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傅继梁

双月刊

1008-0392

yxxb@tongji.edu.cn

021-65980705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重要数据库和文献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力衰竭患者多次非计划性入院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卢毅顾宇重杨青青梁梦瑶...
    851-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多次非计划性入院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多次非计划性入院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的498例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中2020年1月-2021年6月的332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多次非计划入院的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0月的166例患者数据,利用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332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发生多次非计划性入院的75例,发生率为22.59%.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房颤史、慢性肾脏疾病、COPD、NYHA分级≥Ⅲ级、Hb<110g/L、服药≥7种是心力衰竭多次非计划性入院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1:0.802~0.925),灵敏度为90.8%,特异度为76.8%,最大Youden指数为0.676.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心力衰竭多次非计划性入院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医务人员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干预提供指导.

    心力衰竭多次非计划性入院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Bcl-2和Myc共表达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韩琪姜东杰韩华中张舒龙...
    859-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Bcl-2(B-cell lymphoma-2)和Myc基因共表达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I-DLBCL)预后和化疗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因标本活检或急诊情况而接受手术治疗的136例PGI-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和Myc基因扩增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其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参数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cl-2基因扩增阳性33例(24.3%),蛋白阳性表达90例(66.2%).Myc基因扩增阳性21例(15.4%),蛋白阳性表达75例(55.2%).Bcl-2、Myc基因共扩增阳性16例(11.8%),Bcl-2、Myc蛋白共表达阳性49例(36.0%).Bcl-2、Myc基因共扩增与肿瘤原发部位、Ann Arbor分期、IPI评分以及LDH水平有关(P<0.05),Bcl-2、Myc蛋白共表达与肿瘤原发部位、LDH水平以及B症状有关(P<0.05).Bcl-2、Myc基因共扩增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1),蛋白共表达与生存无关(P>0.05).Bcl-2、Myc共表达患者使用RCHOP方案生存率较CHOP方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Bcl-2和Myc基因对PGI-DLBCL 的预后和化疗疗效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Bcl-2Myc原发性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

    直接左室间隔面起搏与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式及疗效比较

    董珍珍张慧徐云
    86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直接左室间隔面起搏(direct lef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DL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两种电极植入方式及效果的差异.方法 入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因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住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心内科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患者,随机分为DLVSP组与RVAP组,每组各53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起搏QRS波宽度、阈值和阻抗改变、心室起搏比例、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改变指标.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BNP、LVEF方面无差异.DLVSP术式组在X线曝光时间、电极植入总时长与RVA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VSP术式组起搏成功率达92.45%(49/53),其中达到左束支起搏成功标准61.2%(30/49),左室间隔面心肌起搏38.8%(19/49);起搏QRS波时限DLVSP组明显短于RVAP组(108.5±18.2ms vs 149.1±10.6 ms,P<0.05);随访电极阈值和阻抗稳定性两组无差别;术后6个月两组心室起搏比例无差异,RVAP 组 BNP 水平显著高于 DLVSP 组[(278.2±23.6)pg/mL vs(201.7±28.2)pg/mL,P<0.05],LVEF两组无差异.结论 DLVSP对有经验术者较传统RVAP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时间,随访DLVSP术式对患者术后BNP增高有预防作用,可能降低远期临床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可以作为心室起搏电极首选放置方法.

    左室间隔面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式效果

    两种阴道黏膜切口缝合方法治疗前盆腔脱垂的效果及阴道微生态变化分析

    苗爽许岚秦玲胡佳贞...
    87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经阴道前壁植入TiLOOP Total4网片,阴道黏膜切口不同缝合方法,治疗中重度前盆腔脱垂的临床疗效、网片暴露及阴道微生态变化.方法 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妇科就诊,经POP-Q评分为Ⅲ~Ⅳ度的前盆腔脱垂初治患者及未使用植入物术后复发者共61例,随机分成两组,均行单纯前盆腔重建术,31例常规阴道黏膜缝合组为对照组(A组),30例改良阴道黏膜缝合组为研究组(B组),观察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收集疗效的主观评价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ISQ-12评分量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及客观评价指标(POP-Q术前后测量指标)数据;术前、术后阴道微生态变化的数据;术后是否出现网片暴露.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住院天数缩短.B组Aa、Ba、C、Ap、Bp点术后上升更明显(P<0.05).术后6个月PISQ-12量表评分B组明显提升(P<0.05);术后1、6个月PFIQ-7量表评分B组"膀胱或尿道""阴道或盆腔"亚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道亚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B组阴道优势菌为乳杆菌、pH等指标更接近绝经期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状态,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网片暴露并发症A组1例,B组无.结论 经阴道前壁植入TiLOOP Total4网片后,两种阴道黏膜不同缝合方法,对中重度前盆腔脱垂治疗疗效确切;改良阴道黏膜缝合组患者满意度更好,且对阴道微生态有更早更好的纠正作用.

