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双月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及其创新性贡献

    段丽王永友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历史视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论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核心命题的守正创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从历史时空、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历史规律、历史主体、历史功能六个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主体论等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飞跃.基于唯物史观,准确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守正与创新,为新征程把握历史新机遇、破解时代新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大历史观党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动力历史规律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文明指向

    李荔张爱武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自提出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遭遇西方的质疑,面临与"普世价值"的比较,因此要厘清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和文明指向,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深刻的现实基础,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道义性;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实践传统;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奋斗历程;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破除思想迷雾,提供价值支撑,指明着力方向,有着高远的人类文明指向.

    全人类共同价值现实基础文化底蕴历史依据文明指向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张首先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理论敏锐力洞察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进而对此展开了深刻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用"动物尺度"强制和诠释人类社会,用动物世界的"生存斗争"主张强权、美化战争、贬黜平等,用虚假的"意识形态"为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寻求"生物学"解释,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确立"合法性"理据.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对克服和消解全球性治理危机、维护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社会达尔文主义动物尺度生存斗争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兼评"替代论""体用论""结合论"三种观点

    包炜杰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当前我国学界亟须研究阐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内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命题,而两者关系在理论形态上又可分为"替代论""体用论""结合论".将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加以考察发现,"替代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打断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这样的历史语境,即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解体最终导致了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退场;"体用论"实质上指向百年来"古今中西之争"所关涉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而经由"第二个结合"生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蕴含了文化主体性的新指向;"结合论"要求从实践维度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交互性",并从高质量发展和驾驭资本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历史唯物主义替代论体用论结合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构成要素、具体形式与功能实现

    石海兵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科学构建和实施常态化机制,是推动培育和践行工作常态化,增强实效性和长效性的必然要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微观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利益需求,中观层面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基本要素、要素间的基本关系、运行动力以及运行条件(制度规范),宏观层面包括社会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状况及其联系.从"基础、核心、辅助"三个层次把握这些要素的联结和运行方式,可以构建十个各具功能,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交叉的二级机制.常态化机制的功能,需要基于其各自的功能定位,结合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推进机制运行和功能实现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要素结构功能

    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目标指向与实践要求

    刘伟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凝聚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目标指向,要聚焦思想认识、精神意志、实践力量,凝聚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磅礴向上的中国力量.意识形态引领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牵引领航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目标指向,要立足基础、进阶、长远的目标愿景,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航多样社会思潮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协同并进的过程,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的提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揭示现象—力透本质—辨明道理"的理路出发,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现实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答思想困惑的能力,是激发其生命力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目标指向实践要求

    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特征、动力与进路

    冉金昊张毅翔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人类迈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AIGC时代的现实境遇,牢牢把握创新实践的辩证性、能动性、对象性特征,抢抓技术发展浪潮中的新机遇.外部规律、人的需要、矛盾运动分别是推动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牵引动能、内在动机和根本动力.应以辩证思维推动人机和谐共生、以战略思维铺设IEduGPT基座、以创新思维挖掘智能力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资源和生态三方面着力,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祛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文化记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邓观鹏顾友仁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衍生于特定社会关系、传播媒介与文化情境的动态情感结构,文化记忆彰显着人类记忆的集体化与社会化形态,揭示着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向度.文化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对抗遗忘危机、应对虚无主义等多重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记忆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同一性"与"现代同一性"的深层机理,通过记忆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性,回应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何以存续""我们去向何处"的历史追问,有助于各族人民增强"四个自信"与"五个认同".面向新征程,要以文化记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立足文化记忆"谁在记忆、记忆什么与如何记忆"的理论架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记忆的政治引领力;整合记忆内容,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记忆的内容凝聚力;创新记忆载体,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记忆的媒介吸引力.

    文化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中国共产党

    课程思政的"术""学""道"及其关系分析

    童建军韦晓英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要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从理论上并在实践中深刻把握"术""学""道"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术"是指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之"技术"、有机融入之"艺术"和动态发展之"战术";"学"是指专业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价值引领的学理性和课程育人的学科性;"道"是指教师"明道""信道"和"传道".在课程思政中,既要善用"术",也要保证"学",更要契合"道",并在实现"术""学""道"三者互构、互补、互彰的基础上,以术弘道、以学讲道、以道御术统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清华大学召开专题座谈会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