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贸易协定对全球贸易流的影响研究:基于复杂网络视角

    左冰武刚张晨沙甫拉·努尔别克...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从共生演化视角出发建立2002-2019年全球136个国家/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流网络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贸易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由于择优依附机制的存在,全球贸易格局服从经典的幂律分布,由"平头"走向"陡尾",产生小世界网络的群聚现象;②全球贸易网络结构从2002年以美、德为首的两大阵营向中、美、德三大国际级社团演化.同配效应推动着边缘国家和地区走向"抱团取暖",继而通过"择优依附"逐步融入核心国家,推动全球贸易向更加具有开放性的局部世界演化;③政府间贸易协定作为政府"看得见的手"可以解释全球贸易网络结构变动的19.2%,说明国家间协同合作对于推动世界贸易体系发展具有积极影响;④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多边贸易协定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双边贸易协定.鉴于区域化贸易在疫情后各国加强制造业回流时会更加明显,各国政府之间签订多边贸易协定更符合经济复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

    共生演化网络分析QAP回归择优依附同配效应网络效应

    亚太经合组织贸易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梁茂林洪菊花骆华松彭邦文...
    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APEC贸易网络结构时空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APEC贸易网络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中心区和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中心区"双中心"贸易格局,并随着贸易网络节点中心度重心和标准差椭圆自东向西转移,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地位逐步提升,北美地区则在下降;②中国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快速提升,并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首位中心度经济体,美国在网络中的地位较为稳定;③APEC贸易网络形成了东亚、美洲和东南亚三个社团,东亚社团对东南亚社团的吸纳能力较强,使得东南亚社团呈现瓦解趋势;④APEC贸易网络圈层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次核心+半边缘+边缘"特征,且圈层结构变化较为明显,美国始终处于核心圈层,中国在2015年上升至核心圈层.QAP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EC贸易网络结构时空演变主要受经济规模、地理距离、贸易自由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贸易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三海倡议"下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困境与发展

    宫高杰王雪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海倡议"是一个旨在提升中东欧国家和地区贸易连结、基础设施、数字信息和能源发展的合作机制.该倡议在地缘上形成了南北走向,与"一带一路"在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黑海产生了地理上的交会.但美国等域外力量近年来不断介入"三海倡议",试图将该倡议高度政治化来抗衡甚至取代中国-中东欧合作在该地区持续性发挥作用."三海倡议"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成员国在地缘安全、战略动机等方面的诉求差异甚大,对中国-中东欧合作的认知和需求也不尽相同.但"三海倡议"和"一带一路"在发展理念和目标达成上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地缘和功能上的联结性与契合度较强.未来中国-中东欧合作在"三海"地区的布局既要考虑"三海倡议"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也需继续深化与"三海倡议"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促成二者在政策、功能等领域的联结、对接与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三海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中国-中东欧合作欧盟

    印度道路网的分形自组织与协同特征

    刘采玮张红唐诗钰
    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网是大尺度空间的交通渠道和小尺度空间的社会联系桥梁,其时空复杂性涌现机制一直是多学科研究热点.分形是探索地理复杂性的重要工具之一.收集印度总人口数排名前200的县的道路网数据,挖掘各县道路网的几何与结构分形特征,分析几何与结构分形特征的统计相关性及空间异同配性.结果表明:(1)印度样本县道路网空间分布不均衡,保持南密北疏、沿海密度高于内陆的格局.南北方差异强于沿海-内陆差异,这与印度城市发展格局与城镇发展驱动力一致;(2)印度样本县道路网均具有显著的几何与结构分形特征.道路网盒覆盖几何分形维取值[1.229,1.857],结构分形维取值[1.623,3.179],体积和度体积结构分形维分别取值[1.941,3.539]和[2.410,3.822],表明印度大部分县道路网建设以空间蔓延和稠化加密为主,立体化发展水平有待加强,特别是跨等级、多层连接的道路较有限;(3)高等级交通廊道区域联动效应较明显,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

    道路网几何分形结构分形协同发展印度

    印度国内政治冲突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子

    蔡中祥黄哲琨公茂玉郭勇...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2010-2021年印度国内政治冲突的空间分异性成因,基于武装冲突地点和事件数据项目所收录的印度政治冲突数据,结合印度各邦驱动因素值,运用Z-score标准化、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构建驱动因子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对上述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14个驱动因子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穆斯林人口比、民族数、非官方政党占比、人口密度等因素单因子驱动力较强.(2)进行双因子交互,各驱动因子交互后q值有明显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66%,可知印度国内政治冲突是由多种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多重叠加效应,呈现"1+1>2"的作用机制;宗教民族类因子与其他类交互后,对空间分异性的解释性最大.(3)印度应改善地区政治安全局势,应优先解决宗教对抗、民族分离、粮食产量不稳定、水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

