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医学
上海医学

汤钊猷

月刊

0253-9934

shmj@xy00030.com

021-62178606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上海医学/Journal Shanghai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上海医学》创建于1978年,由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为国内外多种刊物所引用,并被国际六大检索统之一的《化学文摘》(CA)收录,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本刊由汤钊猷院士担任总编辑;亚太风湿病联盟现任主席陈顺乐教授担任常务副总编辑;顾玉东院士、曾溢滔院士、闻玉梅院士、龚兰生教授、林善锬等著名医学专家担任副主编及编委。 本刊宗旨为:全面反映上海地区的医学发展水平。介绍上海地区及全国医学卫生领域医学、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方法,并介绍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新进展。不仅有助于专科人员及时了解本科的发展动态,而且有助于专科人员在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的今天,及时了解医学的整体发展状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生物医药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

    陈凯先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础研究突破引领创新前沿,社会需求不断推动研发模式的转变,学科汇聚和交叉引发新一轮技术变革.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跟踪仿制到模仿创新两个阶段,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大台阶.当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面临着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实现创新强国目标的新任务.AI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助力新药研发.我们要抓住新技术变革的机遇,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研发更多原创新药,实现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原始创新

    上尿路结石相关输尿管支架管应用上海专家共识(2023版)

    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结石学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指南评级泌尿外科学专科委员会高小峰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输尿管支架管临床应用广泛,主要起到引流肾脏尿液、解除输尿管梗阻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发生相应的并发症.上尿路结石诊治中,输尿管支架管是否需要留置、留置多久合适、选择何种材料和型号、怎样防治并发症等,均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亟须形成专家共识.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结石学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指南评级泌尿外科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收集、遴选相关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筛选和评价证据,通过改良德尔菲法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四个方面的16条推荐意见,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以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输尿管支架管.

    输尿管支架管上尿路结石专家共识临床实践

    《上海医学》杂志2024年度学科专辑报道计划

    17页

    上海市某区域老年群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亚林陆媛徐圣明周路路...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发生情况,探究影响MCI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订MCI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5-7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共4 962人.根据纳排标准,应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目标人数860人.其中,48人拒绝接受调查或部分调查,接受全部调查者为812人.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人口学资料、慢性病类型、生活行为方式等.根据Petersen标准,结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basic,MoCA-B 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评估受试者MCI发生情况.受试者的MCI由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师进行最后确诊.计算MCI的发生率,观察MC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接受全部调查的812人中,收回有效问卷791份,有效率97.41%.根据Petersen标准,在791人中,符合MCI诊断标准192人,认知正常者563人,共755人纳入分析.对于60岁及以上受试者,随年龄增长,MCI发生率显著增高(x2=19.120,P<0.01);当受试者教育年限≤12年时,MCI发生率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而显著降低,而当教育年限>12年时,受试者的MCI发生率显著增高(x2=21.670,P<0.01);子女数越多,MCI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60,P<0.01);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受试者相比,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受试者MCI发生率显著增高(x2=22.110,P<0.01).中心型肥胖的受试者MCI发生率较非中心型肥胖的受试者显著增高(x2=4.661,P=0.031).有糖尿病的受试者MCI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者(x2=6.012,P=0.014);有忌口、仍在吸烟的受试者的MCI发生率较无忌口、不吸烟或已戒烟者显著增高(x2=7.807、44.555,P=0.005或<0.001),而会说外语、锻炼频率高的受试者MCI发生率较不会说外语、锻炼频率低者显著降低(x2=3.962、17.014,P=0.047、0.001).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年龄、教育年限、子女数、职业属性、中心型肥胖、糖尿病、有忌口、吸烟、会外语、锻炼频率)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MCI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以体力劳动为主(OR=2.525,95%CI 为 1.618~3.939,P<0.001)、有忌口(OR=1.529,95%CI 为 1.045~2.237,P<0.05)、吸烟(OR=1.845,95%CI 为 1.479~2.302,P<0.001)是 MCI 发生的危险因素,锻炼频率高(OR=0.845,95%CI 为 0.742~0.964,P<0.05)是MCI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社区老年人群MCI发生率较高,职业属性、有忌口、锻炼频率、吸烟是MCI发生的影响因素.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群体影响因素

    《上海医学》杂志论文作者署名规范

    25页

    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长对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景晓利陶磊张富军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精确麻醉管理模式下,多沙唑嗪术前准备时长对嗜铬细胞瘤(phaeochromocytoma,PCC)和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1月—2021年1月择期行PCC和PGL切除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23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PCC 199例,PGL 33例.按照患者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长[以天(T)表示]分为4组:组1 T<14 d;组2 T为14~28 d;组3 T为<28~42 d;组4 T>42 d.计算4组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长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hemodynamic instability,HI)的发生率.比较非HI与HI患者的一般资料、ASA分级、合并症、术前用药等.观察4组患者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波动范围,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中强心药的使用率.采用Clavien-Dindo评分标准评估4组患者的术后早期预后并记录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32例患者中,98例发生了 HI,纳入HI组,剩余134例纳入非HI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HI组比较,HI组ASA Ⅲ级患者占比、糖尿病患者占比,以及术前最高水平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和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的数值显著增高(P值均<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25的变量及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长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ASA分级高、合并糖尿病是其术中发生HI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长不是术中发生HI的危险因素(P>0.05).与组1相比,组2、组4患者合并术前高血压的患者占比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6).4组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长患者术中HI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水平、麻醉时长、手术时长、强心药物使用情况、液体正平衡水平、各手术方式占比,以及术中使用各类血管活性药物单位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与组1相比,术后组2、组4中Clavien-Dindo 2级患者的占比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6).术后,4组间的Clavien-Dindo 1、3、4级的患者占比,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4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的院内死亡.结论 在精确麻醉管理模式下,术前多沙唑嗪准备时间长短对PCC和PGL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无显著影响."理想麻醉状态"的维持、完善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策略,以及个体化快速短效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关键.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多沙唑嗪α-受体阻滞剂精确麻醉管理血流动力学

