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历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张顺洪

双月刊

1002-011X

sjls@yahoo.cn;sjls03@yahoo.com.cn

010-65275907

100006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世界历史/Journal World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性刊物。反映世界史研究最新成果,刊登研究论文、史学理论探讨、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史方法与清史研究:对"新清史"中"帝国"话语的再思考

    刘文明
    1-8页

    美国学界关于族裔认同的研究与去白人文明说的争论——兼议美国"新清史"研究中的族裔认同问题

    梁茂信梁春艳
    9-15页

    "自然形成"与"战争资本主义":清代中国和早期现代欧洲国家的疆域演化模式比较

    魏孝稷
    16-21页

    区域重塑与话语建构:近代以来西方学术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

    罗群黄丰富
    22-31页

    冷战初期美国全球出口管制体系的建立和演变

    陈锐邓峰
    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初期,美国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维持全球经济霸权,建立并不断调整其全球出口管制体系.杜鲁门政府奠定了该体系的初步框架,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四次评估不断调整该政策.具体而言,艾森豪威尔第一任期不再盲目关注管制物项数量的增长,而着眼于多措并举提升出口管制的实际执行效果.其第二任期则针对苏联科学技术发展而将出口管制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领域.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既显现了美国对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考量,也是对内外政策压力的回应.纵观整个艾森豪威尔任职时期,美国通过单边、多边与双边管制系统实施出口管制政策,其中单边管制构成了制度核心,多边管制扩大了管控范围,双边管制则是前两者的有力补充.即便如此,该体系仍存在明显的内在矛盾,表现为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的张力、不同管制系统间的角力及政策调整与执行强度之间的不一致等方面.这些矛盾要求美国不断评估和调整政策,以平衡不同利益.出口管制体系不仅是美国打压社会主义阵营的工具,也是维护其在资本主义阵营霸权的手段,反映出冷战初期国际经济政治局面的复杂性.

    美国经济冷战艾森豪威尔政府巴黎统筹委员会出口管制

    美日半导体贸易争端的政治解决(1981-1992)

    李金锋
    4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等方面迅速发展,对美国的主导地位构成猛烈冲击.美国高度重视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意义,日益将日本视为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对手,美国半导体产业界和政界普遍对美国的经济安全和军事优势表示担忧.在此情况下,美日半导体贸易争端产生并愈演愈烈,双方进行了十多年的半导体经贸谈判.在美主日从的不对称同盟结构下,美国始终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不仅设定了每个谈判阶段的议程,而且凭借301调查、反倾销调查、关税制裁等手段施压,迫使日本做出让步.最终,日本同意相互削减和取消半导体关税,签署《1986年美日半导体协议》,接受美国的出口价格指导,接受美国制定的市场份额计算方法,并于1992年底完成了 20%的市场份额目标.与此同时,鉴于美国维持和加强美日同盟体系的战略需求始终存在,日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外交自主性,提升自身的战略价值.

    美日关系里根政府贸易争端半导体301条款

    1907年"洛克诉康克菲"案与英国对西非黄金海岸殖民地土地政策的争论

    冯理达
    6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以来,英属西非黄金海岸殖民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侵蚀了传统的土地公有原则.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英国殖民地政府采取了鼓励土地私有化、加强政府干预的土地政策.1907年,殖民地首席法官格里菲斯在"洛克诉康克菲"案中,判决凳子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私有土地.但1912年,西非土地委员会调查黄金海岸土地问题后,认为格里菲斯的判决不符合法理,其对土地私有化的纵容还可能造成足以威胁殖民统治的后果.西非土地委员会进而主张保护传统习俗,维护习惯土地制度.西非土地委员会对"洛克诉康克菲"案的批判,代表了该时期英国政府内部调整殖民地土地政策的要求.受此观点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后,英国在黄金海岸以及西非殖民地的土地政策逐渐向维护公共土地转变.土地政策的转型实际上反映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从直接统治转向间接统治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

    英属黄金海岸殖民地"洛克诉康克菲"案凳子土地土地私有化西非土地委员会

    种族主义与英属非洲殖民地的梅毒流行及防治

    李鹏涛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叶以后,殖民主义导致多种传染病在英属非洲殖民地流行,其中尤以梅毒流行与非洲家庭关系和性关系变化的关联最为密切.英国殖民者担忧梅毒流行影响到健康的非洲劳动力供应,进而危及殖民地经济运转和社会秩序.英国殖民者根据种族主义观念将非洲殖民地的梅毒流行归咎于非洲人自身,严重夸大了梅毒流行程度,并将这视作是非洲文化"落后"和"原始"的表现.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梅毒防治措施,诸如强制性的梅毒诊治、社会卫生运动、强化父权权威以及限制非洲妇女涌入城镇等.这些措施深受种族主义观念影响,更多关注的是改变个体行为,而回避了导致梅毒流行的社会经济因素.尽管英国殖民者意图通过梅毒防治措施来强化对于非洲性关系和家庭领域的控制,但是梅毒防治措施的实际执行是零散的、不均衡且不断变化的.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梅毒不再被认为是非洲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威胁.尽管如此,英属非洲殖民地时期的梅毒防治措施仍然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历史影响.

    非洲疾病史英属非洲殖民地梅毒防治种族主义殖民主义

    当代西方学界关于"封建革命"论的争论与反思

    王骞禹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就中世纪中期西欧社会秩序的演变展开激烈讨论,讨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争论的焦点是"封建革命"论是否成立,即在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的社会秩序是否经历了断裂性变化."反变革"派获得更多支持,但"变革"派指出变化确实存在,即使"封建革命"论不成立,也必须找到替代的解释方式.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到2013年.两派学者观点趋于一致,都认为存在一个社会秩序的变化阶段.一些学者通过区域研究回应关于"封建革命"论的争论.学界并未找到令人信服的替代解释方式,对于中世纪中期西欧社会秩序的探索面临困境.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今.以查尔斯·韦斯特和克里斯·威克姆为代表的学者以"地方权力规范化"视角来解释从加洛林时期到12世纪西欧社会秩序的演变,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视角.

    中世纪西欧封建革命论封建社会地方权力规范化社会秩序

    国际贸易背景下佛罗伦萨的家族兴替与城市空间的变迁

    朱明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的14、15世纪,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就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大大增强,深刻影响到沿线的区域和城市,意大利内陆腹地的托斯卡纳地区和佛罗伦萨城市就位列其中,并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商路得到加强,这一时期出现了国际贸易由陆路向海路的转移,也催生了一大批成功的商业家族.这批因国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家族推动了佛罗伦萨的崛起,他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推动意大利城邦共和制度向家族主导的政治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则借助城市空间的改造凸显身份,与旧式家族拉开差距,亦与平民阶层展开竞争,通过在城市中建造宅邸、赞助文化、控制街区,提升了家族在城市中的地位.这些举措不仅强化了家族在城市中的政治权力,使佛罗伦萨的共和体制更加趋向精英化,也重塑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了佛罗伦萨艺术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城市国家新兴商业家族城市空间