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境外军事基地时空格局演变与动力机制

    李绪茂李弢龙祖坤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境外军事基地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是一国境外作战,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前沿.不同时期境外军事基地的数量、规模等的演变反映了国家的空间战略与成长规律.本文分析了 19世纪末至今美国境外军事基地的时空格局演变、组织模式并揭示其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美国境外军事基地的演变经历了西进太平洋→东拓大西洋→东西双向扩展→全球广泛布局→全面缩减和布局调整共五个主要阶段;基地的布局形成了岛屿型、大陆沿海型、内陆型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基地群协同配合和兵力兵种的配置,美国境外军事基地实现了对全球关键的战略通道的覆盖,对主要国家、重要海域的军事辐射;最后,基于军事、政治、经济多维度分别从国家国土安全、地缘战略演变、外交与大国关系及能源与运输方面揭示了美国境外军事基地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境外军事基地分布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美国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管理对策研究

    李学峰马琛岳奇余静...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极地人类活动的增多,南极及其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社会对减轻和适应这些变化的持续关注,促使人们不断呼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在世界诸多区域,海洋空间规划己成为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管理实践的重要途径,并被认为是实现极地空间综合管理的新工具.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海域最大的无冰区,该地区具有科考站密度高、人类活动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是研究南极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与空间管理的理想区域.结合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系统梳理了菲尔德斯半岛自然环境、生物分布与区域保护等环境特征,简要分析了科学考察站基活动、南极旅游、海上与空中交通、商业捕捞等主要人类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在菲尔德斯半岛的实践研究,初步建议提出了由3个"一级功能区"与10个"二级功能区"构成的分区体系,以实现对南极脆弱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与人类活动的科学管理,为海洋空间规划在南极地区更大尺度、更广范围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环境保护人类活动海洋空间规划

    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圈层结构及其竞合关系分析

    王春娟刘大海华玉婷李成龙...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极航道的开通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北极航道地缘区域可从北极地区、航线影响范围内缓冲区、航线延伸区域三个维度考虑.本文以北极航道地缘影响区域作为空间依托,总结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的全球化和集团化特征,并以地缘距离和航运收益组合为依据,探索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行为体组合方式,提出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的立体式圈层结构:以北冰洋为中心的不同利益不同立场的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的五层结构.根据对各圈层结构的航运利益、观念主张和政策制度分析,探讨各圈层内外部竞合关系,提出最内层的北极航道沿海国"内水化"主张和制度化管辖与其他圈层的"航行自由"如何平衡将是未来博弈的焦点,各圈层间和内部的竞合关系也将随资源、利益的诉求变化和进程的推动而变化.

    北极航道地缘政治格局圈层结构竞合关系

    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关键金属镍贸易格局演化

    王珂夏启繁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为世界镍产品生产大国,但本身镍资源稀缺,且在"碳中和"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镍等关键金属,各国围绕关键金属的争夺日趋激烈.为深入探究中国镍资源产业链的贸易格局,提升产业链掌控力,本文基于2001-2020年相关产品贸易数据,借助进口依存度、多元化指数及相互依存模型等手段探讨中国镍资源产品对外贸易的格局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镍资源储量极低,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极高.②中国在全球镍资源产品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逐渐上升,主要出口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进口附加值较低的上游镍矿砂及精矿产品,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且路径依赖效应增强,出口市场逐步分散,路径依赖有所减弱.③中国在全球镍资源贸易相互依存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有所强化,主要表现在下游产品的贸易中,但随着印尼产能的强劲释放和相关贸易国家(地区)的反倾销制裁等影响,中国镍资源贸易优势的保持与扩大面临巨大的压力.基于此,未来中国应该注重对海外镍矿资源的投资开发,推动构建区域供应链,并通过加强主要上游产品进口国家(地区)对中国镍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依赖来对冲中国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上游产品所带来的风险.

    镍资源贸易产业链关键金属时空格局相互依存

    欧盟跨界区域发展的历程、制度特征与启示

    王盈应婉云罗小龙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跨界区域不断涌现,形成以合作互利为制度基础的区域治理新主体.作为全球发展最早、规模最大、行政边界层次最为丰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跨界区域之一,欧盟跨界区域为世界各地的跨界发展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范本.本文在概述欧盟跨界区域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发展历程,指出欧盟的跨界区域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的宏观趋势紧密相关,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空间导向的跨界发展萌芽期、法律导向的跨界发展成长期、经济导向的跨界发展拓展期以及制度导向的跨界发展深化期.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欧盟跨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特征,重点关注了其多层次的治理结构与稳定保障政策的形成过程与实施路径.以此为借鉴,结合笔者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观察,本文对长三角区域跨界协同发展的政策实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推动项目化的资金支持和运营制度的建立;丰富治理尺度,强化跨界组织和基层政府的治理参与;以及推动临界地区的合作发展.通过欧盟经验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际行动的具体结合,笔者希望对长三角跨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以此对我国跨界区域发展的支持机制、治理逻辑及空间落点的制度化提升有所启发.

