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历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张顺洪

双月刊

1002-011X

sjls@yahoo.cn;sjls03@yahoo.com.cn

010-65275907

100006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世界历史/Journal World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性刊物。反映世界史研究最新成果,刊登研究论文、史学理论探讨、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德国中学历史教育与政治认同的塑造——以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

    孟钟捷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国家通过历史教育的方式来形塑公民的政治认同,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其中的媒介之一.针对德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即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到1945年纳粹德国解体,21世纪初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的9本历史教科书根据既定的课程标准,采取了四种编写策略来实现其政治建构目标:通过不断批判这段时期的政治机制,来凸显当代联邦德国民主结构的"完善性";通过彻底反思这段时期的反犹主义言行,来塑造当代德意志人的"政治禁忌";通过与历史上的帝国主义行径保持距离,来强化"欧洲中的德国"这一新身份定位;通过把社会主义实践污名化,来维护当代意识形态之争中的"敌我边界".这种中学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塑造欧洲基督教文化身份.但这种塑造政治认同的中学历史教育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而且还存在着一些无法纾解的内在矛盾.

    当代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历史教育政治认同编写策略

    历史书写与民族认同:大韩帝国历史教科书考察

    苗威于亦璇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半岛脱离传统的中华天下秩序,融入西方世界的"条约体系".在日本的殖民压力下,大韩帝国艰难地支撑着"独立"之名.朝鲜半岛人将救国的期待寄托于历史教育与书写,官方和民间先后主导编刊了十余部历史教科书,表达了建构民族认同的社会诉求.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大韩帝国历史教科书受到国内开化改革势力、爱国史家及日本殖民势力的影响,其历史书写混杂了传统"东国"史观、民族主义史观、殖民主义史观等历史观念.历史教科书采取以民族为本位的述史模式,通过始祖建构加强民族起源书写,实现对民族历史的溯源,制造共同的历史记忆,但在传统中华天下秩序中作为"东国"的区域史书写范式及历史观念仍有余响;加之日本殖民势力对朝鲜史书写的介入,导致历史教科书无法再书写独立与自主,大韩帝国覆亡后旋即遭到封禁.在东亚原有政治秩序解体的历史语境下,大韩帝国历史教科书是近代转型期朝鲜半岛史学的显性表达,展现了力图塑造民族认同的逻辑与理路.

    大韩帝国历史书写历史教科书民族认同日本殖民势力

    19世纪下半叶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与华人医生经济社会地位的变迁

    王志永
    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下半叶,在种族主义和排华的背景下,美国华人遭受医疗卫生歧视,美国主流医疗机构常常拒绝接收华人患者,因此华人不得不转向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寻求救助,中医药很快在华人社区中广泛传播.1882年美国颁布《排华法案》后,华人医生通过刊登英文广告、建立商业合作伙伴等方式成功吸引了部分白人患者,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华人医生在为白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将中医药从唐人街扩展到美国主流社会,他们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成为华人群体中的富裕阶层.然而,华人医生因与西医医生产生了竞争关系,而成为美国医疗监管和限制的主要目标.19世纪末,美国各州不断出台限制华人医生取得医疗执照的法律,虽然华人医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抗争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也无法改变现状,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进入衰退期.

    美国排华法案中医药华人医生西方医学

    1916年纽约市脊髓灰质炎大流行的原因、防治及影响

    韩家炳朱仲睿
    4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6年纽约市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是20世纪该病在美国第一次大规模暴发.当时美国社会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尚不明晰,没有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政府防疫政策左右摇摆,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错失了控制初期疫情的最佳时机,导致脊髓灰质炎患病率增加.在大流行初期及其后的蔓延期,纽约市卫生局通过成立专门疫情防控部门、组建医疗和检疫队伍、新增医院和病床以及增强疫病防治宣传等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除了政府机构推出的诸多防控和治疗举措外,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这场与疫病的战斗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妇女群体在抗疫中保持了较为积极的态度,有效支持了政府的防疫政策.最终在多方合力下,此次疫情于当年11月中旬得以平息.此次疫情对美国和世界脊髓灰质炎防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重塑了纽约市传染病防治体系,促进了跨地区和跨国传染病防控合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快了脊髓灰质炎防治科研进程;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儿童和少数族群的社会歧视,助长了美国社会的撕裂.

    美国医疗卫生纽约市脊髓灰质炎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

    日本"旧惯温存"政策下琉球士族的认同变化(1879-1903)

    尤淑君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王国后,引起琉球士族的反抗,日本不得不实施"旧惯温存"政策."旧惯温存"政策的实施,使琉球士族愈益分化,无法团结抗日,白党士族与以首里士族为首的中立派支持日本,倾向清朝的黑党士族却日益衰弱,不得不出逃海外,或在中国从事"琉球复国运动".白党士族虽协助日本管理琉球群岛,却趁日本开放组党之契机,推动"公同会运动",要求日本同意琉球王族拥有琉球群岛的行政权,可见其政治行动与身份认同的矛盾性.在日本持续同化教育之下,新一代琉球知识分子逐渐"日本化".尽管如此,宫古岛人头税与杣山管理问题暴露了"旧惯温存"政策的流弊,这些知识分子也切身体会到日本剥削琉球的事实,开始推动"冲绳自由民权运动",主张废除"旧惯温存"政策,可见其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冲绳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却让琉球民众认识到了"日琉同祖论"的虚假,作为"琉球人"的身份认同得以觉醒,逐渐萌发"琉球民族主义"思想.

