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Gensini评分四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CRP-时,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年龄、吸烟以及糖尿病是Gensin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P+时,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年龄、吸烟、糖尿病以及Lp(a)+是Gensin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四组患者中,CRP-/Lp(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最低,95%CI:0.111~8.520;CRP+/Lp(a)+组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最高,(95%CI:4.674~21.230).结论 CRP+/Lp(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比其他任何一组均更高,因此提示高炎症水平的人群中降低Lp(a)可能获益最大.

    C-反应蛋白脂蛋白a急性冠脉综合征Gensini评分

    CT联合MR多序列成像对胆总管小微结石的诊断价值

    刘梦邵志红刘卫英张景涛...
    38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联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多序列成像对胆总管小微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放射科2019年3月—2021年7月所有行上腹部CT平扫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并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证实的胆总管小微结石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共计55例.对比分析CT、磁共振各序列及两者联合诊断胆总管小微结石的阳性率.结果 对于55例胆总管小微结石,CT薄层扫描检出阳性率为56.4%,MR多序列扫描阳性率为80.6%,MR多序列扫描对胆总管小微结石诊断优于CT扫描(x2=7.08,P<0.05).CT联合MR多序列阳性率为98.2%,CT联合MR多序列扫描诊断胆总管小微结石优于两种单独检查方法(x2的值分别为27.38,P<0.01;9.35,P<0.05).对于22例胆总管微结石,CT薄层扫描阳性率为40.9%,MR多序列扫描阳性率为68.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0,P>0.05),CT联合MR多序列扫描阳性率为95.5%,CT联合MR多序列扫描诊断胆总管微结石也优于两种单独检查方法(x2的值分别为15.09,P<0.01;5.50,P<0.05).结论 CT联合MR多序列成像有利于提高胆总管小微结石诊断的检出率,对胆总管小微结石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胆总管小微结石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