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医学
上海医学

汤钊猷

月刊

0253-9934

shmj@xy00030.com

021-62178606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上海医学/Journal Shanghai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上海医学》创建于1978年,由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为国内外多种刊物所引用,并被国际六大检索统之一的《化学文摘》(CA)收录,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本刊由汤钊猷院士担任总编辑;亚太风湿病联盟现任主席陈顺乐教授担任常务副总编辑;顾玉东院士、曾溢滔院士、闻玉梅院士、龚兰生教授、林善锬等著名医学专家担任副主编及编委。 本刊宗旨为:全面反映上海地区的医学发展水平。介绍上海地区及全国医学卫生领域医学、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方法,并介绍国内外医学科研动态和新进展。不仅有助于专科人员及时了解本科的发展动态,而且有助于专科人员在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的今天,及时了解医学的整体发展状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磺酸萘莫司他的血液净化抗凝应用专家共识

    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甲磺酸萘莫司他的血液净化抗凝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丁小强毛永辉...
    12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有效的抗凝是血液净化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甲磺酸萘莫司他(简称萘莫司他)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多靶点抗凝效应,作用于凝血酶、Ⅶa、Ⅹa和Ⅻa等关键凝血因子,可用于体外循环的抗凝.萘莫司他在体外循环中注入血液后即开始降解,血液净化还通过弥散、对流和吸附等方式清除相当比例的萘莫司他,少量进入体内后则通过肝脏和血液快速降解,半衰期仅5~8 min,对体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因而具有体外局部抗凝特性.与其他抗凝剂应用于全身抗凝相比,萘莫司他显著降低出血发生率,不仅适用于常规血液净化抗凝,还适用于存在出血风险和活动性出血的患者.目前,萘莫司他已应用于除活性炭吸附以外的所有血液净化模式.尽管,萘莫司他作为血液净化抗凝剂在国外已经使用30余年,但其国内应用时间尚短,亟须专家意见指导临床规范应用.本专家共识主要依据临床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注重引领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旨在推进萘莫司他的临床实践规范,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血液净化的高质量发展.

    血液净化抗凝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甲磺酸萘莫司他

    《上海医学》杂志2024年度学科专辑报道计划

    144页

    阿司匹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心肌纤维化

    史嘉然杨坤高日峰葛均波...
    14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左前降支动脉结扎术诱导的缺血性心脏病小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选用C57BL/6小鼠24只,均行左前降支结扎术.术后第4周,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12只;阿司匹林组小鼠每日予20 mg/kg阿司匹林灌胃,对照组小鼠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均干预4周.术后第4周(干预前)和第8周(干预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采用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瘢痕相对长度、心肌纤维化比例).术后第8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环氧合酶1(Cox-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α1-Ⅰ型胶原(Col1α1)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结果 术后第4周,两组间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8周,阿司匹林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5),左室舒张末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 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4周,两组间小鼠心肌瘢痕长度和纤维化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8周,阿司匹林组小鼠心肌瘢痕长度和纤维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术后第8周,阿司匹林组小鼠心肌组织中Cox-1、α-SMA、Col1α1的蛋白质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阿司匹林可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心功能障碍及心肌纤维化.

    阿司匹林环氧化酶1心肌纤维化缺血性心脏病

    《上海医学》杂志对论文表格的要求

    149页

    儿童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预测分析

    牟娅妮李世燕徐莉王怡仲...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儿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于2018年3月—2019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或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便秘门诊并确诊为FC的患儿资料,纳入FC组.对照组为同期于医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时经调查问卷显示无胃肠道症状且近两周内无服药史、无重大疾病史的健康儿童.分析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菌群结构和菌群功能的差异.应用Shannon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进行计算、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应用PCoA分析计算、评估肠道菌群β多样性.在门、目、科、属水平分析两组菌群结构差异.菌群功能通过肠道菌群KEGG功能预测进行分析.结果 FC组患儿74例,其中男36例、女38例,年龄为(34.66±22.50)个月.对照组儿童30名,其中男13名、女17名,年龄为(40.87±35.46)个月.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0.623).FC组Shannon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或P<0.01),提示FC组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均较低.两组共存在1 70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420个为FC组和对照组共有,887个为对照组特有,400个为FC组特有.PCoA分析结果显示,FC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β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FC组在门水平有3个菌门丰度增高,1个菌门丰度减低;FC组在目水平有6个菌目丰度增高,1个菌目丰度减低;FC组在科水平有12个菌科丰度增高,1个菌科丰度减低;FC组在属水平有19个菌属丰度增高,1个菌属丰度减低.肠道菌群KEGG功能预测分析提示,FC组与对照组间存在36项功能差异.与对照组相比,FC组磷酸戊糖途径、赖氨酸代谢等16个功能增强,而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20个功能减退.结论 FC患儿与健康儿童间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功能的差异,FC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减低,刺激肠道蠕动的代谢产物可能减少,抑制肠道蠕动的代谢产物可能增多.

