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地利用多功能远程耦合特征及空间聚类分析——基于京津冀地区县域的SNA模型实证

    阚瑶川徐磊郭宇杨静园...
    1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土地利用多功能远程耦合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土地多功能协同可持续利用.以京津冀地区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土地利用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值,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模型探求土地利用多功能相互关系,深层次挖掘土地利用多功能远程耦合格局.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有所下降,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特征;生活功能明显提高,趋向均衡化发展的多中心态势;生态功能波动上升,"倒U形"两极分化明显.②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突破地理邻近效应,远程耦合关系呈现明显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土地利用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远程耦合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权力结构呈现出明显"核心-边缘"特征.③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远程耦合网络存在主溢出、主受益、中介人、双向溢出和孤立者5种角色类型.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协同提升提供参考,需注重以多点联动、优势互补为导向.

    土地利用多功能远程耦合社会网络分析熵权TOPSIS京津冀

    "流空间"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研究

    孙芳城张娜胡钰苓唐菁...
    14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内循环助推国内大循环,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网络结构视角,采用铁路公路客运班次、区域外向功能影响量、人口迁徙量和百度指数数据,在构建交通、经济、人口和信息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功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刻画,进而针对各网络从不同视角提出网络结构优化策略和建议.结果表明:(1)城市网络表现出以"成都和重庆"为主的双核心圈层放射状空间结构,总体网络联系空间呈"非均衡"格局.(2)城市体系雏形初显,网络结构不具备稳定性,韧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指标测算显示各城市网络紧密性总体表现为人口>信息>经济>交通.(3)"核心-边缘"效应均显著,"塌陷"现象明显,缺乏强有力的次级中心城市.(4)凝聚子群分布形态差异性强,子群内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基本符合地理邻近性.

    网络结构流空间中心度凝聚子群成渝地区

    "流空间"视角下珠三角城市群综合客运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

    赵亚博黄柳倩胡蝶陈瑞炀...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传统地缘联系距离的缩短,新的地域空间格局不断形成与发展,流空间主导着区域空间网络的新格局.基于网络爬取数据,构建综合交通客运人流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节点、联系流线、整体网络三个方面对珠三角城市群综合客运网络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研究发现:(1)从网络节点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综合客运网络整体呈现出多层级和区域差异化的特征,作为第一层级的广州起引领带头作用;(2)从联系流线来看,整体呈现"双核心+邻城联系"的特征,城市间联系以广州、深圳为首,在各自腹地起着核心引领作用,沿珠江方向自西北到东南轴线联系较强;(3)从整体网络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整体网络化发展水平较高,网络集权程度偏高;(4)从影响因素来看,政策及自然因素会对客运人流产生影响,通过对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R&D投入、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对客运网络呈现正向影响,常住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客运网络呈现负向影响.

    流空间客运网络特征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分析珠三角城市群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耦合的特征、模式及路径——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

    李露周建平
    17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0年浙江省城乡居民家庭作为调研对象,从生态宜居、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以及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乡村发展与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等方法,总结浙江省不同县市的城乡发展经验和问题,探索城乡耦合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浙江省地级市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均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由东到西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分区域间差异较小,浙江省城乡发展的总体差异80%左右来自分区域内部差异,其中60%来源于浙西南和浙南的内部差异.县域层面,城镇化与乡村发展指数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②基于浙江省城乡耦合协调度的分析总结出四种城乡耦合模式:城乡独立并行式耦合、城乡偏利交互式耦合、城乡对称互惠式耦合、城乡融合共生式耦合;③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生态宜居、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以及生活质量入手总结的城乡耦合发展的实现路径,表现为生态融合、绿色发展,空间融合、共享发展,治理融合、乡村善治,要素融合、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城乡耦合模式实现路径多尺度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