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经济与政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王逸舟

月刊

1006-9550

010-8519578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反映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重在分析全球经济趋势、政治格局变化,透视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军事问题,探索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政治经济学逻辑

    徐秀军罗仪馥
    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实践将发展拓展到全球视野,将开放发展和共同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实现了内向维度现代化与外向维度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这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必然结果,也为构建开放条件下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现实基础.在开放条件下,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发展进程,还是包含合作与治理的国家间互动进程.根据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开放条件下国家现代化主要可分为发展导向型现代化和发展—合作—治理型现代化两种模式.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国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会实现从发展导向型现代化向发展—合作—治理型现代化的跃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践行开放发展理念,立足商品要素型开放奠定的基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及自立自强与自主开放的互补互促.从学科建设和研究议程拓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政治—经济互动可以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开放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开放政治经济学发展导向型现代化自主开放

    治理诉求、地区认同与区域组织的差异化变革

    杨娜程弘毅
    3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区域组织日益成为域内各成员方开展区域治理和有效合作的重要方式.随着合作进程的深入,区域组织和域内各成员方面临的治理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严重影响了区域组织的治理表现.面对涉及多个领域的多元治理议题,区域组织往往会以发展变革的方式提升其治理效果,但发展方向和变革路径不尽相同.区域组织的权威层级和权威范围可以作为区分该组织变革类型的主要指标.在多元治理议题的冲击下,区域组织往往会发展为外溢型组织或环溢型组织.治理诉求是区域组织拓展其权威范围的主要推动力,地区认同则是区域组织提升其权威层级的根本动力.海上航行安全问题推动了北极理事会的变革,促使该组织发展成为外溢型区域组织.应对恐怖主义议题则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历经变革并发展为环溢型区域组织.为维持治理效果和自身地位,区域组织在多元议题的冲击下通过组织变革提升了自身在范围和层级两方面的权威.只有在区域组织的变革发展与成员方利益充分对接的情况下,各成员方才会对该组织产生足够的地区认同进而对其让渡权力,实现其提升权威层级的目标.

    区域组织多元治理议题权威层级与范围治理诉求地区认同

    技术变革、生态位构建与地缘政治的演进逻辑

    叶成城
    5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因果逻辑分析、学科边界界定和案例研究方法等问题上仍存在部分缺陷.作者试图从演化和生态位构建的视角给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学分析框架,认为地理空间构成行为体间竞争的物理环境,并促使存活的行为体找到与自身地理禀赋相匹配的生态位.尽管地理禀赋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技术变革能够改变社会核心财富的生产方式,从而赋予地理禀赋新的含义.地理禀赋带来的结构性约束与国家的生态位构建行为共同造就了不同时代权力结构的地缘分布.农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农业用地,行为体寻求陆权来控制肥沃的土地以实现财富增长;工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机器和原材料,行为体谋求海权来控制殖民地和海上通道,通过分工和贸易实现财富增长;后工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数字、硬件和算法,行为体谋求数字权力,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工业实现财富增长.因此,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中国既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有利的地缘环境,也要根据生产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地缘战略.

    地缘政治技术变革地理禀赋生态位构建新质生产力

    结构压力是国家间互动造就的

    徐进
    8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围绕体系与单元的关系形成了体系决定论和单元决定论两大阵营.作者提出了一个弱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旨在重新思考体系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弱结构现实主义既反对结构现实主义的绝对结构选择,也反对还原理论的绝对单元选择,试图走出"第三条道路".弱结构现实主义在遵循结构现实主义一系列基本假定(国家是理性行为体这一点除外)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理论,主张体系必须通过结构压力才能驱动单元,结构压力是一个变量而非常量.结构压力的变化是国家间互动造就的.这样,弱结构现实主义就恢复了单元的能动性,形成了一个单元与体系双向互动的模型.相较于结构现实主义,弱结构现实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较长时段内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家间关系变化;相较于还原理论,弱结构现实主义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较长时段内大国关系发展的整体性趋势.弱结构现实主义既反对结构现实主义特别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大国政治悲剧的命定式论断,也反对还原理论特别是大战略理论寄望于个人或团体能一举扭转大国政治悲剧的愿望式论断.

    结构压力弱结构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体系理论还原理论

    不是所有的国内变量都是中介变量——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辨析

    冯伟
    10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简单地插入国内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导致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两点严重缺陷.一是混淆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错误地将所有国内变量都视为中介变量,这也是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内变量至今无法有效整合的直接原因;二是将体系因素与国内因素简单相加,没有论证体系自变量与国内中介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从研究方法上厘清了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定义及其在因果机制中的作用,提出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存在基于中介变量和基于调节变量的两条研究路径.为从实践上更好地理解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区别,作者选取2008年以来的澳大利亚对华政策作为案例,构建了一个同时涵盖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论证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应该基于中介变量研究路径整合国内变量,从而使理论更加统一和简洁.

    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对冲战略澳大利亚对华政策

    隔而治之:隔离与安全化的梯级行为路径

    欧阳竹萱董青岭
    13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隔离墙"包含有形的物理墙和无形的数字墙,其分隔、划界、限制和过滤的动机与功能突显出重要的政治意涵.全球边境隔离墙数量持续增长,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日益增强.隔离墙发挥的政治功能逐渐超越其安全功能,多重形态隔离墙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值得探讨.作者以存在性威胁判定、安全化过程施动和安全外化结果呈现为主线,构建了安全化施动议题的五条梯级形态路径,即定位行为路径、框定行为路径、渲染行为路径、输出行为路径和具象化行为路径,揭示了"隔离"的思维意识与"墙"作为象征符号之间的联系.这一复合式分析框架旨在呈现安全化行动的升级,通过分析以色列约旦河西岸隔离墙问题与欧盟跨境数据流动限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该框架进行验证.隔离墙的兴起不仅是对逆全球化现象突显的一种映射,也反映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强化的重要现实.

    隔离威胁判定安全化巴以关系欧盟数字治理

    Abstracts

    159-164页

    第十五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化"学术研讨会简讯

    常方煜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