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经济与政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王逸舟

月刊

1006-9550

010-8519578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反映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重在分析全球经济趋势、政治格局变化,透视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军事问题,探索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国际视野——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视点

    邢广程
    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国际环境.作者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视点,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国际视野进行了考察,具体包括五方面:其一,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使命,即对中华传统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道路和制度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不断进行创新.其三,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影响."共同信念"从国土、国家、民族和文明的视角阐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诸要素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统一永远是国家核心利益的核心.其四,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看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品质.其五,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看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传统和优秀品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需要善于与世界上的"三教九流"打交道.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交流互鉴

    中非共建现代文明:思想基础、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

    李新烽谷亚平陈阿龙
    2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同样处于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和非洲文化具有相通性,奠定了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中非两大文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最终将实现共同发展.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构建中非文明观话语体系;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泛非主义为指导,从双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探索中非文明的新融合,以中非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根本落脚点,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全方位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非现代文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中非共建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泛非主义中非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

    论区域国别学中的焦点—场域法

    曾向红
    4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立区域国别学和国家安全学等一级交叉学科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推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需要积极构建能适用于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法论,这是确保区域国别学能同时带来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进而夯实其学科地位的重要前提.基于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其倡导的关系本体论和方法论关系主义,可以认为区域国别学视野中的区域和国家均为关系体,在研究这些关系体时可贯彻焦点—场域法的方法论.具体而言,焦点—场域法将特定国家或区域均视为关系体,认为其至少具有生成性、全息性、转化性、关联性、多维性和圈层性六方面特征.就内容而言,在区域国别学中运用焦点—场域法,重点在于探讨有关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时间、空间和"人间"(生活世界)及其生成变化,并考察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内外、左右、上下和前后关系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涉及的权力—交换、象征—情感、规则—创造和策略等维度,进而获得有关该国或该区域生动与丰富的知识.将焦点—场域法运用到中亚五国与中亚地区的研究中,可发现该方法论能为观察中亚提供具有一定新意的知识、观点和视角启发.

    区域国别学关系体方法论焦点—场域法中亚研究

    生成性权力与多边国际机制成员政策一致性研究——基于多边国际机制网络级效应的定性比较分析

    张胜军平泽宇
    7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边国际机制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其成员政策一致性的议题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通过聚焦和分析多边国际机制成员社会网络的结构和属性对其成员政策一致性的影响,作者提出了多边国际机制生成性权力的概念,将权力结构化、互动机制化和信任内嵌化三个密切关联且又有自身变化规律的关键过程作为网络结构和属性等条件变量的理论依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全球范围内较为成熟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边国际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边国际机制成员社会网络的结构和属性对其成员政策一致性能够产生直接影响.高政策一致性形成的充分条件包括权力结构化、互动机制化和信任内嵌化三方面内容,且需要三者同时发挥作用.设立秘书处加强互动机制化以及构建边界清晰的多边机制实现信任内嵌化是多边国际机制成员实现高政策一致性的必要条件.

    多边国际机制生成性权力社会网络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政策一致性

    美国亚太安全架构网络化的逻辑——基于推论性网络分析

    张耀
    10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后美国在亚太的安全架构始终处于网络化的进程中.该架构以美国力量投射为保障,以盟友和关键伙伴为支点,以安全制度为骨架,推动一系列联盟管理、安全合作与军事部署以服务于美国的地区战略.使用推论性网络分析路径对美国亚太安全架构的时空演化图景进行研究发现,美国霸权护持需求与联盟秩序维持功能的不相符造成的制度缺位是网络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国家、双边和结构层次的优先连接、强化连接与网络传递效应则是影响网络演化的主导性因素.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社会性权力大的国家更容易与他国建立更多安全合作关系;相互合作基础深厚的国家间更容易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两国深化安全合作关系会受第三方影响,倾向于选择均与第三方建立安全合作关系的国家.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架构的复合网络化长期表现为一种碎片化的垂直网络架构.这种趋势以社会性权力分布为基础,以双边安全制度为主导,以选择性多边主义为补充,以提升制度化密度和深度为制度扩展方向,通过泛化地理空间来汲取更多的安全网络资源.网络中心地位的竞争是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需要依靠高质量伙伴关系促进包容性地区安全架构的形成.

    美国亚太安全架构联盟转型安全制度网络效应推论性网络分析

    时空约束与美国对中东国家武器转让策略

    罗天宇佘纲正
    13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器转让是美国实现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寻求武器进口的中东国家制定了差异化策略.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分析维度,作者认为威胁紧迫度的高低与战略选择空间的大小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议价能力,从武器的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塑造了美国对中东国家的武器转让策略,进而决定了其是否会向中东国家提供具有战略价值的武器以及接收国在武器获取数量上的满足度.借助大量解密档案及相关资料,作者以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政府、尼克松政府—福特政府以及卡特政府时期对土耳其、以色列、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中东国家的武器转让案例验证了这一发现.通过关注美国政府战略考量在时间和空间条件约束下形成的认知,作者认为威胁紧迫度和战略选择空间是美国武器转让策略的决定性因素,使美国对中东国家转让武器时保持了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

    武器转让中东安全非对称同盟威胁紧迫度战略选择空间

    Abstracts

    159-164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引文注释规范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