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气候舒适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荣培君张荣荣赵现红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舒适度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根据中国1990-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气候舒适度模型划分气候舒适区等级,探析中国气候舒适度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阐释气候舒适度对各省区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气候舒适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分布规律,同时受地形影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向倾斜,气候不舒适区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受到胡焕庸线和阶梯分界线的"锁定".②1990年以来,中国气候舒适度指数在大多数区域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国气候整体上正朝着利于人居的舒适方向发展.③气候舒适度是影响大部分地区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青海、宁夏、甘肃、海南、北京五省市的旅游舒适度对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明显.

    气候舒适度时空格局旅游业灰色关联分析

    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及其区域发展效应

    曹贤忠鲍涵陈波曾刚...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缺乏对创新网络合作机制与区域发展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系统梳理.本文重点从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两方面着手,对经济地理学领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往研究不区分区域内外创新网络,需要重视外部创新网络与区域合作发展的关系机理分析;已有研究大多从创新政策、创新主体联系、多维邻近性单一视角分析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缺乏对创新主体属性、多维邻近性综合作用于创新网络的系统分析,需要重视创新网络多源数据测度及其多因素的机制分析;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的空间响应机制尚不清晰,需要深入分析创新网络的构建及作用机制如何引发区域发展的空间响应.通过本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完善创新网络相关理论体系.

    创新网络合作机制区域发展区域创新研究进展

    边界内部化的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及理论意义——以中国边境管控政策为例

    后雪峰陶伟
    16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边界研究集中在国家边界或国家外部,很少关注国家内部的边界生产及空间治理意义.相对于西方普遍流行扩张型的边界外部化的管控模式,中国则是向内收缩的边界内部化模式.边界内部化是根据不同行动主体在国家内部划分不同的功能边界,实行差异化的边界管控方式,进而对边境空间进行有效治理.边界内部化是中国系列边境管控政策的理论萃取,它发展于清初在东北实施的"柳条边"政策,成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边境划定的边境管理区政策,在推动跨界流动和促进边境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边界内部化以区隔与接触并举为主要特征,既划分内部,又吸收外部,不仅避免西方的边界暴力和边界伦理危机,还有效建立包容和秩序的边境空间,实现了主动的差异性包容.边界内部化是中国边境治理的伟大创举,不仅在边界管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对推动中国化的边界理论研究也具有深远意义.

    边界内部化边界管控区隔与接触差异性包容边境管理区柳条边

    河南省乡村人口-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刘洋乔家君肖杰张玉珍...
    17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省乡村地区105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以2010-2020年乡村人口-经济要素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关系测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揭示乡村收缩背景下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河南省乡村人口整体呈减少趋势,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豫中地区,低值区呈"L"字形集中分布在豫南、豫西地区且保持稳定;乡村经济规模性集聚增加,经济密度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中地区,豫西和豫南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乡村人口-经济集中度较高的地区空间分布存在一致性,且以协调发展型为主,人口-经济集聚程度相当.未来,乡村发展既要因需施策,提升人口集聚效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地区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乡村收缩人口-经济空间耦合关系驱动因子乡村振兴河南省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评介

    林初昇
    184-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