    跨界区域多层次治理政策启示欧盟长三角地区

    塞尔维亚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根源探析——一种基于群体情感理论的解释

    王硕解楠楠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乌克兰危机的不断升级,欧洲诸国纷纷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只有塞尔维亚成了反俄浪潮中的"欧洲孤岛".作为一直寻求正式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其支持俄罗斯的立场值得深究.同时,主流的理性选择理论提供的解释与该事件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群体情感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更加贴切的分析框架.具体来说,塞尔维亚国内的政治基调情感形塑着其在乌克兰危机中立场偏好的基本方向,武契奇政府调动的政治即时情感进一步加深其国内民众的亲俄情结,以及俄罗斯和欧美对塞尔维亚的情感评价手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塞尔维亚官方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偏好口头上支持欧盟,实际行动上更加倾向于俄罗斯.

    群体情感塞尔维亚乌克兰危机对外政策偏好俄罗斯

    基于标准差椭圆的中国对非洲援助空间分配问题研究

    胡建梅于嘉林张超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贫困问题是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对非援助以消除贫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中国对非援助的空间分配是否考虑了非洲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呢?以"援助空间差异"衡量中国对非援助空间分配和非洲贫困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差异,基于2000-2014年中国对非援助项目地理编码数据和非洲人口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的方法,从援助项目数和援助金额两个视角分析中国对非援助和非洲贫困人口的时空演化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的空间分配倾向于非洲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在援助项目选址、对非援助的增速和援助金额重心的变化上表现更为突出.这与中国对外援助坚持优先消除贫困的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对非援助援助空间差异减贫标准差椭圆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外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异质性——基于铁路客运大数据视角

    涂建军王静松汪世豪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间联系是城市群形态发育的基础.基于铁路客运大数据,从群内、群外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①三大城市群的群内联系均强于群外联系,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内外联系均以省内联系为主,但由于重庆直辖市对周边四川省所辖城市的强吸作用,使得成渝城市群群内联系中的跨省联系强于省内联系;但三大城市群的群内跨省联系强度远高于群外的跨省联系,意味着在内聚机制作用下,城市群内的城市更容易突破省界阻隔发生联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②三大城市群的群内、群外联系强度分别在城市间距离0~100 km、0~300 km时达到最高,而且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间内外联系强度均遵循距离衰减律,但成渝城市群只有群外联系符合这一规律.③超大特大城市均主导着三大城市群的内外联系,相同等级城市间联系强度均与城市规模呈正比,形成"强强联合"效应,而跨级城市间联系强度与级数差呈反向变化.④在群内、群外及总联系视域下,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均呈多中心结构,不过,群外联系对前者的多中心结构具有强化作用,对后者却表现出一定的削弱作用;而成渝城市群在群内联系视域下呈"单核"形态,群外联系和总联系视域下均为"双核"结构,说明群外联系具有推动成渝城市群由"单中心"向"双中心"结构转变的功能.

    城市群空间联系空间结构铁路客运流长江经济带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鑫周加贝廖远涛王少剑...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碳排放强度与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本文基于熵权法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对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2000-2019年的碳排放强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强度评价得分保持稳定,有小幅度下降,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不断提升:碳排放强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水平平稳上升.2)区域内各城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城市间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出波动上升且差距不断缩小的特点,2019年全域各城市均进入协调发展阶段.3)在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并呈现以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演变格局.4)技术发展基础指标、环境治理基础指标及经济发展基础指标对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碳排放强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长三角

    黄河流域城市碳收支时空差异与碳补偿分区研究

    张亚龙张海峰杨雪梅
    11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收支和碳补偿分区的研究,对于制定适应各区域低碳发展策略,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56个市级单元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该流域内城市的碳收支以及碳补偿分区的概念性架构,利用集中化指数、位置约束的多元空间聚类等方法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收支的时空分异规律以及碳补偿分区,进而为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发展战略提供建设性理论方案.研究显示:(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碳收支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具体来说,研究区域碳收支集中化指数围绕警戒线0.4上下浮动,且整体曲线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各城市碳收支时空差异化特征显著,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碳排放呈现"西部低、中东部高"的结构,2000年高值中心集中在甘肃、陕西、山东三省,之后碳排放高值区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各城市碳汇吸收能力大致相等.(3)根据碳补偿分区框架,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为不同类型区的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提出建议.(4)未来研究将进一步细化研究区空间尺度,探讨更小单元的碳收支与碳补偿平衡,致力于探求优化小区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以小区域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带动区域内城市整体实现双碳目标.

    碳收支碳补偿分区集中化指数空间聚类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