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经济与政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王逸舟

月刊

1006-9550

010-8519578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反映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重在分析全球经济趋势、政治格局变化,透视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军事问题,探索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论尚未终结: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

    袁正清谷翔宇
    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年前,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认为国际关系宏大理论已经终结.但这只是跨大西洋两岸辩论范式的终结,它遮蔽了世界其他地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当今的国际关系理论正在经历知识生产的文化地理迁徙,开启了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的"奥德赛之旅".来自中西方两种文明背景下的学者围绕"关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展开了对话.这种对话超越了西方单一文明背景下范式之间的辩论以及"哥伦布式"国际关系学知识生产模式,蕴含了不同文明与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下的"丝绸之路式"知识生产模式."跨大西洋辩论"中西方单一文明背景下的理论终结反映了"哥伦布式"知识生产模式的不足,而"跨太平洋对话"中基于中西文明互容互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现了"丝绸之路式"知识生产模式的优势.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空间.当然,它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生产模式,国际关系学面向的是一个多元多维的世界,存在着无数实践和理论的可能."跨太平洋对话"的展开和"丝绸之路式"国际关系理论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不仅是对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使命的呼应,而且随着"跨太平洋对话"的到来,以文明间对话为核心,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生产会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中迎来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也将在多元文明中得以延续.

    跨大西洋辩论跨太平洋对话关系主义文明交流互鉴知识生产

    象征性权力与"浮岛体系"——中世纪南亚国际体系探析

    张帆
    4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文明传统中世俗王权与神性权力综合关系的影响,中世纪南亚国际体系结构中的组织或排序方式混合了无政府与等级制,而结构根据象征性权力的分布来界定.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体系单元的历史原型萨曼塔即具有较强独立性的次级王国,可以发现体系结构影响了单元的意图,使它们为获得相对优势而争夺象征性权力.象征性征服与争取神性合法性是单元之间争夺象征性权力的两种主要机制.象征性征服是指在不消灭战败者或不实施领土吞并的情况下通过让战败国国王承认战胜国的优势地位实现统治,争取神性合法性则是指通过参与和神性权力相关的活动增强政治权威.在争夺象征性权力的过程中,体系单元的地位在主导大国、次级王国和独立王国三者间不断变化,最终导致中世纪南亚国际体系的不稳定状态.争夺象征性权力本质上是帝国崩溃后,各政治实体在物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和扩大非物质权力的影响力与效用争取在相对优势上胜出.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象征性权力在体系中分布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中世纪南亚的国际体系结构呈现稳定多极、动态多层和权力交错的特征,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浮岛体系".

    象征性权力南亚国际体系印度化全球国际关系萨曼塔

    双向蔑视、非优策略选择与危机僵局

    尹继武贾宇娴
    6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国际危机成为危机发起方追求既定目标的手段时,理性的国家领导人通常倾向于避免投入过多成本并希望尽快结束危机.但是,作为实现自身目标手段的危机在令双方持续遭受非必要损失的前提下,两国的决策者并未迅速结束危机,相反却使危机陷入久拖不决的僵局.传统信号博弈理论因其理想化的理性行为体假定而难以有效回答上述问题,政治心理路径在解释该问题时也缺乏对因果机制的梳理.由于蔑视因素是危机陷入僵局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将蔑视因素引入传统信号博弈理论,提出了有限理性信号博弈模型,认为危机中的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的蔑视行为会诱发后者领导人及其国内民众的错误知觉与愤怒情绪,继而导致该国领导人的非理性选择,致使危机双方领导人在决策时背离结束危机的最优解而选择非优策略,最终使危机陷入僵局.伊朗人质危机案例验证了有限理性信号博弈模型对危机陷入僵局的理论解释力.

    国际危机蔑视行为信号博弈危机僵局伊朗人质危机

    科技协议如何影响双边关系——基于双重差分的因果分析

    董柞壮
    10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议题日益成为大国关系的焦点.学界对双边科技合作能否改善两国关系的议题一直存在争论.既有解释或将科技合作视为权力政治的附属,认为以改善两国关系为目标的科技合作无法遂愿;或将科技合作视为国家对外政策偏好的标志,认为科技合作能够改善双边关系.从合作机制的视角出发,国际政治中的双边科技协议除发挥推动科技交流的作用外,还因其潜在成本低、涉及争议少、灵活性高且容易产生广泛的跨国联系等特点,能够通过社会化机制推动合作促进双边关系改善,充当国家间合作的加速器.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大样本统计分析发现,双边科技协议虽然可以推动双边贸易和外交关系的改善,但这一合作扩散效应总体较弱,且效果也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出现线性增长.随着合作机制社会化效应的显现,跨国科技联系往往会扩展至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外,触及安全议题并引发安全关切,进而削弱双边科技协议的合作扩散效果.

    双边科技合作社会化机制科技竞争大国关系双重差分

    制度环境与国际组织的知识生产

    汤蓓扈赫扬
    12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是国际组织专业权威的重要来源,解释知识生产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具有关键意义.国际组织生产的知识可分为数据、解释与咨询意见三种类型,它们在国际组织决策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受制于内外条件,国际组织往往无法自由决定生产的知识类型.通过评估知识生产的合法性与影响知识生产的能力,国际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会对知识生产的类型产生影响.比较欧洲环境署与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在欧洲环境治理以及全球疫苗与免疫治理中知识生产过程的演变可以印证这一分析框架.欧洲环境署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咨询工作都起始于数据收集,并在外部批评影响下推动了知识生产类型的转换.不过两者的转换遵循不同路径:欧洲环境署走向指标生产,直接为问题解决提供解释、评估并监督执行;世界卫生组织则主要发挥咨询作用,对不同方案进行排序与选择.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欧洲环境署能够比较明确地界定知识生产的目标并有效调整组织结构,以满足知识生产新类型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则缺乏这样的能力,只能被动地开展知识生产转型.打开国际组织知识生产过程这一"黑箱",能够充分展示国际组织知识生产过程中政治性的一面.

    知识生产国际组织制度环境欧洲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

    Abstracts

    156-160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引文注释规范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