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陈文兴

月刊

1001-7003

zgsilk@189.cn

0571-88081769;88847926

310018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1号楼5F

丝绸/Journal Silk Monthl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创刊,由国家纺织工业局主管,中国丝绸总公司、中国丝绸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月刊,大16开本,56页,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CN33-1122/TS。主要专栏设有:改革管理、研究探讨、技术应用、品种花色、樯准测试、历史文化、综述译介等;副栏目有:待业论坛、科苑新葩、市场巡礼、科技动态、技术问答、经验杂谈、简讯报道等。本刊是丝绸行业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技术类期刊,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报刊奖和浙江省1999-2000年度科技期刊一等奖。刊出的文章技术水平高,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40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订户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与机制

    张文秋陈水琳李浩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共促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纺织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资源与效率角度挖掘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纺织企业绿色创新产生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源于"效率抑制"而非"要素挤占".环境信息披露能够直接缓解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政府补贴的信号传递效应能够间接削弱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抑制.本文为警示数字化悖论,引导数字化转型赋能纺织企业绿色创新,优化政策工具的调节路径提供启示.

    数字化转型纺织企业绿色创新要素挤占绿色创新效率政府补贴环境信息披露

    面料性能对A字裙坐姿起皱形态的影响

    陈颖颖陈佳琪刘成霞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装褶皱对服装外观有重要影响,常见的褶皱评价指标及传统的二维图像处理技术无法准确、全面反映三维起褶状态.因此,文章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坐姿下A字裙形成的褶皱从褶皱区域、褶皱类型、褶皱大小和褶皱尖锐度四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新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种类面料间的褶皱形态差异,并探究了面料性能与褶皱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面料成分的A字裙在坐姿下形成的褶皱形态各异,其中棉类与其他面料之间各方面差异最为明显.此外,经密、抗弯刚度、褶皱回复性等面料性能对褶皱形态各指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面料选择及服装三维仿真提供参考.

    A字裙面料性能褶皱形态三维扫描单因素方差分析

    越文化视阈下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研究

    张励清鲁佳亮苏淼潘爱芬...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姚土布以其精巧的制作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江浙纺织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意蕴的财富.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入手,以现存的余姚土布及机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田野实地调研、实例阐述、图文分析等手段解读余姚土布制作技术与艺术特征:首先提出越地优越的种植条件、浓郁的商业气氛与质朴顽强的越人性格铸就了余姚土布的辉煌历史;接着分析了越文化"致用""贯通"的思想孕育出余姚土布制作机具尚实致用而与时俱进、制作工序讲求分工合作的特性;最后解析了余姚土布"求真务实、求新趋变"的纹样特征,合"礼"适"度"的用色法则,以及崇神重情的土布礼俗,呈现了越地独有的人文气息.

    土布余姚越文化手工棉纺织技艺艺术特征

    古代立春节气迎春礼俗纺织品之"青"色探析

    李璠温润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纺织品色彩是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立春节气中标志性色彩为"青".通过节气文化和纺织色彩文化挖掘,以及纺织品"青"色界定,为古代色彩体系研究提供更多视角,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文章综合古籍梳理迎春官方礼仪和民间礼俗两条发展脉络,探讨了立春古代纺织品色彩范式特征、"青"色释意与现代表达,并提出一种基于现代色彩体系与古代立春青色的对照关系,建立色彩范围.研究发现,纺织品青色是立春迎春礼俗中的标志性色彩,古代"青"在指代纺织品时,以源于天然靛青染成的蓝色为主要色相,在PCCS色彩体系中归类为蓝色、蓝绿色相与饱和度中等、明度中等的色彩特征.

    二十四节气立春古代纺织品色彩青色PCCS色彩体系

    近代中外调查记及史志的纳西族服饰比较研究

    林儒凡张粤湘夏帆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现有文献中缺少对近代纳西族服饰直观而鲜活的个案记录的问题,文章从8部西方人调查记中整理出记载有纳西族服饰的相关史料,通过摘录、梳理、分类,以"他我"视角将零散、碎片化却直观而鲜活的纳西族服饰文化形象按服饰设计学规则进行构成及语义研究;同时,对近代该地域的地方史志等史料中的纳西族服饰记载进行查核补充,继而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与"双过程理论"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在纳西族服饰形象描述上相似,但记录方法和视角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西方人提供了对着装者更为直观的形象描述,并带有鲜明的"自我"文化属性和情感色彩.而中国本土地方史志,则侧重于从"分析过程"的全貌性、理性地记录服饰客观形制和文化环境.通过对两者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同时期纳西族服饰文化更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与评判.

    近代西方人调查记纳西族服饰双过程理论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研究

    调研分析:西兰卡普的非遗价值

    崔岩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6年,"西兰卡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非遗价值对织锦织造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西兰卡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依旧滞后.本文从政策角度梳理国家级和省(区)级织锦技艺,探讨西兰卡普的保护措施.并通过文献法、实地调研法,以图文参照形式梳理土家人信仰寄托、民俗和技艺沉淀对于西兰卡普纹样表现的影响,思考西兰卡普非遗价值的独特所在.研究认为,西兰卡普的保护、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应深入了解土家族文化基因去粗取精,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西兰卡普织造技艺非遗价值丝绸文化织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