    《上海医学》杂志可直接使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33页

    长链非编码RNA-TUG1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谢津璧王善娟刘艳丽张丽航...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UG1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9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选取其中3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组织样本进行lncRNA芯片检测,筛查胃癌和癌旁组织样本中的差异表达lncRNA.采用qRT-PCR技术检测TUG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慢病毒Lenti-TUG1、Lenti-TUG1-shRNA转染胃癌细胞NCI-N87和MGC-803.根据慢病毒转染分为Lenti-TUG1处理组与Lenti-TUG1-shRNA处理组,设计不加慢病毒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检测TUG1基因在体外和体内对NCI-N87和MGC-803生长的影响;采用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TUG1基因对NCI-N87和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细胞凋亡实验检测TUG1基因对NCI-N87和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UG1基因对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 lncRNA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有11种lncRNAs表达上调,有7种lncRNAs表达下调.根据患者胃癌组织中TUG1的中位相对表达量,将胃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30例)和低表达组(30例).TUG1高表达组肿瘤体积≥5 cm3、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TNM分期为Ⅲ期的患者构成均显著高于TUG1低表达组(P值均<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enti-TUG1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的光密度(A)值均显著增高,Lenti-TUG1-shRNA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的A值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enti-TUG1处理组NCI-N87细胞与MGC-803细胞的迁移数量和侵袭数量均显著增多,Lenti-TUG1-shRNA处理组NCI-N87细胞与MGC-803细胞的迁移数量和侵袭数量均显著减少(P值均<0.01).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enti-TUG1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的凋亡比例均显著降低,Lenti-TUG1-shRNA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的凋亡比例均显著增高(P值均<0.01).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enti-TUG1处理组的NCI-N87细胞和 MGC-803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均显著增高(P值均<0.01),Lenti-TUG1-shRNA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相对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enti-TUG1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中Bax、caspase-3和E-cadherin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RAB2A、MMP-14和Bcl-2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Lenti-TUG1-shRNA处理组NCI-N87细胞和MGC-803细胞中Bax、caspase-3和E-cadherin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RAB2A、MMP-14和Bcl-2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在229例胃癌组织中,TUG1与RAB2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180,P=0.006);miR-186与RAB2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r=-0.147,P=0.026).结论 TUG1可能通过调控凋亡、EMT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针对TUG1的靶向治疗设计可能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TUG1基因RNA,长链非编码胃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凋亡

    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的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眭建忠黄淑瑜禤洁甜欧水英...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的产前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0月经超声检查发现NT值≥2.5 mm的143例胎儿及其孕母资料.所有孕妇均为单胎妊娠,于孕11~13+6周测量NT值,并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抽取绒毛或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于微阵列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分析.收集、分析孕妇的年龄、胎儿的NT值,以及超声检查结果.计算染色体核型分析和aCGH分析检测出的染色体异常的胎儿例数,并比较各NT值区间G显带分析和aCGH分析检测出的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占比.结果 143例孕妇中预产期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20例(14.0%).143例胎儿的NT值为(3.78±1.49)mm(范围为2.50~8.00 mm),其中129例为单纯NT增厚,经超声检查发现5例合并鼻骨缺失,4例合并脉络丛囊肿,1例合并淋巴水囊瘤,1例合并全身水肿,1例合并多发畸形,1例合并脊柱侧弯,1例合并严重腹裂.染色体核型分析的G显带结果显示,染色体异常胎儿20例(14.0%),其中非整倍体12例(8.4%),包括21-三体综合征11例和18-三体综合征1例;致病性染色体异常8例(5.6%),包括嵌合体3例、染色体不平衡易位2例、染色体平衡易位2例、染色体倒位1例.aCGH分析检出19例(13.3%)染色体异常胎儿,其中非整倍体12例(8.4%),包括21-三体综合征11例和18-三体综合征1例;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7例(4.9%).与2.5~<3.0的NT值区间相比,其他NT值区间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占比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 胎儿NT增厚与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NT值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可能增高.

    产前诊断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染色体核型分析基于微阵列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全外显子组测序

    艾司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效果比较

    周思易黄悦李波张剑蔚...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艾司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EA)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择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2~7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化原则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期间艾司氯胺酮组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予右美托咪定0.3 μg/kg静脉注射,术中均予以体积分数为0.02~0.03七氟烷与体积分数为0.5氧气吸入维持.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构成、BMI、手术时长.分别于术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拔管即刻(T2)记录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儿的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麻醉后EA、术后疼痛、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患儿的年龄、性别构成、BMI、手术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T0、T1、T2时间点,两组间患儿的心率和MA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艾司氯胺酮组术后疼痛发生率(6.7%)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26.7%,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儿麻醉后EA发生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3%、6.7%,与右美托咪定组的16.7%、3.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艾司氯胺酮组拔管时间为(6.9±2.2)min、PACU停留时间为(24.0±13.2)min,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时间为(6.1±2.5)min、PACU停留时间为(28.7±9.1)min;两组间患儿的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麻醉诱导期间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后EA与0.3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效果相当,且其镇痛效果优于右美托咪定.

    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儿童苏醒期躁动七氟烷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