    日本琉球士族旧惯温存身份认同公同会运动冲绳自由民权运动

    "珲春事件"与日本推行地缘扩张战略的尝试

    陈太勇
    8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边地处中国吉林东部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俄战争后,东亚国际形势激变,其军事价值愈发凸显,日本觊觎已久,企图伺机控制.朝鲜"三一运动"爆发后,延边随之爆发了"三一三运动",为清剿韩人反日武装维护朝鲜殖民统治,更为推进对华地缘扩张,日本利用马贼两度袭击自己驻珲春的领事分馆,借端出兵,发起"庚申年大讨伐",制造了数起血腥惨案."珲春事件"爆发后,日本不断增兵,企图以武力推进对华扩张的地缘纵深,但遭到了中方的极力抵制与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日本见强占尚不现实,遂决定有限撤军,转而以外交手段来展开索赔交涉、推进地缘扩张.日本一边与北洋政府谈判,一边诱迫奉系军阀张作霖妥协,企图把地方性质的"日奉交涉"升级为双边性质的"日中交涉",但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强烈反对,奉系的对日妥协也遭到了全民谴责,交涉几起几停,最终成了悬案.尽管在中方的抵制与国际社会的牵制下,日本推进地缘扩张的武力尝试与外交行动皆告失败,但却顺利达成了"明撤暗留"的战略目标,这为日后中国东三省的国防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日本北洋政府珲春事件庚申年大讨伐地缘扩张战略中日关系

    中世纪至近代早期巴黎市政街区的兴衰与基层治理的转型

    杨光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世纪的法国城市根据不同的共同体理念,发展出不同的基层治理模式.其中首都巴黎人口众多,居民来源复杂,职业多样,治理难度高,因此设立市政街区作为基层治理组织.市政街区以邻里关系为基础,结合选举参政权利和军事自卫义务将市民和城市紧密联系到一起,超越了信仰共同体和行业共同体的局限,成功应对首都的内外挑战.17世纪以降,基于人际关系的治理模式无法适应巴黎空间的拓展和人口的膨胀.对于越来越强大的法国波旁王权而言,街区的军事潜力显得多余且危险.更重要的是,街区市民内部的分化导致相对平等的邻里关系的破裂,维系街区存续的政治职能难以为继.上述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市政街区和城市自治在17世纪走向衰落,国家主导的专业化基层治理模式逐渐兴起.但作为基层组织体系的街区对大革命后的法国政治仍然产生重要影响.

    法国政治巴黎市政街区基层治理邻里关系城市化

    近代早期英国个人信用网络的建立和维护

    李新宽
    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早期的英国,信用对个人来说,既具有经济意义,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个人信用对当时中等阶层及以上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他们追求的稳定社会秩序至关重要.由于当时货币特别是常用的小额货币长期短缺,日常生活和经济交往依赖信用,再加上英国基层管理单位从庄园向堂区转变,个人信用是在堂区内外开展日常经济和社会交往,以及参与堂区政治的基础,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个人信用网络以个人所在家户为圆心,呈放射状扩散.第一圈层是以个人的堂区邻里活动为半径,第二圈层是以个人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半径.个人信用网络通过承担家庭责任、维护邻里信誉、提升三大资本来建立,通过维持社会网络中的声誉、社会交往中的身价、利用法律机制完成信用的延续和对失信者的惩罚来维护,从而奠定了基层社会自治现代化的基础.

    英国个人信用网络堂区社会治理社会信用体系社会转型

    农民协会与德意志帝国的农业保护

    岳伟
    13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速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以农产品进口换取工业品出口的需要和外来廉价农产品的涌入导致德意志帝国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与利润双双下跌的状况,使农业保护问题凸显.尽管农业界发出了强烈的保护呼声,但自俾斯麦离职后,新任帝国宰相卡普里维却改变了自1879年以来所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原本与农业界紧密合作的德国保守党,此时也并未坚决支持农业保护政策.在此背景下,德国农业界在1893年创立了农民协会.凭借出色的竞选动员能力和贵族特权地位,农民协会迅速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优势地位,并基于农业至上和政府干预理念,提出了以提高关税为核心的一系列农业保护建议.农业危机的不断加剧与农民协会所施加的巨大压力,共同构成了帝国当局决心加强农业保护的主要驱动力.帝国当局不顾工业界反对所推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如提高粮食进口关税、禁止粮食期货交易、强化进口畜产品检疫,以及严格控制人造黄油的生产与销售等,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复苏与进步,有利于德国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德意志帝国农民协会农业保护铁麦联盟国际农产品贸易

    腓特烈二世时代罗马城的多重治权问题初探

    李文丹
    14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世纪的意大利自治城市被称为"韦伯式城市",以成功抵御外部控制为特征,罗马城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帝国政治以征服意大利为中心,而意大利自治城市则寻求独立与扩张.这两种政治力量之间冲突不断,以帝国的失败而告终.长久以来,学界强调意大利自治城市的自由理想与反抗精神,视之为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的基石.然而,皇帝、教宗和罗马城市公社围绕罗马城的控制和治理表明,"多重治权"的角力与制衡是罗马城政治的本质特征.罗马城的案例证明,"多重治权"的政治结构使帝国对罗马城的控制不能长久奏效,从而为罗马城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土壤.然而,"多重治权"也引发了城市内部激烈的党派对立与暴力冲突,寡头政治取代了城市的共和政治.在此过程中,罗马市民的市民意识觉醒,并积极寻求调和的解决方案.

    腓特烈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罗马城意大利自治城市多重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