    儿童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腹腔镜与开放肝切除术后肩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张芸魁戴盛玲张军杨悦橙...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与开放肝切除术对术后肩痛发生和肩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外科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肝肿瘤患者79例(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行开放肝切除术的139例肝肿瘤患者作为对照(开放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进行1∶1匹配,匹配成功后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构成、年龄、BMI)和手术相关资料(包括硬膜外麻醉、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比例,以及舒芬太尼用量、切除肝段数量、手术时长),术后肩痛和中重度肩痛发生率.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并比较患者的肩痛程度.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BMI、舒芬太尼用量、切除肝段数量、手术时长,以及硬膜外麻醉、肿瘤直径>5 cm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开放组术后肩痛发生率为33.3%(20/60),与腹腔镜组41.7%(25/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中重度肩痛发生率为16.7%(10/60),与腹腔镜组21.7%(13/60)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肩痛NRS 评分分别为 2.0(1.0,5.0)、2.5(0,4.0)、0(0,1.0)分,腹腔镜组分别为 3.0(0,6.0)、2.0(0,3.5)、0(0,3.0)分,两组间各时间点肩痛NR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开放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并不会增高术后肩痛的发生率,也不会加重术后肩痛的程度.

    腹腔镜肝切除术肩痛

    《上海医学》杂志对作者名汉语拼音书写规范的要求

    161页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健伟徐鹏王佳艳王善娟...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胃息肉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间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检出胃息肉的3 049例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将胃息肉患者分为4组(炎性息肉组、增生性息肉组、胃底腺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收集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内镜报告数据(胃息肉的数量、部位、大小).记录患者是否存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收集患者同期的结肠镜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息肉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7、2018、2019、2020年内镜下胃息肉检出率分别4.5%、5.1%、7.0%、7.5%,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年间胃息肉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70,P<0.001).与2017年相比,2020年胃息肉的检出率显著增高(x2=89.883,P<0.05).4年间胃底腺息肉和炎性息肉的构成比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12.708、13.898,P值均<0.05).与2017年相比,2020年胃底腺息肉的构成比显著增高(x2=12.644,P<0.05),2020年炎性息肉的构成比显著降低(x2=13.811,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其他3组(F=11.98,P<0.001).不同病理类型间老年(年龄≥65岁)与非老年(<65岁)患者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90,P<0.05).不同病理类型组间有无临床症状的患者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0,P<0.05).不同病理类型组间患者胃息肉的数量、部位和大小,以及H.pylori感染率、有无胃黏膜萎缩、有无肠化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74.6%(2 274/3 049)患者为单发息肉,较多发息肉[25.4%(775/3 049)]常见.与胃底腺息肉组比较,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组的多发率均显著降低(x2=58.416、17.624,P值均<0.001).炎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组胃息肉<0.5 cm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增生性息肉(x2=80.850、53.801,P值均<0.05).胃底腺息肉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低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x2=42.714、6.704,P<0.001或0.05).增生性息肉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发生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x2=20.879、16.436,P值均<0.001).炎性息肉患者的肠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x2=12.897、81.467,P值均<0.001).同期共383例胃息肉患者接受了结肠镜检查,其中129例(33.7%)患者检出结肠息肉.老年(年龄≥65岁)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老年(<65岁)患者(P<0.05);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患者(P<0.05).将胃息肉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相关变量分别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腺瘤性息肉是胃息肉患者合并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34,95%CI 为 1.042~2.563,P=0.032)和腺瘤性息肉(OR=3.743,95%CI 为 1.295~10.819,P=0.015)是胃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患者年龄,息肉部位、大小、数量,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建议老年或胃息肉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可行结直肠镜筛查是否合并结直肠息肉.

    胃息肉临床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肠息肉

    《上海医学》杂志可直接使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169页

    连续菱形肌-肋间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的评价

    夏佳怡许亚辉晁亚丽王爽...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连续菱形肌-肋间肌平面阻滞(RI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5月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RIB镇痛组和常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常规PCIA)组,每组各30例.连续RIB镇痛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RIB并置管,后实施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予0.2%罗哌卡因自控镇痛;PCIA组患者直接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不实施神经阻滞,术后予舒芬太尼常规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连续RIB镇痛组行RIB后30 min时的感觉平面.分别于术后1、6、12、24、48 h记录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记录40项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布桂嗪)用量、行补救镇痛患者例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8 h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连续RIB镇痛组、PCIA组分别有1、3例被剔除本研究.与PCIA组比较,连续RIB镇痛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两组间术前QoR-40总分,以及各项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24 h,连续RIB镇痛组QoR-40总分和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自理能力、疼痛控制评分均显著高于PCIA组(P值分别<0.01或0.05);术后48 h,连续RIB镇痛组QoR-40总分和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疼痛控制评分均显著高于PCIA组(P值分别<0.01或0.05).两组间术中丙泊酚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RIB镇痛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补救镇痛药物布桂嗪用量均显著少于PCIA组(P值均<0.05),术后行补救镇痛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PCIA组(P<0.05).连续RIB镇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CIA组(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皮肤瘙痒、嗜睡、头晕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连续RIB镇痛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PCIA组(P<0.05).结论 与PCIA相比,连续RIB可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短期恢复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菱形肌-肋间肌平面阻滞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静脉自控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