    盆腔器官脱垂临床疗效Tiloop网片阴道微生态

    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生殖道及肠道微生物组研究

    毕莹莹李武陈宇航秦锦龙...
    87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生殖道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纳入50名健康围绝经期女性,采集其口腔、尿液、肠道、宫颈、阴道上段及阴道下段6个部位标本,利用Illumina NextSeq2000测序平台对16S rRNA的V3-4可变区扩增产物测序,全面分析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生殖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 在健康围绝经期女性中,不同部位菌群的丰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存在差异.获得序列可归为41个门、82个纲、131个目、285个科、792个属及1 889个种.其中有4个优势菌门:厚壁菌门(Bacillot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seudomonadota)和19个核心菌属.不同系统6个部位的菌群组成差异显著,在属水平,肠道部位丰度最高的菌属为芬戈尔德菌属(Finegoldia),口腔部位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4个泌尿生殖道部位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种的水平,口腔部位丰度最高的菌种为口腔链球菌(Streptococcus oralis),肠道部位为大芬戈尔德菌(Finegoldia magna),泌尿生殖道部位丰度最高的菌种为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和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结论 通过对健康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生殖道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全面多系统描述了该阶段女性微生物组结构特征,为这一生理年龄阶段女性多发妇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学视角参考.

    围绝经期泌尿生殖道肠道微生物组16SrRNA基因测序

    无自发性早产史单胎孕妇早产预测模型的构建

    汝萍倪晓田徐文怡史玉霞...
    884-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及评价无自发性早产(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sPTB)史单胎孕妇的早产预测模型.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三家医疗中心分娩的无sPTB史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采集孕妇的临床特征、妊娠期并发症和妊娠结局,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早产预测模型,以线列图形式展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等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1371例无sPTB史单胎孕妇进行建模,识别出7个早产预测因子,包括孕前BMI、产次、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子宫颈手术史、子痫前期、未足月胎膜早破和妊娠期糖尿病,该模型的AUC为0.693(95%CI:0.663~0.722),Hosmer-Lemeshow检验、二分类变量的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均说明模型校准度良好.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表明该模型临床预测有效率高.结论 本研究尝试构建无sPTB史单胎孕妇的早产预测模型,构建的模型稳定性好,可作为无sPTB史单胎孕妇预测早产的一种工具,但其临床应用与推广需要进一步验证.

    早产无自发性早产史单胎妊娠预测模型列线图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张玉林何晨冬邹楠宋虎...
    891-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筛选2022年1月-2024年7月因胸痛怀疑冠心病在南京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并行CCTA的368例患者.飞利浦EPIQ 7超声仪测量分析颈动脉斑块;西门子双源ForceCT进行冠脉造影检测心肌桥.结果 研究共计纳入261例参与者,平均年龄(64.0±10.4)岁,心肌桥84例(32.2%).与无心肌桥组患者相比,心肌桥组的冠心病比例较低(25%vs 39%;P=0.03)、左侧颈动脉斑块的比例也较低(40.5%vs 58.2%;P=0.007);颈动脉斑块的长度、厚度以及右侧颈动脉斑块的比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14).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桥组患者发生左侧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较低(OR分别为0.49和0.40;P≤0.014).基于年龄、性别和冠心病等的分层分析显示MB与这些影响因素间对左侧CAS没有交互作用(Pint≥0.19).结论 在住院患者中,心肌桥与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降低独立相关.

    心肌桥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颈动脉斑块

    2009-2022年上海市安亭社区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

    许学海张丽娟卢箴劬沈初...
    897-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安亭社区2009-2022年恶性肿瘤趋势情况.方法 收集2009-2022年上海市安亭社区人口构成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了多个指标,包括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及构成比.标化死亡率基于2000年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计算.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揭示死亡率的年平均变化趋势,对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进行对数转换,并应用网格搜索法、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修正贝叶斯方法确定最佳年度变化趋势曲线.结果 2009-2022年,上海安亭社区总死亡6516例,其中恶性肿瘤2 150例(占33.00%),年平均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240.42/10万,男性(307.59/10万)高于女性(172.29/10万),总体癌症粗死亡率变化不显著,但标化死亡率显著下降(AAPC=-2.5%,P<0.001).就粗率来说,肺癌的死亡率增加了 142.1%,并呈现显著性的上升趋势(AAPC=8.6%,P=0.034),而胃癌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 50.3%,并呈现显著性的下降趋势(AAPC=-6.0%,P=0.008).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85岁以上达到高峰.男性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胃癌、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结论 上海安亭社区癌症死亡呈上升趋势,尤其在65岁以上.总体标化死亡率下降,但肺癌、结直肠癌等显示上升趋势.性别和年龄对癌症死因有显著影响,提供癌症防控信息,应及时制定措施,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控制.

    恶性肿瘤死亡率安亭社区趋势分析

    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躯体-心理症状的研究进展

    林寅夏凯王芳涛陈春球...
    904-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中国呈显著上升趋势.目前诸多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不仅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还会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功能.其中,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合并症对患者的影响更为突出.同时肠道-心理的交互作用还会影响患者的自然病程,增加疾病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因此在治疗炎症性肠病躯体症状的同时,心理干预及治疗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目前,粪菌移植治疗作为依赖于该轴的新兴治疗策略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炎症性肠病躯体-心理症状的相互作用以及粪菌移植治疗在炎症性肠病躯体-心理症状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予以综述.

    炎症性肠病情绪障碍脑-肠轴粪菌移植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影像学研究进展

    王书悦诸静其
    911-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DSA、CT、MRI、核医学以及多模态影像可以评估CICAO患者的颈内动脉闭塞特征、斑块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CICAO的诊治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CICAO的发病机制、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MRI核医学多模态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