    政治冲突空间分异性驱动因子地理探测器印度

    地缘经济与人口资源耦合协调研究——以东北亚地区为例

    李淑琴彭飞刘春涛王浩然...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资源日益成为区域发展和国家间地缘经济博弈的核心要素,全球范围内人口问题的普遍性使得探讨其与地缘经济间耦合协调关系成为新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五国,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9-2020年间地缘经济与人口资源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①尽管各国在地缘经济和人口资源发展上整体上升,但差异显著.中国发展迅速且均衡,日本相对疲软,韩国在两方面均稳定增长,而俄罗斯和蒙古发展缓慢,俄罗斯更显孱弱.②耦合协调方面,东北亚地区正从磨合期过渡到初步协调阶段,2020年,除蒙古呈现同步型相对发展特征外,其余国家均呈人口资源滞后型.③针对当前问题,从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缓解区域人口老龄化三方面为东北亚地区应对人口资源与地缘经济耦合协调挑战提出建议.

    地缘经济人口资源耦合协调东北亚国家

    基于需求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研究

    郭佳宏贺灿飞郭琪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在理论和实证上均侧重供给侧,长期忽略需求侧的影响.需求的地理分布可能与生产的空间特性有根本的不同,在许多领域需求对企业区位选择与创新具有决定性影响.基于需求侧视角对演化经济地理研究的补充可以明晰地方发展路径,增加需求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分析将带来一系列额外地方政策工具.为此,本文全面对比了供给侧与需求侧视角下演化经济地理研究的异同,系统综述现有需求侧视角下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并进一步建立结合需求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初步补充研究框架,将地方需求侧与供给侧联系起来,剖析需求在区域发展路径中的多重作用.基于需求侧视角的演化经济地理学框架,提出未来中国产业与区域演化研究的核心议题.

    演化经济地理需求侧视角研究综述展望

    基于多木桶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韧性水平评估研究

    焦柳丹王驴文张羽吴雅...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综合运用多木桶模型、熵值法、突变理论以及木桶理论,建立城市韧性水平评估模型.并从韧性系统的抵抗能力、吸收能力、恢复及适应能力三大特征出发,构建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城市韧性三阶段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对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以及其内部26个城市进行韧性度测算,并应用木桶理论按"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行政层级进行了时间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年限内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韧性水平发展态势较为良好,达到中度韧性,但宣城、铜陵、池州3个地级市为长三角城市群韧性发展的短板所在,未来需要重点关注.此外,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其中,上海的韧性水平一直处于高度韧性,在26个城市中居于首位,其韧性的三维能力异质性演化特征与木桶理论原理相吻合;省会城市中杭州的韧性水平短板的提升速度远高于南京、合肥,故而其韧性水平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而22个地级市的韧性水平则存在"东部高-西部低"的两极分化格局.

    韧性评估多木桶模型长三角城市群熵值法突变理论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与实施框架——以上海为例

    楚天骄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城市数字化转型是适应竞争环境快速变化和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客观需要,其本质是以优化城市复杂巨系统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及相应的体制机制变革,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系统的不确定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城市新竞争优势.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围绕提高城市韧性发展的核心能力构建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框架.立足于提高城市韧性的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先后经历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个阶段,通过凸显数据资源的战略地位,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政府服务和城市治理四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的实践验证了这一实施框架的合理性.

    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城市治理上海一网统管

    中国县收缩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赵彪
    11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悠久最稳定的一级,然而,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县的数量却在大规模收缩,研究县收缩对于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县的出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收缩效应系数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收缩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县收缩过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收缩特征上,县收缩向沿海沿江地区、副省级以上城市集聚的特征显著,与东部地区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相比,中西部普通地级市县收缩的难度明显较大,部分区域存在着大量县集中分布的现象.在收缩路径上,县收缩经历了撤县设地级市、县改县级市和县改市辖区三次浪潮,由沿海向内陆渐次推进,由于各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出现了不同收缩类型并存的复杂状况;在收缩效应方面,县收缩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效应.在影响因素方面,县收缩是外部政策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县收缩受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发展政策变化、市管县体制推行、县改市审批暂停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县收缩受高级别建制、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区位特征、不合理调整回调等各县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行政区划县收缩撤县设市撤县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